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左翼文学”作为一种与政治密切联系的文学类型,其文学上的历史评价并没有因为在时间长轴上拉开距离而愈见清晰,而是困于它与建国以来的当代文学交错混沌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种种非历史化的定性。“左翼文学”欲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反映到“现代文学”书写的整体理念上,正是一条不断“逼进客观”的行走趋势。

  • 标签: 左翼文学 现代文学史 叙述变迁 逼进客观
  • 简介: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入”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 标签: 生态写作 非生态写作 文学史意义
  • 简介:以四种版本的中国文著作为标本,以两位古代文学家为个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释在中国文著作中的现状,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著作中的呈现经历了曲折,重写中国文应该不断注入文化的血液,还原古典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 标签: 儒道释 中国文学史 体现
  • 简介:文学”与“历史”的问题,历来是文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新历史主义批评家看来,历史是由一系列文字话语构成的,是“非本质”的,历史是被叙述的,“文学”是文学家关于历史的叙述。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张“返回”“历史情境”,以“一体化”的叙方式展现当代文学”的风貌,完成当代人对“历史”的想象。以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为例,从洪子诚的历史观出发,反观他的文学写作,探讨历史视域下新历史主义理论与他的文学实践的契合之处以及考察“历史”在洪子诚的著中是如何被展开叙述的,从而促进我们对90年代这种新的文学书写范式的认识。

  • 标签: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 简介:文学的“文学”与“历史”这两端中,曹聚仁以史家的身份强调“”的客观真实;而夏志清自居“文学批评家”宣布文学批评标准的公正无偏。但仔细阅读两部文学著将会发现,个人经验在两部文学写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公正与主观偏见在文学写作中向来相互依存,难以分割。本文由此提出另一种文学书写的可能——亲历文学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坛五十年》 夏志清 曹聚仁 亲历文学史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收录了古代先贤种种可供学习与传承的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精神事迹等,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优良传统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育国民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面临诸多困境,诸如教学课时有限、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学的足够认同等,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一书在为我们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突破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教学 高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华民族文化 爱国主义精神
  • 简介:如何扩展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寻找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为目前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为此,本刊编发一组文章,拟从大学中文学科的设置与当代文学发展资源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对此话题的探讨作出一个新的尝试.所选三篇文章都各从自己的角度谈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我们相信对这个话题还可以做许多更有益的讨论,希望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人文精神承传 文学史 写作 高等教育 中文学科 当代文学专业
  • 简介:说到《小鲍庄》与“文学寻根”的关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认为《小鲍庄》该归属于这一“思潮”,这是今天的文学给我们的结论。事实上,当我们重新翻阅80年代有关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时,会发现这个结论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理所当然,而是经历一个被反复推翻又重新建立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解读会为我们展现一个真正的有关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结论从何而来。

  • 标签: 《小鲍庄》 文学批评 寻根文学
  • 简介:文章从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教改的重中之重在于文学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材关系的前提下,要以“求新”为目标,以“求实”作保证,稳中求变,变中出新。一方面追踪学术前沿,把握学术脉搏,及时吸纳学界积极稳妥的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创造性,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文学教学的学术品位,进而深化文学教学内容。

  • 标签: 求新 文学史 教学内容改革
  • 简介:中国国学对韩国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形成传统儒学文化的共同基因;韩国文的大文学观,是生命的转喻,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国学的文化传统;韩国文在东西方地理学中融合,把东方、西方合璧融化为韩国化文学,凸显着和合文化的底蕴。

  • 标签: 中国国学 韩国文学 大文学观 和舍文化
  • 简介:人们习惯用“一片空白”来描述文革期间的外国文翻译状况。实际上.在此期间文学翻译仍然以一种畸形的状态存在着。按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这期间外国文译作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公开译作、内部译作和潜在译作。文革十年的确是近百年以来外国文翻译的最低潮,但对翻译工作者们在这一特别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也不能完全抹杀。

  • 标签: 外国文学 文革 译作 文学翻译 空白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传统的外国文教学难以对文学进行深层次多向度的研究,难以建立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视野,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文化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依循的原则有:略远详近的原则,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文化因素的原则,改变对文学的僵化认识;注重美学分析的原则,突破单一化的阐释格局;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文化 美学 能力
  • 简介:文化交流产生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内需和相互吸引,从根本上讲,文学外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它受到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外译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所传递的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及其满足译入语文化内需的能力。要在兼顾译入语文化内需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就要对文学译介内容、译介策略和译介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中国文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中国文真正转化为一种文化软实力。

  • 标签: 文学走出去 吸引力 内容 策略 途径
  • 简介:近代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的风水观因其缺乏“真确的知识”而受到摒弃和批判,五四以来风水一直受到科学理性、唯物主义主导的文学思潮的攻伐。随后,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风水在文学中的境遇也因时而易,这不但反映了时代思潮的嬗变,还纠结着20世纪纷繁复杂的政治、哲学及美学取向。尤其是随着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风水文化逐渐浮现出其反思现代性的“复魅”特质。

  • 标签: 风水叙事 20世纪中国文学 科学理性 反思现代性
  • 简介:国文欣赏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接受者使用原语进行阅读体会,外国文教学也具有不容置疑的原语性,需要引入双语教学;而相对欧美学生而言,我国非外语专业学生掌握外语并利用外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较为欠缺的,因此,如何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使之按正确的理念健康发展,是我们目前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外国文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 简介:《外国文》课程是二年制师专中文系在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分设两个学期教学。历来《外国文》课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参加课堂活动。就连为数不多的课外阅读篇目,也全凭学生个人兴趣,能按质按量完成者极少。学生中相传这么一段顺口溜:“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丢笔记。”这不是一时一地的情景,显然是当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令人堪忧,假使我们视而不见,依然任其存在,那

  • 标签: 《外国文学》 可行性研究 课程教改 欧美文学 师专 教学主体
  • 简介:摘要:对于狄更斯作品《艰难时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人物性格和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而对该小说在共同体形塑方面的启发很少提及。狄更斯将创作背景置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此时产业革命已处于完成阶段,而英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却越来越尖锐。狄更斯通过描写生活在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一个典型地区——焦煤镇的几个典型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冲突,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任何理想共同体的最终建构靠的是情感力量而非那些冷冰冰的“事实”或强制性的规训和惩罚。

  • 标签: 狄更斯 《艰难时世》 共同体 意像
  • 简介:国文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教育的基础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深刻影响到能否对文学进行深层次、多向度的研究,能否建立起跨学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视野,能否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文章从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强化文化教学地位,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等方面探讨了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教学改革 五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