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英文简称“TCCF”)术后护理流程的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筛选出本院2019/1-2020/1期间接收的20例行血管介入术TCC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实验组,然后筛选出2017/12-2018/12期间接收的22例行血管介入术TCC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选择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护士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优于对照组,且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流程优化在血管介入治疗TCCF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加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增强护士工作热情。

  • 标签: 流程优化 血管内介入治疗 TCCF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性化优质护理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我院内部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8例心血管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后,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心血管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心血管科的综合护理水平,宜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人性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人造血管动静脉内(AVG)是在自体动静脉内失功后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但反复多处穿刺AVG会引起人造血管膜增生和吻合口近端静脉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动脉瘤。正确使用、护理AVG对延长内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穿刺时机、穿刺方法、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方向、穿刺间距、针尖斜面、压迫止血等方面对AVF护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AVF使用、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人造血管 动静脉内瘘 穿刺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心血管科护理风险与对策的分析。 方法: 选择医院在 2018 年到 2019 年间收治的 8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的是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具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心血管科的风险改良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等展开分析与对比。 结果: 在心血管科的护理过程中,较多的风险因素都在本次的研究分析中明显的看出,相对而言观察组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本次的临床试验开展中,基于心血管科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之上,进一步的对护理风险进行改良,能够有效的降低护理事件发生率、护理投诉发生率,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有效的提升,有着比较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于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心血管科于一年内收治的74例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结果观察组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发作持续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冶疗的病患,开展氯晚格雷冶疗方法,能提升病患冶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绞痛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血管科护理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对于心血管科病人的负面情绪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某一医院当中,某两年度的64名心血管科的患者,通过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当中32人,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当中,应用的是优质护理模式,对照组当中应用的是常规护理的方法;结论:通过对所采集到的两组资料和数据加以比较,可发现,将对照组当中的护理满意程度和观察组当中的护理满意程度加以对比,观察组当中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更高,p

  • 标签: 优质护理模式 心血管内科 负面情绪 改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血管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患者中的10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所有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分析临床不合理用药类型及各类型占比。结果:109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为13.76%,其中,抗生素使用不当的比例为4.59%,药物联用不当的比例仅为0.92%,而处方用药疗程设置不当的情况为1.83%,药物剂量及溶解剂搭配失当达到了2.75%,用药适应症不强发生率为3.67%。结论:心血管科临床用药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预防控制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临床用药 常见问题
  • 简介:摘要:目的: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心血管科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84例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及胆固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其血压及胆固醇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急性心绞痛 心血管内科 血压水平 胆固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心血管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进行了探讨。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在我院心血管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从中抽取了80例,将这些患者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采取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之后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知,研究组明显相对更好(P<0.05)。结论:在对心血管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风险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心血管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常见的感染以及相关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患者计230例,并根据患者治疗后感染数据与情况,展开心血管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分析。结果:分析中发现心血管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概率为百分之八点六四,主要存在呼吸道感染情况,占据感染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点八七;胃肠道感染,占到感染人数的百分之一十一点七四;泌尿系统感染,占到感染人数的百分之一十点四三。感染情况的出现与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出现并发症、是否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否存在无侵入性操作、是否使用抗抑酸药物等有关,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患者 医院感染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以本院2021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68例心血管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运用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最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对比评估。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探讨高频超声对于前臂动脉静脉内血管的评价意义和效果。方法:有针对性选取我院在2021年4月到2022年4月接收的拟行动静脉内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一共有60例,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评价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高频超声评价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评价护理精准率和错误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前臂动静脉内血管进行护理和评价的过程中,有效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模式,这样可以更精准有效地评价患者血管动力学情况,科学精准地评价内血管的具体指标和参数,然后以相对应评价结果为基础进行更有效的治疗干预,这样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成效,改善症状。所以高频超声诊断模式有良好的临床评价价值。

  • 标签: 高频超声 前臂动静脉内瘘血管 评价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功能锻炼对于延长动静脉内使用寿命的价值。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未实施血管功能锻炼的40例动静脉内术后患者纳入对照组,以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实施血管功能锻炼的40例动静脉内术后患者纳入实验组,比较两组动静脉内使用寿命、透析血流量、透析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动静脉内使用寿命为(3.31±0.20)年,相较于对照组(1.05±0.20)年更长,组间差异显著(t=50.535,P<0.001)。实验组透析血流量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血管功能锻炼有利于延长动静脉内的使用寿命,临床推行价值明显。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使用寿命 血液透析 血管功能锻炼 健瘘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护理中的应用,来帮助更多患者减轻疾病所带来的折磨。方法:将所选择的100位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并以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为判定指标。结果:无论是临床指标还是护理满意度,均体现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能在心血管科护理中发挥出良好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血管内科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在心血管科临床治疗时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患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给予病患相应的内科治疗,并探讨总结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50例病患经治疗后,显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8.4%;且病患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出现头痛、口干、过敏不良反应病患各1例,经对症治疗后消失。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中给予病患临床内科措施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患的临床症状,同时为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病患有效的护理工作,从而可进一步保证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病患的康复。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塞 护理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模式在心血管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科进行治疗的62例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2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8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合心理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SAS评分结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8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结合心理护理在心血管科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还能提高护理满意率,减少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心理护理模式 心血管内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血管皮是血管的屏障层,可以通过产生和释放多种物质来达到调节血管功能,影响血流的状态。同时,由于血管皮细胞直接与血液接触,因此极易受到血液成分的影响,造成血管皮损伤,引起一系列血管病变,最终造成靶器官损伤。本文通过介绍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以及中医药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对心脑血管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因素 中医药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