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一个十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次论战既表现了意识形态之争,又蕴含着国家利益之争。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强化了毛泽东的“反修防修”思想,因而和“文化大革命”有着直接的联系。

  • 标签: 中苏论战 反修防修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10
  • 简介:毛泽东及中共基本上以苏共,  由于毛泽东及中共以斯大林主义、列宁主义的正宗自居,中共批判苏共是

  • 标签: 中苏论战 论战背后
  • 简介:邓小平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当事人和中方主要代表之一,在论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在反恩中苏论战这桩历史公案的时候,把当年那场争论明确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政治领域干涉与反干涉的恩恩怨怨,其二是意识形态领域理论争论的是是非非。就两个层面的反恩而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结果可谓殊途同归,无一不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既是毛泽东未能完成的探索的继续,也是对“九评”理论基础的根本颠覆。

  • 标签: 邓小平 中苏论战 中苏关系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 标签: 中苏论战 中苏关系 意识形态 成因
  • 简介:中苏论战是20世纪国际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苏联的执政意识——弥赛亚,它在理论上要求中共唯他独尊,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其所推行的大党大国主义。随着论战的升级,苏共做出种种不尊重中国主权的举动,并利用国际会议和各国的共产党会议组织围攻中共,导致中苏分歧不断扩大,两党的关系越走越远。

  • 标签: 中苏论战 弥赛亚 赫鲁晓夫 大党大国主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7
  • 简介:始终坚持毛泽东当时观点的吴冷西甚至把苏联对中国大跃进的批评也解释为,赫鲁晓夫......想控制中国,虽然中共对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非常不满

  • 标签: 中苏论战 论战背后
  • 简介:60年代发生在中苏两党间的大论战,对中苏两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如今这场论战已过去了30多年,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再来重温这场论战,对我们仍有很大裨益。一、争论的缘起中苏关系从联盟到破...

  • 标签: 赫鲁晓夫 毛泽东 斯大林 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 大论战
  • 简介:自1959年到1969年的中苏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论战,1969年到1979年又经历了十年的对抗。其原因有很多,但是本文认为最关键的原因有两个,即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中突。在意识形态方面,中苏间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斯大林评价以及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等都存有很大分歧;在国家利益方面,是苏联的侵害和中国的反抗形成了矛盾,恶化了中苏关系。

  • 标签: 中苏论战 原因分析 中国 苏联 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2-15
  • 简介:  3.毛泽东及中共开始挑战赫鲁晓夫的国际共运领袖地位,  赫鲁晓夫给了毛泽东及中共在国际共运舞台上表演的机会,毛泽东及中共其他领导人开始当面挑战赫鲁晓夫的国际共运领袖地位

  • 标签: 中苏论战 论战背后
  • 简介:在二战后特定的国际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下,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对待已经恢复和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如何对待战争与和平?如何对待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尖锐地摆到了各国共产党人面前,要求人们去思考,作出新的判断,或从理论上进行新的概括.

  • 标签: 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 中苏论战
  • 简介:毛泽东对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骂我毛泽东是好斗的公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有不少相似之处

  • 标签: 中论战 冲突中 性格冲突
  • 简介:【摘要】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中苏论战”作了系统论述,阐明了“中苏论战”时中苏两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各自执行的国内政策,揭示了中国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曲折过程、经验教训和“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影响。

  • 标签: 中国社会主义 中苏论战 体制选择
  • 简介: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中苏论战”作了系统论述,阐明了“中苏论战”时中苏两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各自执行的国内政策,揭示了中国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曲折过程、经验教训和“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影响。

  • 标签: “中苏论战”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制
  • 简介: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中苏论战不但中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的、正确的探索和改革,而且加剧了中共和毛泽东从1958年开始的"左"的错误,促成了党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为了"反修防修",毛泽东最终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走向十年内乱的深渊.

  • 标签: 中苏论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 简介:1956年到1966年中苏两党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论战,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地位的确立、教育任务的提出、教育方针的制定与教育方法的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中苏论战 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体系
  • 简介:1961年后期,为了将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二大采取了暗中斗争的方略,对定性为是集修正主义之大成的苏共新党纲不做公开直接的批判。其后,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转,中共从维护阿尔巴尼亚党人手,开始着手与苏共进行新一轮意识形态斗争。中苏关系缓和的局面结束。1962年新疆中国边民外逃苏联的伊塔事件、中苏在加勒比海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期间的外交较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共中央对中苏关系性质的认识,影响了两党继续务实地寻求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特别是毛泽东把中共党内反省三年来政策失误时显露的否:毫“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倾向,当作是对赫鲁晓夫关于中共国内政策批评的呼应,进而:重新检讨与苏关系问题,警惕国内外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起来进行颠覆活动。与此同时,国际左派队伍的形成使中共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共运领导中心的条件已具备、时机也已成熟。中共做出了中苏两党矛盾已成为敌我性质、赫鲁晓夫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判断。毛泽东最终调整对苏方针的基调,改以妥协、让步、缓和关系为主为以主动进攻、做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主。中共开始与苏共进行关于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成为定局。

  • 标签: 苏共二十二大 对苏方针调整 左派队伍形成 中苏大论战
  • 简介:<正>一中国和俄苏的文字之交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可以发现两国的文化交流同本国的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俄文字之交是由于两国各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发展外事交往而开展起来的。中俄虽然自古接壤,而且早在十七世纪初叶(1618年,

  • 标签: 文字 中国文学史 俄苏文学 六十年代 社会思潮 四十年代
  • 简介:田径队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1996年“大阅兵”操练.首先要集中精力做好亚运金牌选手的思想工作,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因为参加1996年奥运会的几乎都是亚运会的原班人马;其次,针对这些老运动员的情况,研究和改进训练手段、方法和要求,探索最恰当的训练负荷来提高训练效益;第三,参加好一系列大赛,操练好队伍.8月的世锦赛.9月的亚锦赛,还有亚非田径对抗赛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们都要参加.

  • 标签: 奥运会 世锦赛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中国男排 接发球 规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