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使用NCAIK再分析资料,对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的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的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的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的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的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的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将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条件。

  • 标签: 新疆北部 特大暴雪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针对传统二加压供水系统存在的能量浪费以及现有无负压供水系统存在的适用范围窄、局限多等不足,本文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即管网余压利用二加压供水系统,并就二加压供水余压利用节能系统的运行原理和优势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1998年4月14~19日蒙古和我国北方连续发生2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减弱后的浮尘随高空西风急流东移,跨越黄海到达韩国南部。通过分析认为,这是一发生于纬向环流中的沙尘暴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西部热低压和地面冷锋。

  • 标签: 沙尘暴 大尺度 分析
  • 简介:为了探讨绥中一暴雪伴雷电天气过程的成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6h间隔的1°×1°的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的资料,分析此过程的天气形势特点、高低空急流的作用、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反映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的相关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发现:雷电发生在对流层中层的西南风急流和底层偏东风均处在最强的时刻,当对流云团发展到-20℃温度层时,温差起电产生雷电;雷电发生在低层850hPa附近存在的逆温层消失之后,同时配合低层水汽的辐合,产生了暴雪天气;雷电和强降雪发生在大气底层南风和北风转换的过程中,强降雪的时间与冷空气扩散加强的时间比较一致,当冷空气扩散到整个大气底层时强降雪结束;引起雷电和强降雪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主要处在对流层中层,并为上升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促使雷电发生和强降雪的维持.

  • 标签: 暴雪 风廓线 逆温层 对流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的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梅雨期的3大暴雨过程,对这3过程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过程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3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3过程的暴雨区域700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PVU之间,柱状的水汽饱和区均延伸至500hPa以上。因此,西南涡一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的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点,低层的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的垂直结构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梅雨期 暴雨 急流 湿位涡
  • 简介:利用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及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21-22日杭州地区浮尘天气的影响系统及污染特征,得出“3·21”浮尘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达到罕见的高值;浮尘天气源自北方蒙古的沙尘暴,并随着强冷空气先自西向东、后自北向南先后影响到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至华东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当700hPa高空槽过境,干冷空气侵入且配合下沉运动时,大量沙砾被带到近地面,“浮尘”天气爆发;之后在高压系统控制下,近地面风向的迅谏蛮化.较湿的偏东与流阳滞及弱的湍流作用.使得沙尘粒子难以扩散.不易沉降.浮尘天气维持。

  • 标签: 浮尘 污染 成因 诊断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2月17—19日杭州地区一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南支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配合700hPa西南急流,为杭州地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而700hPa暖湿气流与850hPa不断增强的东北气流,又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上暖下冷的有利层结条件。此次雨雪天气过程水汽通量与降水时段和降水强度对应。整个雨转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层均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相对湿度均较大,且降水不同阶段均存在水汽辐合;液态降水时,对流层中低层为水汽辐合层和上升运动层,且中层存在辐散抽吸作用,此配置有利于产生降水;而当降雪时,中低层的水汽辐合与垂直上升速度逐渐减小,此时以中层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主。雨雪强度减弱时,水汽辐合也减弱直至消失,且中低层和中层的上升速度均逐渐减弱,在600hPa附近出现弱下沉运动和相对湿度迅速减小的现象,但中低层一直维持弱的上升运动与较大的相对湿度,直至19日凌晨雨雪过程才结束。由于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冷空气较弱,地面温度相对较高,因此降水量虽然较大,但积雪率较低。

  • 标签: 雨转雪 抽吸作用 上升运动 相对湿度 地面温度
  • 简介:1会议概况电视摄影/红外辐射观测卫星(TIROS:TelevisionandInfraredObservationSatellite)业务垂直探测仪(TOVS:TIROSOperationalVerticalSounder)国际工作组(ITWG:InternationalTOVSWorkingGroup)负责每18~24个月组织召开一国际TOVS研讨会(ITSC:InternationalTOVSStudyConference)。

  • 标签: TOVS 工作组 国际 INFRARED 会议概况 观测卫星
  • 简介: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区域性大雨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hPa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阻高的发展使得脊前冷槽南压加强,为这次区域性大雨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副热带高压明显西升北抬为大雨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700hPa低空低涡的辐合为大雨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上升运动,并促使对流不稳定层结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发现,中低层不稳定能量触发,在大尺度锋面降水云系中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是造成局地雨强较大的主要原因。高低空螺旋度“上负下正”的配置,对强降水的预测和落区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 标签: 大雨 物理量场 天气诊断
  • 简介:自动气象站运行以后有效避免了人工观测方式下地温的误读现象,提高了地温数据质量。由于自动观测模式对仪器质量及维护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观测人员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责任心。维护不当,自动采集的数据可能发生系统性错误。本文通过地温数据质量控制的一个实例,警醒一线观测人员。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地温 异常现象 数据质量控制 维护方法 观测人员
  • 简介:【摘要】二灌浆表面的裂纹是我们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的,本文通过对风机锚栓基础表面的微裂纹进行检查,对微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对表面裂纹宽度、深度进行了测量,提出了相应的微裂纹的处理措施。

  • 标签: 二次灌浆 裂纹 防治
  • 简介:利用卫星、再分析(NECP)、地面观测等多种资料,针对2006年3和4月影响北京的两沙尘天气过程,就天气过程形势、云系演变以及沙尘传播和沉降进行分析。前者对北京上空的沙尘天气一扫而过,后者对北京的影响则是遍地黄沙。对比分析表明:1)强沙尘天气过程是蒙古气旋所引起的,沙尘天气起源于中蒙边境、内蒙古西部,在河套地区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浑善达克沙地得到加强,并随着高空西北风将沙尘输送到华北、渤海、黄海北部一带。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到沙尘天气的发展演变过程,也能有效地监测到沙尘的覆盖范围和沉降区;2)导致4月16~17日华北东部严重沙尘沉降现象的原因是地面冷锋静止于华北中部地区,距地面1km以上的浮尘层稳定覆盖华北东部和渤海等广大区域的主要原因,是边界层中尺度涡旋对低空冷锋的阻挡作用;冷锋云系在东移发展过程中,受到日本海上空涡旋云系的顶推阻碍,其结构发生变型瓦解。

  • 标签: 沙尘天气 卫星监测 强沉降
  • 简介:摘要:水电站电气二设备安装过程非常复杂,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技术,其中还伴随着安全风险与安装质量风险。因此,为了提升二设备安装质量,将二设备零件进行调试,从而提升整体的安装质量,保障水电站电气运行的安全。本文主要对水电站电气二设备安装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电气二安装的要点,并提出了水电站电气二设备调试工作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水电站 电气二次设备 安装与调试
  • 简介: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高时空密度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网等实况资料,对2017年8月7日呼和浩特地区一飑线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常规观测站资料时空分辨率低,数值预报难以准确描述中小尺度系统,因此在实际业务中,很难在短时预报中给出飑线的发生发展预报;(2)常规探空资料计算的CAPE值对于飑线发生潜势的指示性是非常有限的;(3)目前业务中,对飑线的预报只能通过大尺度环流背景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短时临近雷达监测来实现;(4)高空槽前和东北冷涡后部的西北和偏北气流汇合南下,以及低空切变线带来的偏南气流北送,是这次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

  • 标签: 飑线 东北冷涡 切变线 基本反射率
  • 简介: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分析场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城区暴雨的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50hPa以下城区上空水汽含量占整层的80%以上,地面比湿呈现快速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比湿峰值对应的并不是强降水的最强时刻。强降水发生前,城区地面周围的湿度分布不均匀,水汽输送主要以南北向为主。比湿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前风向和风速的快速变化,其中主要是南风分量的贡献。城区上空垂直方向上水汽主要是850hPa向上输送,850hPa以下输送强度逐渐减弱。伴随着强降水的开始,水汽的垂直输送转为高度层越低,输送强度越大。强降水发生时,地面U、V方向上水汽通量快速减小。强降水发生后,地面和高空水汽输送均发生了变化。大气可降水量与降水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降水量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平水汽通量辐合的大小,水汽局地变化对可降水量的贡献较小。水汽通量的辐合、辐散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风场引起的辐合、辐散的大小。

  • 标签: 强降水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 简介:摘要:二供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水泵房的科学合理设计可以实现二水泵房的合理化,为人们提供水资源。因此,二供水系统的节能已成为二水泵房更好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二供水系统对二水泵房设备的运行维护进行分析。

  • 标签: 二次供水泵房 设备配置 节能探析
  • 简介:利用卫星和NCEP/NCAR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19日和2014年5月16日在龙岩出现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5月19日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地面冷锋,当地面转受冷高压控制,降水减弱;2014年5月16日强降水过程的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地面倒槽快速发展,逐渐增强的暖湿空气和渗透南下的冷空气引发强降水发生,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机制的不同也使得暴雨的落区有所不同,冷锋触发的暴雨,其强降水落区出现在锋面附近的急流左侧,而由地面倒槽触发的暴雨过程其落区在倒槽南侧为暖区降水,暴雨落区局地性强。通过滤波法发现,强降水落区和经向垂直环流的上升支相对应。

  • 标签: 强降水 触发机制 暴雨落区 低通滤波 对比分析
  • 简介:针对甘南地区2006年7月12日出现的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兰州CINRAD/CC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分析了冰雹天气过程中雷达回波的形态特征、结构和动态特征,发现在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超级单体风暴特征,且呈现出体散射、有界弱回波、钩状回波等特征;雷达回波强度值〉55dB;回波顶〉16km;径向速度图上出现较强的气旋性辐合,在中高层辐合中还存在着中尺度气旋;此外,降雹过程前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变化较大。

  • 标签: 冰雹云 雷达回波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二回路是设备连接的重要线路,而继电保护作为电力设备的保护系统,无论是继电保护还是二回路出现故障不能正常的运行,都会导致电气设备的运行出现异常或是停运,使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或是设备毁损的事故发生,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重要经济损失,所以需要针对继电保护和二回路故障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其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确保继电保护和二回路能够稳定的运行。

  • 标签: 继电保护 二次回路 故障分析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继电保护及二系统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主要包括微机保护装置,各种安全自动装置及相应的连接回路。继电保护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正确的故障诊断,快速的响应速度以用对电力系统产生最小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分析电力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所有故障类型和不正常状态,并针对每种事故,分析并研究继电保护需要做出的反应。另外,我们必须还要考虑到继电保护装置自身不正确动作的可能性,并提供后备保护方案。所以,对电力系统实际运行中发生过的一些继电保护故障,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发生类似故障的方法十分必要。

  • 标签: 继电保护 二次回路 故障分析 故障处理 保护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