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3 个结果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民国时期,李济、董作宾、吴金鼎等考古学家在进行田野发掘和研究中,自觉关注某些遗迹、遗物的艺术价值及其审美风格的问题,实已涉足美术史研究之领域。美术史学界,也有滕固、岑家梧、冯贯一、史岩、王子云等一批艺术史学者,自觉将美术史研究向考古学贴近。考古学的勃兴,不仅拓展和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内容,而且从方法、理念等层面给予美术史研究以革命性的影响。

  • 标签: 民国时期 考古学 中国美术史 研究
  • 简介:初创时期(1950.6~1952.5)的《大众电影》呈现出“海日生残夜江月入旧年”的混杂形态。这是它更本直的历史样貌。因为在此期间,它不仅是新办的国营媒体,也是根植于上海电影杂志传统的地方刊物,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份面向公众的个人作品。

  • 标签: 电影 形态 大众 地方刊物 个人作品
  • 简介:本文将媒介中的都市看作是为不可解决的都市矛盾而发明的、想象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分析魏玛共和时期的三个视觉媒介中的文本,着力聚焦在现代大都市诞生之初的都市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想象,阐述这些想象如何作为某种征兆向我们预示发生在都市建造与都市话语之间、民主行动与媒体神话之间、日常生活实践与资本景观装置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以及拉锯战所催生的各种关于现代大都会的乌托邦想象如何始终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刺激又相互损耗的问题:大都会在固有的矛盾与差异之上如何达到更高的完整性?现代大都会如何为自己找到指向终极统一的结晶形象?

  • 标签: 现代大都市 媒介 乌托邦想象 完整性 结晶形象
  • 简介:京剧在民国初年传入宁夏,其艺术魅力危及流行于银川等地的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班社,艺人纷纷改学京剧,出现了京剧与梆子'两下锅'的演出模式。20世纪30年代,宁夏有了土生土长的京剧伶人。随着京津冀等地的京剧名角来到宁夏,至30年代中后期,'京秦合演'的局面出现,京剧规范的表演模式与名角的精湛演技大益于秦腔的剧目发展与技艺精进,流寓宁夏的京剧艺人对京剧在宁夏的传播及秦腔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民国 流寓 宁夏 京剧
  • 简介:在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但为艺术家提供创作所需的经济来源,同时还将赞助人个人意志灌注到艺术作品中去。在西方学界,以赞助人角度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对美蒂奇家族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相比之下,对罗维雷家族的艺术赞助研究还不够充分,目前国内的研究更是相对阙如。

  • 标签: 西克斯图斯四世 佩鲁基诺 维雷 波提切利 赞助人 拉斐尔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3-07
  • 简介:“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意大利的歌剧音乐形式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占据了主导统治的地位。德国歌剧的发展从最初的效仿,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前后经历了长达200多年之久。

  • 标签: 歌剧 德国 巴洛克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
  • 简介:北方昆弋作为南派正宗昆剧之分支,清晚开始活跃于京、津及河北乡间,其班社民国初年进入北京,引发了民初北京的“昆曲中兴”。北方昆弋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昆曲大王”的韩世昌曾于1919年、1937年两次到南方的昆剧演出中心上海进行演出。以韩世昌为中心的北方昆弋班的演出,不仅向南方观众展示了北方昆弋的演出特色,更刺激和唤醒了江浙曲家挽救昆剧传承的自觉,对于南派昆剧的重兴与传继,两度起到了重要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而在近代昆剧演出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标签: 韩世昌 北方昆弋 赴沪演出
  • 简介:交响曲创作贯穿于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生涯的三个时期,但因环境因素和个人艺术观念的影响,三个时期的创作却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本文以国内研究者关注较少的普氏七部交响曲中创作于巴黎时期的三部作品为论述对象,通过对创作背景和音乐本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比较,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及风格演变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普罗科菲耶夫 交响曲 创作 创作背景 《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
  • 简介:佛教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于印度,与此同时孔子已在泰山传经授道。当佛教经历五六百年的发展来到中国之时,儒学亦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而达到鼎盛。面对强大并具有旺盛活力的中华文化,佛教难以产生影响。当时佛教的信奉者主要为上层人士,而当时的佛堂建筑都是沿用朝廷的寺衙,使用的供奉礼仪也都是按照中国的方式进行。六朝时期因战乱频繁而被视为黑暗时代,这一时期文化却得到了多样性发展,佛教也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 标签: 佛教人物 六朝时期 中国化 福建 造像 中华文化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朱石麟"联华时期"的电影创作,认为其创作既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立场的坚持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同时艺术和传统又是他的影片吸引观众、提高票房的商业策略;这种将艺术、传统来做商业经营的电影创作正是"联华精神"的典型表现.

  • 标签: 传统文化立场 朱石麟 电影创作 经营意识 “联华时期” 中国
  • 简介:在“文革”体制内,国家政治话语的霸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大多数画家已经失去了独立的思想能力,因而包括工农兵业余作者在内的广大美术工作者不能不成为主流语的思想能力,因而包括工农兵业余作者在内的广大美术工作者不能不成为主流话语的生产者。从1972年的“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后,

  • 标签: 美术工作者 国家政治 文革时期 话语背景 美术作品展览 思想能力
  • 简介:清商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种集艺术性、审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形态,在汉末魏晋时期发展并流行,为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保存及隋唐歌舞大曲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将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对清商乐于汉末魏晋时期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 标签: 清商乐 汉末魏晋时期 音乐社会学 流行
  • 简介:弓弦乐器组是管弦乐队中最重要的一个乐器组,在乐队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管弦乐队的基础,被视为“乐队中的乐队”。弓弦乐器组音色统一,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个能够长时间演奏却不令人感到厌倦的乐器组,它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拉弦乐器组成。通过演奏不同的音区、力度以及使用不同的乐器比例等方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音乐来。

  • 标签: 弓弦乐器 音乐作品 配器法 管弦乐队 拉弦乐器 低音提琴
  • 简介: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极活跃的一翼是丰子恺、廖冰兄、叶浅予、余所亚、周令钊、特伟等漫画家的进步活动.这一批漫画家在桂林从事艺术创作,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如举办画展、培养漫画人才、书刊出版等),是桂林抗战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抗战时期 桂林文化城 漫画家 丰子恺 廖冰兄 叶浅予
  • 简介:当代中国美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美术展览对其所产生的传播作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是受到了西方博览会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沿用了博览会的举办形式,并保留了展览与销售相结合的特点。

  • 标签: 博览会 近代 美术展览
  • 简介:“十七年”电影时期,以工农兵电影美学为基础,以革命叙事类型为主导的电影体制对新中国电影明星形象提出了巨大的政治询唤。由此产生了别具一格的造星机制,在这一机制当中,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老上海电影明星们,都在努力弥合自身形象与角色之间的重构关系。政治规训与身体塑形是定性明星角色类型和表演尺度的先决条件。“22大明星”的评选标准和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设置是这一造星机制的具体体现。

  • 标签: “十七年”电影 造星机制 政治规训 身体塑形
  • 简介: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音乐音响现已无从考究,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那一时期的社会制度、音乐美学文献、乐器形制、律学等方面入手,对那一时期的音乐音响有一些大致的轮廓印象和揣测.以下文章将通过音乐发展背景、主要的音乐类型、主要乐器、律制、以及记载文献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标签: 礼乐制度 律制 乐器 《国语》 《荀子》 《左传》
  • 简介:豫剧名角与知识分子合作创作新剧目开始较晚,1935年陈素真与樊粹庭的合作拉开了帷幕,随后常香玉、徐艳琴等也开始与知识分子合作推出了新剧目。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合作刚刚开始就被迫中止。虽然他们创作的剧目不多,但在豫剧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两者的密切合作成就了20世纪30年代豫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标签: 演员 知识分子 豫剧 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