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全球化之影响的加大,日益在我国凸现出来。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考察了其中存在的、与法律及法治原则相关的问题。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问题的启示出发,对如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法律调整机制的转型,进而确立社会运行的法治原则进行了讨论。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法律调整 转型 法治
  • 简介:差序格局既是当下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面对的、既存的社会事实,也是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现代文明必须加以理解和超越的障碍性要素。差序格局在传统社会交往中的必然体现出道德情感的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情感也随之呈现封闭性、私人性、排外性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以血缘、地缘等为基础形成的自然形式的道德情感已经失去生存的土壤,迫切需要一种与公共化、开放性、理性化为特征的生存样式相契合的情感形式——公共情感。它是人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状态之下,在高度的自由自主的基础之上,越出个体的狭隘性、私利性,走向社会公共空间,进行公共合作所展现出的合作性、互惠性、利他性的情感形式。道德情感在生存实践中得以生成、展现。正是生存实践赋予人的自然意义上的情绪、意志、欲望、性情以道德内涵与道德意义,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性品质,为道德情感的社会运用提供担保。现代公共实践让每个参与社会合作的人在情感状态下,可以越出个体狭隘、自私,关心他人,走进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他人发生情感互通。

  • 标签: 差序格局 公共化 道德情感 生存实践 公共实践
  • 简介: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应坚持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而非偏执于某一研究进路.从法社会学的视角看,司法改革首先是回应社会转型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即在确保司法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地实现制度变迁.作为司法改革的结构性环境,“政治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司法制度设计及其变迁的方式、方向和效果;作为司法改革的机制调整方式,“技术性治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行动策略和行为惯性.同时,由于转型社会正义的掣肘,成熟的司法样态尚须我们考虑多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的研究,我们需要更具张力的理论阐释.

  • 标签: 司法改革 政治正确性 技术性治理
  • 简介:1998年正安县市坪苗族仡佬族乡还是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的极贫乡,2003年市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1200元,一举摘掉了极贫乡的帽子;短短五年时间,市坪乡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年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00元。它标志着市坪的极贫已经成为历史。其发展在于找准了一

  • 标签: 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 贵州 少数民族经济 政府职能
  • 简介: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宗教道德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何充分发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如何运用宗教信仰特有的感召力去引导广大信众扬善避恶、爱国守法、诚实正直、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社会多做奉献,把宗教信徒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这是当前正确处理宗教与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宗教观念 社会主义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伦理 认识误区 教会势力
  • 简介: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主持对人民公社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废除了供给制,划小了社队规模,确立了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调整,每一步都是毛泽东对自己设计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突破,因此是艰难的,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调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毛泽东'一大二公'的理想模式,但却是当时促进全国农业形势好转的关键性措施,从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公社体制 调整
  • 简介: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将1897年前后的《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900—1903年间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中庸注》(1901)、《孟子微》(1902)、《大学注》(1902)、《论语注》(1902)、《礼运注》(1901—1902)诸书混杂而论。笔者认为康有为的前后两次大规模释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思想调整,而且这一调整是其一生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枢纽所在。这一调整最为直接的动因,

  • 标签: 康有为 春秋 调整 经学思想 微言 大义
  • 简介:党内法规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而其逻辑起点和首要问题即是建立党内法规本体论研究的法理范式。党内法规由"党规概念""党规规则""党规原则"三要素构成。党内法规确认和调整党内关系的结果便是"党规关系"。

  • 标签: 党内法规 党规关系 党规概念 党规规则 党规原则
  • 简介:“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价值有着一种建构性的设计,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价值”两种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的指导价值。德育指导价值的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特征:社会道德和精神生活中的基本价值观,一方面既要向未来公民社会中通行的社会价值靠拢,因为这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价值传统,继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维持现有社会秩序方面的现实作用。德育指导价值上的这种建构性设计,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要。

  • 标签: 德育 公民社会 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