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研究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disulfide,DADS)对白血病HL-60细胞株VEGF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分泌的作用,并从影响VEGF生成的角度探讨DADS的抗白血病机制,应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白血病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含量;RT-PCR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白血病HL-60细胞VEGF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HL-60细胞中均有VEGFmRNA的表达和VEGF蛋白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相比,DADS3个浓度组(0,625,1,25,2,5μg/ml)作用HL-60细胞48小时和72小时均能下调HL-60细胞VEGF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分泌(P〈0.01)。3个浓度组间差异显著(P〈0.01),其下调HL-60细胞VEGF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分泌效果与浓度相关(r〉0.9,P〈0.01)。结论:DADS可能通过抑制VEGF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分泌发挥抗白血病效应。

  • 标签: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 HL-60细胞 白血病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为探讨1例急性粒单核细胞自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棱细胞,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Ds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白血病原始细胞中CD13^++HLA-DR^+细胞为94.69%,CD13^++CD34^+细胞为96.86%,CD41a^++CD34^+细胞为41.6%,CD13^++CD41a^+细胞为40.0%,周期蛋白D3表达明显升高,大部分细胞表达周期蛋白D3,周期蛋白D3阳性细胞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G1期52.1%,S期9.9%,G2+M期38.0%。结论:周期蛋白D3的异常表达导致此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周期蛋白D3 基因表达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细胞周期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细胞形态学
  • 简介:我们由人白血病细胞系J6-1发现了对自身有增殖刺激作用的膜相关生长调节因子(MAF-J6-1)。经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及连续两次快速蛋白液相层析(FPLC,MonoQ)将其分离。理化性质研究的结果表明,它是一种对酸、碱和热相对稳定的蛋白,分子量约50kD。抗M-CSF单抗与MAF-J6-1的中和试验结果表明,MAF-J6-1属M-CSF类。

  • 标签: 膜相关因子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接触性调节 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对体外培养人卵巢癌细胞系COCl细胞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中国仓鼠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CHO-K1)、人卵巢癌细胞系(COCl),每种细胞实验组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ADFM-ChR,对照组加入等量PBS。采用改良MTT比色法分别检测ADFMChR作用CHO-K1、COCl不同时间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分别检测CHO-K1、COCl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度凋亡率。结果ADFMChR对COCl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对CHO-K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弱,差异有显著性(P〈0.01)。ADFMChR作用于COCl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与CHO-K1细胞比较,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且G1期细胞前出现明显的亚G1凋亡峰。结论ADFMChR对卵巢癌细胞系COCl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 标签: 卵巢肿瘤 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 凋亡 肿瘤细胞
  • 简介:有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12(IL-12)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还可以促进细胞毒T细胞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及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反应.此外,Wilms癌基因WT1mRNA作为微小残留病变的标志已被广泛用于监测急性白血病(A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为了研究IL-12能否降低AL和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WT1基因的表达,分别收集了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5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体系中加入IL-12.培养前和培养后第3天,用竞争性RT-PCR方法分别测定各标本中WT1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WT1mRNA由104.8降至104.2拷贝/微克总RNA;在12例MDS患者,WT1mRNA由105.4降至104.8拷贝/微克总RNA;在5例完全缓解期AL患者,WT1mRNA由105.0降至104.2拷贝/微克总RNA;但在7例未缓解的AL患者,WT1mRNA的表达无变化.结论:IL-12可以显著降低大部分恶性血液病患者WT1mRNA的表达水平,IL-12有望用于去除恶性血液病患者体内的微小残留病变.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2 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WT1基因
  • 简介:目的模拟人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接触方式,观察核心蛋白多糖固相拮抗TGF-β1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效果。方法制备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FPCL)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将其分为4组。对照组:向FPCL中加入培养液;核心蛋白多糖组:向FPCL中混入终浓度2mg/L的重组人核心蛋白多糖,再加入培养液;TGF-β1组:向FPCL中加入含5μg/LTGF-β1的培养液;TGF-β1+核心蛋白多糖组:向FPCL中混入终浓度2mg/L的重组人核心蛋白多糖,然后加入含5μg/LTGF-β1的培养液。在培养12、24、48、72、96h时观察各组FPCL的收缩情况,并用蛋白质印迹法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FPCL中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各培养时相点下,TGF-β1组FPCL收缩比对照组明显增强,核心蛋白多糖组FPCL收缩则比对照组明显减弱。TGF-β1组的PAI—1、α-SMA的蛋白及相应mRNA表达水平(3482±211、4320±272;0.89±0.15、0.56±0.11)显著高于对照组(1764±147、1699±146;0.29±0.06、0.21±0.06,P〈0.01);其余两组相应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核心蛋白多糖混入胶原凝胶,可显著抑制TGF-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刺激作用,表明在体外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TGF-β1的作用。提示皮肤组织损伤后,由于创面机械性缺少核心蛋白多糖,TGF-β1活性上调,可能是瘢痕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瘢痕 多糖类 转化生长因子Β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不饱和脂肪酸制剂--鱼肝油酸钠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的抗癌作用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探讨经皮瘤内注射该药物治疗肝癌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1)不同浓度鱼肝油酸钠处理Bel-7402人肝癌细胞,监测其对细胞的影像,并用病理染色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研究作用机制;(2)肝癌模型裸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鱼肝油酸钠及生理盐水局部浸润注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完成试验,对所有动物行解剖病理检查,明确有无内脏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鱼肝油酸钠使肿瘤细胞活度明显下降,较对照组出现明显凋亡细胞;(2)治疗组肿瘤组织完全坏死、脱落,实验前后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无变化.结论(1)鱼肝油酸钠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2)鱼肝油酸钠瘤内及瘤周局部注射后造成肿瘤血供障碍是重要作用机制.动物实验未发现骨髓抑制现象和肝肾功能损伤的毒副作用.

  • 标签: 鱼肝油酸钠 经皮瘤内注射 治疗 肝癌细胞 体外细胞培养 机制探讨
  • 简介: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对维持细胞胆固醇平衡、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知的细胞内胆固醇流出主要有三条途径:(1)水溶性扩散;(2)清道夫受体B1(scavengereceptorclass—BI,SR—BI)介导的胆固醇流出;(3)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cassettetransporterAI,ABCA1)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现就这三条途径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它们在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作一综述。

  • 标签: 胆固醇流出 相对重要性 转运过程 细胞内 不同途径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联合屈洛昔芬(droloxifene,DRL)对耐药细胞系K562/A02的逆转作用与诱导凋亡有无相关性.采用AnnexinV/PI法测定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发现0.62μg/ml汉防己甲素或1.94μg/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62细胞48小时后均可诱导一定比例的细胞凋亡,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两者联合应用作用增强.0.62μg/ml汉防己甲素或1.94μg/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62/A02细胞均不能诱导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应用72小时可诱导小部分细胞凋亡.结论: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逆转耐药的机理与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无关.

  • 标签: 多药耐药性 汉防己甲素 屈洛昔芬 K562细胞 A02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A,TSA)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增生及其端粒酶hTERT-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TSA与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株共培养,MTT检测细胞增生,RT—PCR法检测细胞端拉酶hTERTH-mRNA的表达,同时用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方式上的改变。结果TSA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同时它也能显著减少hTERT-mRNA的表达,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能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hTERT-mRNA表达,进而抑制其生长,这可能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抗肿瘤的另一机制。

  • 标签: MRNA表达 端粒酶HTERT 人胃腺癌 曲古抑菌素A 影响的研究 细胞株增殖
  • 简介:为提高EB病毒(Epstein-Barrvirus)转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异常细胞建立永生性细胞株的成功率及加快建株时间,在改进培养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根据PNH异常细胞易受氧化损伤的原理,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一种抗氧化剂AA2保护PNH异常细胞的生存。研究结果表明:2例PNH患者细胞均建株成功,不加药对照组有1例失败;建株时间明显缩短,并且建株后CD5^-9细胞百分率无明显下降。实验结果提示,氧化损伤是PNH细胞建株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培养初期加抗氧化剂可提高建株的成功率及缩短建株时间,这是一个重要的改进;因观察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EB病毒 永生性细胞系 CD59^-细胞 抗氧化剂
  • 简介:应用Disector方法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选择性易损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计量学改变。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缺血后三周新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数密度减少38%,体密度减少47%,表面积密度减少33%,比表面增加25%,圆球度减少16%,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细胞核平均体积及平均表面积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Disector为三维测试系统,可直接在三维空是计数粒子,不受粒子大小,形状,取向的影响。适当选择切片厚度及相邻两切片间的距离,可无偏地估计神经数目及其大小。

  • 标签: Disector方法 体视学 脑缺氧 脑缺血 海马 神经元
  • 简介:目的:探讨nm23,mdm2,p185,p21及p53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mdm2,p185,p21p53在52例GCT中的表达(GCT按Jaffe分级,I级15例,II例25例,Ⅲ级12例),结果:52GCT中nm23,mdm2,p185,p21and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21/52),34.6%(18/52),21.2%(11/52),13.5%(7/52),26.9%(14/52)。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797,0.871,0.441;0.658;0.699)。nm23,mdm2,p185,p21,p53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9/13),30.8%(12/39),61.5%(8/13),25.6%(10/39),38.5%(5/13),15.4%(6/39);23.1%(3/13),10.3%(4/29),46.2%(6/13),20.5%(8/39)。nm23,mdm2表达与GCT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3,0.018),而p185,p21,p53的阳性表达与GCT复发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m23,mdm2,p185,p21及p53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无关,而nm23,mdm2的表达与其复发有关。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复发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7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变化以及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方法制作30%TBSA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分为单纯烫伤组和bFGF治疗组.于伤后3、6h和1、3、7、14d取创面皮肤标本,检测再上皮化率及胶原含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真皮内成纤维细胞MMP-2、MMP-7和TIMP-2的表达变化.另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假烫组,分别检测上述各项指标.结果(1)伤后3~14d,bFGF治疗组再上皮化率高于单纯烫伤组.(2)伤后3h~3d,bFGF治疗组和单纯烫伤组胶原含量持续下降,7~14d开始回升,但仍低于假烫组(P<0.05).(3)伤后1d,单纯烫伤组MMP-2、MMP-7和TIMP-2表达增多,7d时达到高峰,持续到14d.(4)伤后3~6h,bFGF治疗组MMP-2、MMP-7的表达与单纯烫伤组相似;伤后1~14d,3者的阳性表达强于单纯烫伤组.结论烫伤大鼠创面中细胞外基质的活动会影响皮肤的胶原沉积;MMP-2、MMP-7、TIMP-2的表达变化是组织修复的重要步骤,与bFGF加速创面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烫伤 基质金属蛋白酶 抑制剂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抑制剂Ro31-8220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法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纤维蛋白原,以酶联免疫方法测定Hep3B细胞上清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能刺激Hep3B细胞分泌纤维蛋白原,蛋白激酶C抑制剂Ro31-8220(10~1000nmol*L-1)有抑制作用.结论蛋白激酶C抑制剂Ro31-8220可抑制纤维蛋白原的产生.

  • 标签: 蛋白激酶C 纤维蛋白原 Ro 31-8220 白细胞介素-6 腹腔巨噬细胞
  •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细胞凋亡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就蛋白酶体抑制剂Z-LLL-CHO与经典的凋亡诱导剂足叶乙甙(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M-07e及TF-1的联合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MTT法及台盼蓝拒染法显示Z-LLL-CHO及VP16联合作用于M-07e及TF-1细胞,可增强两种药物单独的细胞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单独应用Z-LLL-CHO及VP16均可使S+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两者联合应用导致细胞凋亡峰比例的显著增高.通过对M-07e细胞裂解物做免疫印迹检测,发现在Z-LLL-CHO及VP16单独作用中均导致Bcl-2蛋白被酶解为22kD的片段,而联合作用时Bcl-2的酶解现象具有叠加效应.结论:Z-LLL-CHO与VP16联合作用较单独作用有更强的细胞杀伤及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细胞周期S+G2/M期比例的增加及Bcl-2酶解片段的增加是导致蛋白酶体抑制剂Z-LLL-CHO及VP16对白血病细胞系联合效应的可能机制.

  • 标签: 蛋白酶体抑制剂 足叶乙甙 细胞凋亡 白血病细胞系 M—07e TF-1
  • 简介:目的设计和合成系列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物,观察其对人胃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以白杨素(chrysin,5,7-二羟基黄酮,CbR)为先导化合物,先选择性地用二氟亚甲基取代ChR的7-羟基,合成化合物chR-1,再将一系列烷氧基取代chR-1的5-羟基,依次合成化合物ChR-2…chR-10。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白杨素及白杨素衍生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合成10种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并分别进行波谱鉴定,其结构与设计相符;白杨素及白杨素衍生物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ChR的IC50值为5.83μmoL,在ChR的C-7住引入二氟亚甲基合成的ChR-1的IC50值为3.98μmoL,表明其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作用增强;进一步在ChR-1的C-5位引入烯丙氧基合成的ChR-10的IC50值为2.18μmoL,其IC50值为所有合成的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物中最低,表明其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作用最强。结论二氟亚甲基的C-7位取代获得白杨素衍生物的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烯丙氧基的C-5住取代获得的7-二氟亚甲基-5-烯丙基白杨素具有更强的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活性。

  • 标签: 胃肿瘤 白杨素 白杨素衍生物 增殖抑制 7-二氟亚甲基-5-取代烷氧基黄酮类化合物
  • 简介:本文在继承祖国传统中医理论和数千年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的理论、观念、方法、手段开展研究工作,将中西医两种思维体系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多元思维的“智能医学”体系,开发研制的“傅山神”系列抗癌药,就是这种中西医结合思想的成果。该药以西医的分子细胞学理论为基础,融入中医药学原理,不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自身抗肿瘤免疫监护功能的再生,同时还能激活天然杀伤细胞(MK)、和巨噬细胞(MF),并促使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增多,加速肿瘤的坏死。此外,该药可押制肿瘤新生血管网的形成与发展,干扰癌细胞的新陈代谢,可使肿瘤得不到营养来源而逐渐“枯萎”,代谢产物不能排出而逐渐变性坏死。该药最大特点不是毒癌、杀癌,而是造成癌细胞集体“绝食”而“饿死”,绝不伤害正常细胞,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医学界在治癌过程中产生的“祛邪正亦衰”、“扶正邪更盛”的矛盾,并具有独特的“靶向效应”,被现代医学界称之为“生物导弹”。此外,该药还具有阻断肿瘤增殖细胞与静止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达到控制癌瘤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 标签: 靶向 肿瘤 癌细胞 中西医结合 新疗法 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