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考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一支民族群体——沙的情况。沙自称“布雅衣”,在西南边疆地区以武力著称,游移于边境两端,有的为边疆安定之患,有的成为土兵、土练,为安定中国西南边疆做出了贡献。有的沙还迁入了今越南、老挝、缅甸境内。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不同地方的沙被分别归入壮族和布依族。对历史上沙的情况进行考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壮族和布依族的形成过程及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和现在的多民族状况。

  • 标签: 沙人 文献 少数民族支系
  • 简介: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苏州晚报》记者石弥以独特的采访手法,让旅居苏州的贵阳谢孝思坐在轮椅上,推着他“游”苏州古城,讲述古城的建设和保护的历史故事,并以《世纪老人与千年古城的对话》长篇通讯在《苏州晚报》上连续5天以5个整版的版面进行宣传。该文在结尾的文中叙述道:“缓缓推进的轮椅拐入学士街,经‘锦绣天堂’,进入‘茶人村’,在胥门古城墙广场停下来……

  • 标签: 保护 外地人 2004年6月 世界遗产委员会 采访手法 苏州古城
  • 简介: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 标签: 回族 家族 记忆 苦芦湾人
  • 简介:“春随江草千年艳,与梅花一样清。”这是对徐霞客崇高思想和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县。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旅游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仅是我省我国人民的骄傲,而且在世界科学和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徐霞客 10周年 梅花 诞辰 旅游文学 江阴
  • 简介: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就唐乾陵朱雀门前东侧最南列最后一的族属和身份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论述,认为该石像应系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的新罗人形象,并极可能是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 标签: 乾陵 蕃臣 新罗人
  • 简介:清政府和伊犁将军实施优惠政策从南疆等地征调维吾尔农民移垦伊犁创办回屯,当地民间沿旧制俗称"塔兰奇",但与准噶尔时期强制维吾尔农民迁移伊犁充当其贵族军队农奴的"塔兰奇",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清代伊犁将军与北迁伊犁的"塔兰奇",在政治上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实施者与执行者的关系;在国防军事上是戍边平乱的指挥员与战斗员的关系;在屯垦组织上是总屯官与屯丁的上下级关系;在历史文化上,"塔兰奇"文化是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一体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 标签: 清代伊犁将军 塔兰奇人 北迁伊犁 关系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条根”在他身上植根很深。他国学基础很深,又接触基督文化。日本入侵之际他投笔从戎,万里神州血染沙。转赴海峡那边之后,“煮字疗饥,砚田觅食”,所写文章,风靡台岛,引起许多在台国民党老兵思乡之情。为了从文化、宗教、伦理道理等方面来解剖中国近现代100年之间列强入侵,战乱频仍,国共分裂这段屈辱史、灾难史、分裂史,他用一生心血,写成160余万字巨著《红尘》令世人惊叹。

  • 标签: 诗人 笔意 墨人 作家 中国传统文化 基督文化
  • 简介:汉魏六朝时期逐渐向中国渗透的伊朗文化,于隋唐时代有了令人瞩目的广泛传播。如果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历史,隋唐时代正可以说是波斯文化的全盛时期。宗教、绘画、雕刻、建筑、工艺、音乐、舞蹈、游戏等方面自不待言,衣、食、住,特别是在衣食两方面,则更为广泛地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此后,十三、十四世纪时,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处于伊斯兰教的隐蔽下,波斯文化的东渐很盛,或许不能说隋唐时期是空前绝后的全盛时期)。

  • 标签: 广泛 时代 汉魏六朝时期 元朝 隋唐 中国文化
  • 简介:邹衡(1927~2005),著名考古学家。1927年生于湖南省澧县,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50年转入史地系。1952年本科毕业,转入考古专业读副博士学位,1955年,获中国考古学副博士学位,分配到兰州大学任教,一年后调回北京大学,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对商周考古有开拓之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终身未做官,也没有能力去做官,对做官毫无兴趣;他一辈子没有钱,也不想去弄钱,更没有弄钱的本领。是地地道道的考古学家。

  • 标签: 考古学家 夏商周 副教授 第一人 北大 北京大学
  • 简介:苏秉琦(1909~1997),考古学家。河北省高阳县,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在陕西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参加宝鸡斗鸡台墓地发掘,写出《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考古报告。

  • 标签: 考古学家 苏秉琦 创始人 北大 1934年 师范大学
  • 简介: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公民意识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作为状态。相反,伤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

  • 标签: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 官员 政治报告 党代会 不作为
  • 简介:为开拓海峡两岸贵州乡友的书画艺术交流,加强两岸乡亲的联系,增进互相的了解和加深情谊,经台湾《黔》杂志社主事马长骥先生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有关负责人几次联系,促成的海峡两岸黔书画联展,在贵州书画界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一个来月的筹备,于今年八月十日至十五日在贵州省博物馆顺利展并圆满地闭展了。这次联展,是两岸贵州乡亲文化艺术交流的开端,也是书画名流以艺会友之盛举,深受各界重视,观众络绎不绝。

  • 标签: 书画界 海峡两岸 文史研究馆 书画艺术 文化艺术交流 参展作品
  • 简介:自古以来,中国就讲究所谓的“五福”,即福、禄、寿、喜、财。寿为“五福”之一。追求长寿,是北京,也是中国人的愿望。

  • 标签: 北京人 老北京 礼俗 中国人
  • 简介:做了局长之后,王水发最想当的仍然是一名校长。在课堂上,他能改变一个班的孩子;在学校,他能改变上百个老师。那种在教育一线与鲜活生命个体之间真实的联结让他心难割弃。如今,王水发的教育版图延伸到了拥有两百多所学校(幼儿园)的深圳市罗湖区,他也从教育微观层面的参与者更多地变成了宏观层面的决策者。

  • 标签: 教育改革 局长 博士 深圳市罗湖区 生命个体 宏观层面
  • 简介:1933年12月17日(藏历水鸡年十月十三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西藏地方报禀中央政府,依照历史的惯例,国民政府决定特派黄慕松任专使藏致祭。黄慕松于1934年8月28日抵达拉萨,于当年9月23日在布达拉宫举行了致祭大典及国民政府册封十三世达赖为“护国弘化普慈国觉大师”的典礼。

  • 标签: 十三世达赖喇嘛 治边 客家 国民政府 1934年 中央政府
  • 简介: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事业成就的理念;要搭建高起点的事业平台,以优秀的机制环境吸引和激励人才;构建高效、合理的人才功能结构,使其才尽其用、各得其所,推进事业的科学发展。同时,应注重发挥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 标签: 人才队伍 人才成长规律 人才结构
  • 简介:东千虽已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努力保持着先祖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东干会说浓重西北口音的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他们把总统叫“皇上”,把政府叫“衙门”,把官员叫“衙役”,把上级叫“头领”,把妻子叫“婆姨”把同族人叫“乡党”,把飞机叫“风船”。

  • 标签: 中国历史文化 东干人 活化石 海外 文化传统 生活习俗
  • 简介:1924年桑原骘藏对陈垣上寄给他的一份手稿发表了个人见解。他认为唐或唐以前中国的安姓以布哈拉(Bukhara)为其原居住地,他特别举了武威安姓的例子。而那些认为武威安姓源于安息(Anxi),即长期被认为是汉代著述中的帕提亚(Parthia)的观点,,遭到他的反对。

  • 标签: 桑原骘藏 安姓人 布哈拉 居住地区 宗教信仰 中国
  • 简介:是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因素。在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创新方面,作为主导的人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典型和特色文化的兴起与繁荣,对于带动和提升地域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本文以塔尔寺与鲁沙尔镇为例,探讨这种发展模式的形成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 标签: “人—地—文化”发展模式 塔尔寺 鲁沙尔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