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仁爱”基督教“博爱”做一分析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爱所存在内在统一性.由此,作者认为对“兼爱”学说合理批判、挖掘、超越与转化,可以作为塑造当代文人精神传统生长点极富原创性诠释元点.

  • 标签: “兼爱” 基督教 “仁爱” 墨家 “爱” 兼相爱
  • 简介:贫穷是历史现象世界现象,是造成古今中外所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种种矛盾症结.从经济史到经济思想史,民富理论及其实践是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者关注一个热点.战胜贫穷,致民富裕,也是当前中国重要战略,其目标在共同富裕,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应该追求理想.

  • 标签: 中国 民富思想 共同富裕 贫穷 社会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 简介:略论晚明南京商业周志斌明自永乐间迁都北京后,南京降为留都。尽管如此,它在全国政治、经济生活中仍享有特殊地位。南京既是明王朝在南方地区政治中心,又是江南地区经济中心,故时有“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之说。商业兴衰往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一...

  • 标签: 明南京 民间手工业 明后期 丝织业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政治中心
  • 简介:从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原型”事物反映,而反映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表示“原型”事物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形象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数学模型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汉代镜范开始一直到今天,临淄齐故城内出土大量镜范资料。伴随着田野考古工作开展,临淄齐故城作为汉代铸镜作坊一个中心已经毫无争议。陈介祺作为晚清收藏大家,开镜范收藏之先河,其铜镜收藏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以临淄、青州为中心齐国故地。通过对陈介祺收藏铜镜及镜范资料与临淄齐故城内出土镜范资料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了这一观点。而陈氏所藏铜镜及镜范中稀有种类也为临淄齐故城铸镜作坊研究也提供了新资料支持。

  • 标签: 陈介祺 齐故城 铸镜
  • 简介:“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是无形、隐秘、不可言说,它又被称作“太一”,是最初泉源,万物本原,由它生成天地万物。所有这些方面都与基督教创世观有相通、相似之处,那种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缺乏本体论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道与创世说完全可以平等对话。

  • 标签: 本原 创世观
  • 简介:张康之教授《行政伦理观念与视野》一书,立足于社会转型历史背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合作治理思想主张。在具体分析论证中,该书空间分析方法是一个值得关注方法论转向,对理解公共治理状况行政伦理生态具有重要启示。从空间维度对政府演变理想类型进行解读,可以建构一套清晰而连贯分析服务型政府理论框架。合作治理主张是方向性原则性,还需要更多理论上深化完善。这也应当成为推动治理变革思想工具,促进合作治理普遍实现。

  • 标签: 后工业社会 合作治理 空间 行政伦理
  • 简介:在以公害等现代型诉讼为代表存在证据偏在情形诉讼中,当事人往往因证据收集能力不足在文书特定之落实上存在显著困难。而文书特定作为申请人向法院申请文书提出命令时重要申请要件之一,将进而导致文书提出命令制度适用上困难。为实现武器平等原则及发现真实,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课以文书持有人之文书特定协力义务以缓和申请人文书特定责任。应当以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为借鉴,从文书特定协力义务理论基础、适用标准以及具体程序运作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以实现其适用具体化,为其与我国民事诉讼体系契合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实现其制度设置目的。

  • 标签: 文书特定协力义务 文书提出义务 证据偏在 文书
  • 简介:与西周社会以“亲亲”、“尊尊”为准则建立以父子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不同,先秦儒家以“亲”、“尊”、“义”为准则建立了以夫妇一伦为首的人伦关系网。尽管在先秦儒家内部,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以父子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并且这种安排在汉代以后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观点,但是在先秦儒家那里,以夫妇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却有着发展为主流倾向。先秦儒家这种人伦关系理论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伦关系规范安顿有重要意义,它也是儒家在现代社会继续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基石。

  • 标签: 儒家 人伦 次序 夫妇
  • 简介: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终极关怀对逻辑学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价值体系霸权与逻辑学价值中立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余地。

  • 标签: 逻辑学 文化的终极关怀 中国文化 希腊文化 希伯来文化 内圣外王之道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情感体验方式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文学“开启民智”理论王国维强调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文学功用论深层结构是同构

  • 标签: 儒家文化 文学观念 现代性
  • 简介: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与其"心即理"核心思想有着重要内在关联,且二者都与其解决"物理吾心判而为二"思想困惑密切相关。阳明思想中"心"往往意味着在生活"之中""投入"体验。此"理"是生活境域中"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概念本质。生活中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把知与行分作"两件"时,已不是"知行本体",即不是知行原本状态了。知与行原本状态是自然合一,是"紧切着实"关系。"行"是"知"不可分割构成性边缘境域。

  • 标签: 王阳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现象学 境域
  • 简介: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不同,提出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 标签: 《礼运》 “大同小康” 错简 王夫之 “以注为经”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天”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一个总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讨论,这场讨论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学者有30多人。这场争论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从收录文章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一方称为“正方”(以郭为代表),将批判这一原则为“腐败之源”一方称为“反方”(以刘为代表)的话,那么这部70万字文集中“反方”只占12%篇幅,约8万余字,其余60余万字全是“正方”,形成了对“反方”“围攻”之势,“反方”在文集中意义似乎只是充当“活靶子”。当然。我并不是说主编者有意造成了这种“围攻”。但这种现象至少客观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学术界捍卫儒家传统学者们在涉及到自身“安身立命”根本问题上有一股不可遏止热情;相反,批判这一传统学者则比较相信逻辑力量,只要这种逻辑没有被驳倒,就无意于反复纠缠于一些没有理论意义口水仗中,只限于坚持自己逻辑一贯性。所以笔者在通读这部文集之后,深感双方在所争议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有利于推进理论本身对话,而是存在着严重语言障碍。问题主要在于,“正方”多篇文章中包含太多自相矛盾逻辑错误,并且由于情绪化色彩太浓而发现不了自身这些错误;而“反方”虽然文字大大少于“正方”,但实际上基本立场并没有被动摇,�

  • 标签: 儒家伦理 郭齐勇 “亲亲相隐” 腐败 争鸣 主编
  • 简介:蔡元定主张"河十洛九"、"河先洛后",与刘牧"河九洛十"、"河洛同出"说相反。蔡元定强调河图与洛书区分,与朱熹"虚中为易、实中为范"说企图融合河图、洛书也不同。其目的是加强十数图与《周易》八卦关联,九数图与《洪范》九畴关联,进而将《洪范》纳入易学系统。其子蔡沈《洪范皇极》以《周易》为象学,对应河图,以《洪范》为数学,对应洛书,正是这一目的体现。这一区分是对刘牧河图、洛书说发展,蔡氏父子由此构建了其范数之学。

  • 标签: 蔡元定 蔡沈 河图 洛书 洪范 范数之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冲击,文学所负载价值观审美韵味出现了感官化娱乐化倾向.面对文学作品中商品经济欲望主义泛滥道德精神荒芜,山东作家刘玉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道德痛苦人性变异,在复杂文化语境下,立足现实,努力挖掘儒家文化现代价值.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期价值重构角度,梳理刘玉栋小说中蕴含儒家文化基本内涵:“仁者爱人”“积极入世,讲求弘毅之道”“义利情观”,旨在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依然是价值重建主要理论来源和文化依据.

  • 标签: 市场经济 儒家文化 精神家园
  • 简介:本文分析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理解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译介活动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悠久历史阐释工作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接受进程考察有助于我们为一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德语世界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严格推敲,这一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