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发展,包括消除贫困、饥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该议程的主体内容体现了联合国所倡导的“人的安全”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各种威胁的相互关联,人的安全和人的发展是同一事物相辅相成的,这种治理观要求广泛借助联合国系统,并且顾及地方、国家、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各级公私部门行为体的特点和资源,拓展一种由各种利益攸关方组成的综合框架,其内容涉及粮食安全、气候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反恐、移民等重要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议题.其中,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南北差距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的重要动因.上述安全议程同时体现了各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关联.因此,建构全球“人的安全”治理机制需以联合国为核心,并形成多层治理、建构广泛的国际伙伴关系,以实现联合国所倡议的全球可持续和平愿景.

  • 标签: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和平 气候变化 “人的安全” 国际制度
  • 简介:当前,亚欧大陆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诸如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体制不稳定等一系列安全问题。为此,进行广泛的安全对话已成为亚欧合作的主题。积极推进亚欧安全合作进程将对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安全合作 国际新秩序 亚欧会议 安全环境 前瞻 经济安全
  •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认知维度 监测指标 巴西“零饥饿”计划 治理体系
  • 简介: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并未重创中国经济,反而加快了中国的崛起速度。一方面,中国正在迅速拉开与诸强之间的实力差距;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有效缩小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使中国面临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安全压力不断增加。中国对各类国际安全问题采取何种态度与政策,主要取决这些问题本身的性质。如果用重要与紧迫两个变量来对中国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那么中国的安全问题就可以被分为高重要和高紧迫、高重要和低紧迫、低重要和高紧迫、低重要和低紧迫等四个类别。未来中国外交需要在韬晦和有为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作用。中国应逐步调整对外政策原则,并提出有利于国际稳定的政策主张,包括在安全事务上突出“有所作为”;以“责权力相一致”为国际安全制度改革的总体原则,以提高效率为改革方向;提倡内外合作缓解动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外交调整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中国外交应当与时俱进,在国际安全领域贡献更多的“公共品”,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重要性 紧迫性 韬光养晦 国际安全
  • 简介:今天我主要讲三点:一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给我国安全环境带来的挑战;二是到底如何评估安全环境的严峻程度,这可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因为学界对此有分歧,有人认为问题很严重,有人则觉得没那么严重;三是讲我们如何应对当前的安全挑战。

  • 标签: 再平衡 反恐战争 西太地区 台湾问题 美印关系 南海问题
  • 简介:调查发布年度“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是国际关系学院刘跃进、李文良、杨建英教授组织开展的一项国家安全研究项目。2012年以来,该项目已经连续发布七年,在社会上和学术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十大 国际关系学院 国家安全意识 安全研究 学术界
  • 简介:尊敬的米策尼希团长先生,尊敬的德国代表团各位成员和中方与会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今天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时光荏苒,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已经走过九个春秋。

  • 标签: 综合安全 中德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致辞 代表团 尊敬
  • 简介:3月9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题为“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全球安全体系”的第八届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外交学院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研讨会。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社民党代表团与会。

  • 标签: 综合安全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北京 中德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2016年8月6日至7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日韩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共同主办了"中日关系与亚太海洋安全秩序国际研讨会"。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交史学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庆应义塾大学、日本国际论坛、

  • 标签: 海洋安全 中日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
  • 简介: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已从现实和制度层面展开,但是仍然存在能源产品出口受到限制、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受到威胁、南海问题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等问题,应当注重国际法规范在保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利用联合国条约体系、WTO协议和CAFTA协议,充分认识ECT和NAFTA协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东盟 能源安全 国际合作 国际法
  • 简介:2012年6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近五十家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媒体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议题:“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及其影响”、“亚太地区利益重组与秩序重建”、“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对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理论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重心东移 美国战略 研讨会综述 国际关系 学术研讨会
  • 简介:2013年11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13届国家安全论坛在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军队院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国际关系 国家安全 学院 论坛 国际安全研究 国际战略
  • 简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历时5年,经历了极其艰难的历程。看似回到了原点,但仍不失为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对于建设地区安全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当前,由于有关国家对安全威胁的性质和特征在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各国政策目标的不一致,在建设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上的认识差距依然很大.但六方会谈的基本形式和发展思路仍为各国有识之士所认同。

  • 标签: 朝核问题 六方会谈 地区安全机制
  • 简介:2017年4月1日,由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州大学国际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和数据治国暨郑州大学首届国际公共安全研究高端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 标签: 郑州大学 安全治理 网络空间 论坛 治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简介: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其涉及范围逐步向非洲大陆扩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最终确定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越非洲大陆。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有必要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非洲的机遇,在现有中非经贸、政治及安全合作的基础上把中非关系扩展到海洋领域。鉴于非洲多国政局并不稳定、非传统安全威胁加重,其中来自海上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等局面,在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中非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中国需要与非洲相关国家加强各领域特别是海上的安全合作,并争取其他域外大国的良性参与,避免恶性竞争,共同创建一个“中非海上安全共同体”,为包括中国、其他域外国家在内的各国在非洲经贸领域的合作及发展保驾护航。这样既能巩固和加强中非传统合作关系,推动其发展到新的层次,更好地保护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也能避免与其他域外大国在非洲走向“零和博弈”。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非关系 海上安全合作 中非海上安全共同体
  • 简介:在当代中国国家安全体系中,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国家政权、国家制度的同构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一体性决定政治安全(政权安全)之根本地位.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维护政权安全作为政治安全的核心问题和首要问题,而政权安全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执政安全的标准就是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绝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来源于为人民谋幸福而集聚起的民心民意,执政安全决定于人民安全,即保障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不被侵蚀和破坏.因此,从根本上讲,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的终极问题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政治权利的安全.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

  • 标签: 国家安全 政治安全 政权安全 执政安全 人民安全
  • 简介:1998年世界政治安全形势的主要特点是:在多极化进程中,大国关系的调整进一步深化;大国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日益明显;地区冲突总数较之往年有所下降,但新发生的地区冲突明显增多。在大国关系调整及大国力量对比中,中国处于较主动和较有利地位。1998年,中国的安全环境继续保持相对稳定。

  • 标签: 世界政治 安全形势回顾 政治安全形势
  • 简介:过去20年,东南亚海洋安全威胁,如海盗行为、非法捕鱼和海上恐怖主义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忧虑。长期以来,应对海洋安全威胁与保证国家安全被视为是政府的责任,这样的看法反映在诸多涉及东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文献中,这些文献多关注于国家主体在应对威胁时所采取的因应策略。但是,随着“新”行为体,如非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在提供安全方面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那种将国家视为唯一安全提供者的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全面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治理问题,关注非国家行为主体在东南亚安全领域中作用提升的趋势便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东南亚地区 安全威胁 国家安全 行为体 海洋 非国家行为主体
  • 简介: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之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会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水资源稀缺危机,使地区洪涝灾害增多,水治理难度提升.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会产生连锁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效应,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国家的水力开发计划与基础设施安全,加剧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而且影响中国的海外水电投资,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与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亚洲的稳定与和平.对此,中国应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维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动态的深度调查与持续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推动高原地区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与区域合作框架构建.

  • 标签: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消融 水资源安全
  • 简介:全球金融危机使奥巴马的“变革政治”首先发展为“变革外交”,对美国的外交与安全战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未来,美国的全球和地区干预卷入政策将更有选择,海外介入和干预方式更讲求务实,对外行动中注意寻求国际合作和突出重点。奥巴马“变革外交”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会是建设的,但具体评估还有待时日。可以断定的是:金融危机没有导致美国的衰退,也不会使美国的全球军事和安全行动进入“收缩期”,亚洲将是奥巴马政府外交与防务政策关注的首要地区。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外交与安全战略 金融危机“变革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