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苏曼殊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其文学创作涉猎广泛,而且对当时文学发展影响很大。他对以悲怨、凄美为基调爱情文学尤其青睐。他小说有雷同题材,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又无一例外以悲剧结局。本文拟通过分析苏曼殊细微独特艺术触觉,展示苏曼殊小说悲哀之美,并从其殊异于常人身世际遇、孤僻善感性格、精研佛理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共同影响等角度分析其成因。

  • 标签: 苏曼殊 小说 悲哀之美
  • 简介:世上真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进一步发掘经典作品从而发现老路中新路?在这方面,音韵学真能帮我们多少,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搞明白那些不断地引起我们好奇、关注、却又不断地让我们疑惑不解文学现象?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为何能如此诗意盎然、令人难以忘怀?根据本文观点,真正使这首诗如此诗意盎然,首先是这首诗细致、单纯、情绪声调化了语音结构。这首诗“语音结构”,不管如何未受重视,不仅“比词句法更单纯、更本质”,更能与心灵一脉相通。再按本文分析,这首诗之所以会有如此特殊魅力,归根结底,是因为诗中隐含着某种影响无时不在、却又常被视而不见虚词。这种“渺小”“隐身”虚词就像一只“看不见手”,时刻为小诗增添无尽诗意;它又像《奥义书》中最常用比喻“水中之盐”一样,细致入微地调和着小诗语音结构、味觉、口感,使之回味无穷,或者像“绘事后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法所提示那样,使小诗更出神入化。本文就此进一步探索是否能按同样思路,以音韵学为指导,耳目一新地重新阅读经典作品,不单是汉语经典作品,而且还包括其他非声调性语言中脍炙人口经典作品,如罗伯特·弗洛斯特《雪夜歇脚树林边》,并以此为契机,发掘重要、却常被忽略文化和文学作品互相参照诸多可能性。既然这种文学现象绝非区域性而属全球性,这种互相参照重要性就更为显而易见,正如歌德在《潘多拉》中悲叹时所强调那样,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命中注定似地只见被光照亮物而不见照亮物光”。

  • 标签: 音韵学 诗学 功能词 声调化情绪 比较文学
  • 简介:诗歌用典,很早就开始了。因为典故是一个文化基因团,它植入,可使短短诗句充满文化积淀,每一句装载一个成语故事,就像每一艘快艇装载一枚导弹一般具有远射程超越历史杀伤力。

  • 标签: 《拟咏怀》 用典 诗歌 南北朝 庾信 大师
  • 简介:奏响生命新乐章——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丁文《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一部力作,于1982年出版后便轰动一时,翌年,荣获美国文学创作最高奖项——普利策奖,使艾丽斯·沃克成为获此殊荣第一位黑人女作家,声誉鹊起。艾丽斯·沃克194...

  • 标签: 艾丽斯·沃克 黑人妇女 女性主义 《紫色》 弗吉尼亚·伍尔夫 夫权专制
  • 简介:徐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作家,他小说《巫兰噩梦》构筑了一个畸形爱情故事,父与子乱伦式三角恋情,都是建立在对幻象追求上。小说通过幻象存在和坍塌,用文学方式揭示了人性潜意识深层本能冲突和无可抵挡命运"可怕综错"。

  • 标签: 三角恋情 幻象追求 命运综错
  • 简介:《踩影游戏》是一部以时间性为线索,致力于异质空间构建作品。小说通过空间并置、叙述视角以及故事情节嵌套等叙事手法,将女主人公艾琳置于肖像-阴影以及蓝色日记一红色日记所分别构建多维空间中,立体展示艾琳女性意识之内激烈冲突。此外,异质空间在内部结构和内涵上均借用了奥吉布瓦族文化元素,赋予了作品鲜明本土族裔性。

  • 标签: 《踩影游戏》 路易斯·厄德里克 空间构建族裔性
  • 简介:现在是初夏一个深夜,我刚刚读完姜宇清发表在《诗刊》、《星星》等刊物上几组诗(它们大多以《暖暖乡音》为一个总题目),掩卷之后,觉得心情有点异样。我走出书房,站在阳台上。这个城市,正笼罩在朦胧月色之中。对面刚刚拔地而起一座楼房,依然被脚手架包裹着,在黑影中显得庞杂而又沉重。远处依稀传来火车呜叫,是一种遥远尖厉。这个正朝着现代都市迈进新兴城市,呈现着少有的寂静。在这样月夜,

  • 标签: 组诗 纯净 现代都市 呈现 境界 美感
  • 简介:  一  "乌托邦"(utopia)一词为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托马斯·莫尔所首用,出自他用拉丁文写描绘理想社会同名作品;乌托邦小说指的是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而由作家虚构理想社会小说.出于对现存不合理社会制度不满和批判,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憧憬与追求,不少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对构想和描绘理想社会颇感兴趣,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长串乌托邦小说.在西方,最早乌托邦小说可追溯到柏拉图;在我国,则以晋朝诗人陶渊明最为著名.……

  • 标签: 乌托邦小说 地平线评析 奇异乌托邦
  • 简介:《动物园故事》是爱德华·阿尔比首部独幕剧,剧中“动物园”是美国社会一个全景式写照。该剧通过塑造两个阶级身份和性属身份对立男性气质形象,将主流文化所称颂理想男性形象置于“他者”审视与质询之中,揭露了中产阶级自鸣得意和因循守旧,同时映射出纽约大都市牢笼形象以及消费社会对人囚禁和异化,亦揭示了支配性男性气质在后工业社会消费文化规范、侵蚀下所处困境和危机,表达了阿尔比对二战后美国社会性别政治和个体身份关注和思考。

  • 标签: 爱德华·阿尔比 《动物园的故事》 男性气质 他者
  • 简介:近些年香港喜剧电影佳作稀零,且电影市场混乱。不断追求票房利益商业喜剧片产业化生产经营,致使香港喜剧电影越来越老套低俗,不得不在低潮中思变并寻求出路。惯用创作手法和创作思维使港产喜剧不再是以本土特色为优势,"港味"变质为一成不变喜剧标签。喜剧无法完成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及人性弱点功能,只为商业利益迎合观众感官刺激,致使香港喜剧电影陷入窘境。

  • 标签: 香港喜剧电影 商业化 创新 不协调
  • 简介:这本回忆苏珊·桑塔格小书2008年开始动笔,这一年,我应邀为文集《导师、缪斯和恶魔:三十位作家谈改变他们生活的人》(自由出版公司,2009年)撰稿.我想写伊丽莎白·哈德威克这位受人敬重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她几个月前刚去世,是我20世纪70年代初在巴纳德学院读本科时候老师.可结果是哈德威克已被两人选走.

  • 标签: 不同桑塔格 中文版序 桑塔格永远
  • 简介:近些年来,恐龙热遍及世界。在这当中,美国作家克莱顿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特别是根据这一小说改编同名电影起了重要作用。其实,对于克莱顿这位颇有名气畅销书作家,我国读者并不陌生,尤其是,1993年,《译林》刊登了他小说《升起

  • 标签: 《侏罗纪公园》 科幻小说 混沌理论 恐龙灭绝 物种灭绝 故事情节
  • 简介:《水泥花园》(TheCementGarden)是麦克尤恩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通过少年杰克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他们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成长悲剧。本文欲从拉康主体和欲望理论人手,通过分析主人公内心世界,发现导向其成长畸变逻辑合理性。水泥花园中孩子们并没有不受约束自由主体和欲望,而是早已被既定社会规范所塑造;他们与世隔绝成长,其实是对未完成教化歪曲模仿。他们试图维持原有的秩序,却成了秩序破坏者,最终无法在被社会抛弃命运中维持这场迷梦,而只能为自己困惑背负违反社会伦理惩罚。因此本文认为,在许多批评中备受责备主人公,在这场乱伦悲剧中既是行为人,也是受害人,是困于主体欲望和社会秩序中无法自拔迷失者。

  • 标签: 《水泥花园》 主体 欲望
  • 简介:辛格《羽毛皇冠小说集》(ACrownofFeathersandOtherStories)①收集了24篇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精彩大多是对精神世界透视。对充满着超自然力神秘世界,辛格不是抱有怀疑态度就是加以讥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真理虚无与幻...

  • 标签: 犹太教 幽灵 基督教 语言符号系统 羽毛 符号象征
  • 简介:斯特凡·格奥尔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诗坛著名诗人,以他为中心格奥尔格圈子因其神秘色彩理想与种种传闻,至今仍引起误解。本文把格奥尔格圈子视为现代共同体一个特例,探讨古希腊教育模式——教育爱——是格奥尔格建构其圈子核心理念,及其在格奥尔格创作中反映。

  • 标签: 斯特凡·格奥尔格 格奥尔格圈子 共同体 教育的爱
  • 简介:2011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希利斯·米勒(HillisMiller,1928-)新著《社区解体:奥斯维辛前后小说》(TheConflagrationofCommunity:FictionBeforeandAfterAuschwitz)。

  • 标签: 奥斯维辛 小说 社区 大学出版社 历史 述评
  • 简介:<正>1981年1月22日法兰西学院举行了接纳玛格丽特·尤瑟娜尔为院士隆重仪式。三百多年来,这个法国官方最高学术机构四十名院士席位一直为男性学者占有;著名作家尤瑟娜尔终于在七十八岁高龄时,打破陈规,被接受为法兰西学院第一名女院士,成了当时轰动法国新闻人物。

  • 标签: 贵族阶级 法兰西 玛格丽特 自传体小说 法国 作品
  • 简介:<正>“上帝死了!”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探讨中,这句话是常常被人引用。它出自尼采《快乐知识》一书,“上帝死了……现在我们正走向何方?离开了一切太阳吗?我们不是还在继续颠簸吗?颠向后边,两边,前方或一切方向吗?还有什么上或下吗?我们不是在无限虚无中到处漂泊

  • 标签: 威廉·戈尔丁 资产阶级 现代主义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小说 珊瑚岛
  • 简介: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并没有割断其早期凝结愁怨,更没有改变他整体文化性格。悲剧性命运让其呈现出悲壮崇高之美,寂寥诗人在惨淡而隔膜世界凝结着感伤柔美。本文分为三部分论述:一、悲壮诗节与苦难诗学;二、柔美的感伤与民族化律动;三、生命超越与现代性追寻。诗人在对肉体和死亡思考中实现了生命超越,完成了现代性救赎,也实现了民族化诗学创造。

  • 标签: 戴望舒 民族化 现代性
  • 简介:本文以为例,探讨英汉翻译中回译现象.在这部译文中,由于译者对原作者相关作品不熟悉,因而没有找到正确中文原文,结果只好删节或者按照字面翻译,从而导致误译.笔者指出,要实现正确翻译(回译),除了译作本身,还必须熟悉原作者相关作品及其作品中主要人物、故事.

  • 标签: 回译 林语堂 删节 字面翻译 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