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补体3(C3)蛋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右美托咪定预处理组(DEX组)。DEX组自缺血前2h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mL·kg^-1(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将右美托咪定稀释为1gg·mL^-1)直到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前停止,输注时间为2h;Sham组72.I/R组在相同的时间内按照5mL·kg^-1速率输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再灌注120min时,取心脏组织,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心肌组织中c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DEX组的心肌梗死面积、C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DEX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和C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处理能够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减少补体3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缺血再灌注 补体3 右美托咪定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性改变以及间接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4年间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轴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特点及增强扫描图像特点,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增强图像及后处理图像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上静脉均同时强化,患侧海绵窦、眼上静脉增宽,1例眼外肌增粗。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可以准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CT 应用价值
  • 简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HIRI)在休克、肝脏手术以及肝脏移植术中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可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而且可能在HIRI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cl-2和Bax是细胞凋亡调控的重要基因,二者的表达水平影响细胞的转归。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能否通过影响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损伤尚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拟通过肝脏缺血再灌注期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率来探讨异丙酚、缺血预处理对HIRI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 标签: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BAX蛋白表达 细胞凋亡调控 Bcl-2 缺血预处理 大鼠肝脏
  • 简介:目的探讨中介素(IMD)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肿瘤坏死因子(TNF)-ɑ与白细胞介素(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Spras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I组、0.9%氯化钠注射液组、IMD后处理组。动物切除右肾后,饲养1周后制作肾脏IRI模型(夹闭左肾动脉45min),24h后留取肾组织与血清,0.9%氯化钠注射液组于再灌注前5min0.9%氯化钠注射液1ml腹腔注射,IMD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5minIMD(2nmol/kg)溶于1ml生理盐水后腹腔注射。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半定量分析肾脏病理损伤;全自动生化仪常规检测血清尿素氮和肌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IA)法检测血清IL-6和TNF-ɑ的表达。结果PAS染色结果显示,IRI组肾小管和间质病理损伤显著重于正常对照组,病理评分为(0.32±0.12),(6.87±0.72)(P〈0.05),IMD后处理组病理损伤(病理评分为4.33±0.81)则显著轻于IRI组,表现为细胞坏死,刷状缘脱落及管型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I组尿素氮和肌酐均显著增高(P〈0.05);与IRI组相比,IMD后处理组尿素氮和肌酐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I组IL-6与TNF-ɑ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与IRI组相比,IMD后处理组IL-6与TNF-ɑ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IRI组与0.9%氯化钠注射液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D后处理可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至少与抑制炎症因子IL-6与TNF-ɑ生成有关。

  • 标签: 肾脏 再灌注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ɑ 白细胞介素-6 后处理 中介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6℃水浴灭活处理含胍盐保存液的咽拭子样本对乌鲁木齐地区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使用含胍盐保存液的样本管收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0年7-8月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咽拭子样本170例。将170例样本等量提取双份并分组:试验组:56℃恒温水浴孵化30分钟处理后提取核酸;对照组:室温放置30分钟后提取核酸。对上述两组核酸提取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分别检测N、ORF1ab和人体上皮细胞(ribonucleoprotein,RNP)基因(试剂内标基因),用循环阈值(Ct)评价检验结果。阳性样本:检测样本在FAM和VIC通道Ct值≤40且有明显的扩增曲线;阴性样本:检测样本在FAM和VIC通道无扩增曲线或Ct值>40。结果:1.对照组阳性标本检出率显著高于经56℃水浴灭活处理的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样本人体上皮细胞RNP基因均呈现明显典型的扩增信号;3.对照组结果分析:46例阳性标本中,单N基因阳性32例,N基因和ORF1ab基因同时阳性14例;未见VIC通道检测ORF1ab单基因阳性;4.试验组结果分析:单N基因阳性14例,N基因和ORF1ab基因同时阳性结果9例;经56℃水浴灭活处理的咽拭子标本,N基因由阳变阴的标本23例(占比50%),ORF1ab基因由阳变阴的标本6例(占比42.86%);受到干扰的样本Ct值均在36以上,即反应体系中起始模板量较低的样本(通常认为是弱阳性标本/灰区标本)。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0年7-8月含胍盐保存液的咽拭子样本经56℃水浴灭活处理30分钟后,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降解,FAM通道检测的N基因及VIC通道检测的ORF1ab基因Ct值升高,造成假阴性结果增多。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咽拭子 病毒灭活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硬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共52例进行实验研究,运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患者进行手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探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患者术后进行3个月随访,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视力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核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案选择中,运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治疗及时、准确,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硬核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