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整形修复对烧伤整形患者治疗疗效及二次手术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烧伤整形患者,并且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12天后进行修复整形手术,治疗组采用12天内修复整形手术。结果1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好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组患者二次手术率显著低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组患者在早期整形修复术的处置实施下患者烧伤整形疗效显著,且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二次手术情况有所降低,同时在患者治疗满意度的提升上也有所帮助,因而需要在患者烧伤整形治疗中,及早实施整形修复术,以此提升患者烧伤整形水平。

  • 标签: 早期整形修复 烧伤整形 二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兔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39只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划为5组:0.9%氯化钠溶液组[7只(14眼)]、玻璃酸钠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8只(16眼)]、NGF50组[50 µg/mL,8只(16眼)]、NGF100组[100 µg/mL,8只(16眼)]与NGF200组[200 µg/ml,8只(16眼)]。利用海德堡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查LASIK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这5个时间点的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s)及浅基质神经密度(SSNDs)并进行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及5组之间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0.9%氯化钠溶液组、玻璃酸钠组、NGF50组、NGF100组与NGF200组的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71,P=0.252;F=0.372,P=0.828)。术后1周各组神经密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各组间中央角膜SNDs和SS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05,P=0.119;F=0.923,P=0.455)。中央角膜SNDs,在术后1个月NGF100组与NGF200组均大于其他3组(均P<0.05);在术后2个月和3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角膜SSNDs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NGF200组均大于其他4组(均P<0.05);在术后3个月NGF200组大于NGF50组与2个非NGF组,NGF100组和NGF50组均大于2个非NGF组(均P<0.05)。结论:mNGF滴眼液对兔眼LASIK术后角膜神经有促进修复作用,且NGF浓度越高,促进修复作用越强。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神经生长因子 角膜神经再生 剂量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创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2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足踝部创伤 36例足踝部创伤患儿,其中男性患儿 16例,女性患儿 20例,年龄 5~11岁,平均年龄( 8.24±0.16)岁,所有患儿均为碾压或挤压等外力性损伤。患者小腿下段前侧和内踝以及足背皮肤均有严重撕脱性缺损,部分患者伴有胫骨、足骨等多发性骨折。外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出现缺损,且颈前动脉远端以及踝关节出现脱位。患儿最大创伤为 28cm×12cm,最小创伤为 20cm×10cm。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修复进行治疗。主要采用本院多普勒超声血流仪进行腹壁动脉径和浅出筋膜位置治疗。腹部中线至腋前股沟韧带下位置设计皮瓣。之后进行皮瓣切口。主要以腹股沟和腹壁下动脉体表投影为切口,解剖患者髂外动脉、静脉和腹壁动脉起始位置,切开皮瓣内缘向外翻皮瓣,进行循环血管蒂解剖,同时保护好患者血管皮支。切开胸肋三角区皮肤,解剖腹部动静脉,于筋膜下层向腹壁皮瓣上掀起。以及皮瓣切取和供区修复。治疗后为患者进行随访处理,所有患者均需随访 6个月,分析患者六个月之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术后半年可进行皮瓣整形治疗。治疗后 5个月随访时发现患者皮瓣肤色和周围组织相似,所有修复肌腱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且骨折得到愈合。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状况检查时发现,皮瓣全长内可听到均匀动脉血流声音。所有进行后期皮瓣整形治疗的患者,足部远端供血并无较大变化,同时患足和健足相比并未出现严重不良状况。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腹部供区并无腹壁薄弱问题同时也并未出现切口疝。结论 为小儿足踝创伤治疗时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可有效提升整体干预效果,患者肢体末端血运正常同时并未出现行动不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吻合血管 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 小儿足踝部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7月—2017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骨科应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26例,其中男19例、女7例,年龄7~68岁。腕部缺损3例、手背皮瓣供区缺损4例、指端缺损9例、踝部缺损5例、小腿缺损5例;腕部创面大小为2.0 cm×2.5 cm~2.5 cm×4.0 cm,手背创面大小为1.2 cm×1.6 cm~1.4 cm×2.0 cm,指端创面大小为0.8 cm×1.2 cm~1.0 cm×1.3 cm,小腿及踝部创面大小为2.5 cm×3.0 cm~3.5 cm×5 cm。术前应用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以穿支血管为中心设计推进皮瓣。术中分别以桡动脉、掌背动脉、指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等知名血管穿支为皮瓣之血管蒂,于一侧切开皮瓣,找出穿支血管,然后找出主干血管,应用会师法切取皮瓣,游离后将皮瓣向前推移覆盖创面。25例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踝部缺损患者供区创面约2 cm×2 cm,行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25例皮瓣于术后第14天拆线,创口一级愈合;另1例小腿推进皮瓣远端边角约0.5 cm×1 cm术后出现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随访1~3年,皮瓣无臃肿,外观满意,质地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周围关节活动无受限,手部皮瓣两点辨别觉6~8 mm,腕部及下肢皮瓣感觉恢复S3~S5,供区远端皮肤感觉S4~S5。结论采用创面邻近知名血管穿支推进皮瓣修复肢体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存活率高、外观良好、与周围皮肤质地相近,感觉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组织缺损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在临床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收治6例手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手部创面4例,踝关节周围创面1例,足背创面1例。1例为单个创面,创面面积为10 cm×13 cm;4例为相邻两个创面;1例为相邻三个创面,创面面积为5 cm×2 cm~7 cm×6 cm。应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穿支皮瓣修复创面,5例为双叶皮瓣,1例为三叶皮瓣,皮瓣每一叶面积为5.5 cm×2.2 cm~10.5 cm×7.0 cm。腹股沟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例双叶皮瓣的一叶早期出现血供不足,未做处理,一周后皮瓣血供改善,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2~14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结论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穿支皮瓣可同时修复多个创面缺损,皮瓣供区隐蔽,供区可直接缝合,损伤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旋髂浅动脉穿支 创面修复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四环素牙治疗中烤瓷贴面修复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入我院于 2015 年 3 月— 2018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48 例患者( 500 颗四环素变色牙), 500 颗四环素牙应用 Cerinate 瓷贴面修复处理,应用改良 - 瑞格( Ryge )评价方式,记录 15 年、 16 年以及 17 年临床应用后贴面的边缘稳定性、颜色稳定度以及患者对颜色的满意度等。 结果: 22 例男性和 26 例女性进行本次治疗,共 48 例患者 500 颗牙齿。所有修复救治均由本人和帮助下进行。修复 15 年后复查 453 颗牙齿,占同期贴面总数的 95.16% ,修复后 16 年,复查 335 颗牙齿,占同期贴面总数的 90.05% ,修复后 17 年,复查 188 颗牙齿,占同期贴面总数的 80.31% 。 214 颗牙齿为曾经进行过光固化树脂直接贴面修复或者间接树脂贴面修复要求重新修复,比率为 42.8% 。不同复查时间结果分析中,原始边缘适合度高达 95% 瓷贴面颜色稳定,患者满意度高。 结论: 证实, Cerinate 瓷贴面修复系统的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烤瓷贴面 牙粘结技术 颜色稳定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195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有无感染将入选者分为感染组(18例)与未感染组(177例)。记录一般资料,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给予分析。结果本研究对18例感染者切口感染病原菌进行研究,共检出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比较高为67.44%,革兰阴性菌占比为32.56%;感染组患者创面污染程度(重度)、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面污染程度(重度)、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为导致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OR>1,均P<0.05)。结论创面重度污染、伤后就诊时间(≥6 h)、合并基础性疾病、年龄(≥50岁)、术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2 h)等均是造成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对术后患者辅助使用抗菌药物等方式,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 标签: 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 切口感染 临床特点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全瓷高嵌体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牙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和选取我院的 106例接受后牙牙体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根据根管治疗方式的差异分组所有患者为 A组和 B组,两组人员数量分别为 54例和 52例。其中对 B组实施全冠牙根制模修复治疗,而 A组则实施全瓷高嵌体的修复治疗,并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问题的改善效果。结果:经过修复治疗后在临床效果和满意度的比较方面, A组的优良率 96.30%和治疗满意度 98.15%均显著高于 B组的优良率 80.77%和治疗满意度 86.54%。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为患者实施全瓷高嵌体的修复治疗措施进行后牙牙体修复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患者提升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全瓷高嵌体 ;根管治疗 ;牙体修复 ;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ll ceramic high inlay in root canal treatment. Methods: 106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ho received posterior teeth restor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t the same time,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in the two groups was 54 and 52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the whole crown and root system, whil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the all ceramic high inlay, 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of 96.30% and the satisfactory rate of 98.15%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80.77% and 86.54%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ll ceramic high inlay resto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teeth restoration is significant, and it is also helpful for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staff.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肌肌皮瓣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深动脉及进入股薄肌的肌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肌肌皮瓣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肌皮瓣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深动脉肌支全部走行于长收肌和大收肌之间,12块股薄肌肌皮瓣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肌肌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肌肌皮瓣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肌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肌肌皮瓣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用双层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5例各类原因致骨质和/或肌腱外露的创面患者病历资料,患者中男21例、女4例,年龄3~79岁,单纯骨质外露7例、单纯肌腱外露13例、合并骨质与肌腱外露5例。创面总面积为78.0(53.4,103.2)cm2,骨质外露宽度、肌腱外露宽度分别为3.2(3.0,3.6)cm和2.0(1.7,2.4)cm。所有创面彻底清创后Ⅰ期植入双层人工真皮,待2~3周人工真皮血管后Ⅱ期移植自体薄中厚皮片或刃厚皮片修复创面。观察记录患者人工真皮血管情况及血管化时间、是否产生血肿,自体皮移植术后7 d皮片成活率、是否重复植皮,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以及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24例患者首次移植人工真皮后完成血管,血管化时间为11~21(16±4)d,且移植的人工真皮均未产生血肿;1例患者移植的人工真皮血管失败后,改用负压引流及单纯植皮处理,创面愈合后患者出院。自体皮移植术后7 d,皮片成活率为92.2%~100.0%[(99.3±1.3)%],余下创面后期自愈或通过换药处理愈合,未重复植皮。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自体皮移植术后7~19(11.9±2.8)d。患者出院后获3~60个月随访,除植皮区部分有色素沉着外,植皮存活良好、柔软、未出现反复破溃,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结论双层人工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疗效较佳,为该类创面提供了一种修复策略。

  • 标签: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移植,自体 创面修复 骨质外露 肌腱外露
  • 简介:摘要: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十分重视。微生物降解被认为是清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式。近些年,有关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纯培养单菌株。然而,单个降解菌株的生物强化修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效果不佳。实际上,自然界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大多数是由微生物菌群介导,而不是由单个微生物菌株独立完成的。与单个降解菌株相比,微生物菌群具有更强的代谢互补性和互营作用,其在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的不同微生物菌群以及菌群高效代谢有机污染物的机制,概述了菌群代谢互作的最新研究方法,并强调基于菌群代谢互作设计合理菌群结构在微生物强化修复应用中的重要性,重点讨论了基于菌群代谢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在研究复杂微生物菌群代谢互作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指导最佳功能菌群的人工设计和构建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修复污染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 标签: 有机污染物 微生物菌群 菌群代谢模型 生物修复 微生物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类预扩张皮瓣在面颈部不同亚单位病损修复中的方案及策略。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采用4类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493例,男207例,女286例,年龄5~42岁;面颈部瘢痕406例,色素病变87例。病损面积1 cm×1 cm~22 cm×18 cm。将面颈部划分为:面中区、面颊区、颈区、颏区、额区、颞区、眼周区、口周区共8个区域,根据面颈部亚单位病损区域特点,选择周围可扩张皮瓣:Ⅰ类扩张额部正中皮瓣修复面中区病损;Ⅱ类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睑裂水平以下面颊及口周区、颏颈区病损;Ⅲ类扩张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区及颏区病损;Ⅳ类头部扩张皮瓣修复额区及颞区病损,转移皮瓣的多余毛发行激光脱毛治疗。对于跨亚单位的大面积病损,多个扩张皮瓣联合应用,观察各类预扩张皮瓣的修复效果。结果本组共493例,埋置扩张器共572个,486例有效扩张患者顺利完成扩张皮瓣对面部亚单位病损切除后的修复与重建,其余7例因扩张器感染及外露致扩张失败。486例中Ⅰ类皮瓣43例;Ⅱ类皮瓣238例;Ⅲ类皮瓣61例;Ⅳ类皮瓣107例;Ⅰ+Ⅱ类组合皮瓣6例;Ⅱ+Ⅳ类组合皮瓣31例。扩张皮瓣面积1 cm×1 cm ~27 cm×18 cm,单一皮瓣中以胸三角扩张皮瓣修复面积最大,约22 cm×12 cm;组合皮瓣以Ⅱ和Ⅳ类扩张皮瓣修复面部、颞部病损范围更大,最大约为27 cm×18 cm。术后8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加压包扎及换药处理逐渐愈合,无明显瘢痕增生。所有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外观及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皮瓣颜色、厚度、质地均与原部位相近,瘢痕不明显,但转移至颈部的皮瓣边缘因活动及牵拉,有42例患者头部后仰时出现瘢痕挛缩带,平视时消失。结论对于面颈部亚单位的病损,可采用面部及周围4类预扩张皮瓣的灵活应用及组合使用,可提供超大面积的薄层皮瓣,不仅血运好,而且组织质地、色泽与受区近似,是修复面颈部病损的良好手段。

  • 标签: 组织扩张 外科皮瓣 修复重建 面部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游离第二趾胫侧甲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半侧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9例手指中末节半侧组织缺损患者急诊采用游离第二趾胫侧甲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2.0 cm~2.0 cm×3.5 cm。结果术后9例患者甲皮瓣全部存活,创面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个月。甲皮瓣质地与外形优良,两点分辨觉为6~8 mm,手指功能及感觉恢复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例,良3例。结论急诊应用第二趾胫侧甲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中末节半侧组织缺损,可一次手术完成修复重建,组织匹配良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影响小,是修复手指中小创面的较理想术式。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游离 第二趾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全瓷高嵌体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牙体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和选取我院的 106例接受后牙牙体修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根据根管治疗方式的差异分组所有患者为 A组和 B组,两组人员数量分别为 54例和 52例。其中对 B组实施全冠牙根制模修复治疗,而 A组则实施全瓷高嵌体的修复治疗,并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疾病问题的改善效果。结果:经过修复治疗后在临床效果和满意度的比较方面, A组的优良率 96.30%和治疗满意度 98.15%均显著高于 B组的优良率 80.77%和治疗满意度 86.54%。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为患者实施全瓷高嵌体的修复治疗措施进行后牙牙体修复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患者提升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全瓷高嵌体 ;根管治疗 ;牙体修复 ;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ll ceramic high inlay in root canal treatment. Methods: 106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ho received posterior teeth restor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t the same time,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in the two groups was 54 and 52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the whole crown and root system, while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the all ceramic high inlay, and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of 96.30% and the satisfactory rate of 98.15%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80.77% and 86.54% in group 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ll ceramic high inlay resto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teeth restoration is significant, and it is also helpful for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staff.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4年5月—2018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6例相邻2指或3指掌侧瘢痕增生造成的严重屈曲挛缩畸形,其中男4例8指、女2例5指,年龄13~51岁。患指近侧指间关节屈曲60~90°,掌指关节屈曲60~80°,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被动伸指度数之和为-180~-120°。瘢痕切除、肌腱松解伸直患指后均存在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面积4.0 cm×2.0 cm~8.5 cm×4.0 cm。采用趾腓侧皮瓣、第2趾趾腹皮瓣及跖底皮瓣组成的三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4.5 cm×2.5 cm~9.0 cm×4.5 cm。供区跖底创面直接缝合,残留创面采用大腿外侧全厚皮修复。本组患者创面全部愈合。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血管危象。随访6个月~2年,皮瓣外形较佳,不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质地柔软,触觉、痛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距离达6~8 mm;患指主、被动屈伸活动好;足部供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本文说明足趾蹼三叶皮瓣是修复掌侧严重瘢痕增生所致手指严重屈曲畸形,特别是相邻2指或3指瘢痕增生切除松解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之一。

  • 标签: 三叶皮瓣 瘢痕挛缩畸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分率判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据此分为恢复良好组(63例)与恢复不良组(1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分析PLR、NLR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相较于恢复不良组,恢复良好组患者PLR、NLR参数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与PLR、NLR均呈正相关(r>0,P<0.05);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NIHSS=2.931-0.096XPLR+10.540XNLR,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R、NLR升高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PLR、NLR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2、0.884,均>0.75,有一定理想的预测效能。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NLR、PLR高表达,这可能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且NLR、PLR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差,临床可考虑将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外周血PLR、NLR水平来预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指导早期干预与防治。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D TableTrixTM干细胞微载体培养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并进一步评价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UC-MSCs在3D TableTrixTM体系中培养7 d后,评价细胞活力并通过细胞形态观察、三向分化以及流式细胞术进行干细胞鉴定。通过植入裸鼠皮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进一步评价3D TableTrixTM体系的生物安全性。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UC-MSCs组,置于载有UC-MSCs的3D TableTrixTM(UC-MSCs组)。于术后3、6个月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Masson染色并对比观察,并依照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大体观和组织学评分对再生组织的进行定量评价。结果UC-MSCs在3D TableTrixTM体系中存活良好,培养7 d后活死染色未见明显死细胞,且在三维支架内部实现了明显增殖。将细胞消化后进行鉴定,证实细胞保持了其作为干细胞的特征。裸鼠皮下植入28 d后,见团块形成,外有纤维包膜包裹。HE染色可见3D TableTrixTM支架结构完整并有新生血管长入。在体内研究中,将3D TableTrixTM填充软骨缺损区域,经过3个月和6个月的观察,显示UC-MSCs组的软骨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3个月及6个月的ICRS大体观评分分别为(8.50±0.58)分和(11.25±0.96)分,高于对照组(4.50±0.58)分和(8.7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3个月及6个月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11.00±2.16)分和(17.00±0.82)分,亦高于对照组的(5.25±0.50)分和(11.25±0.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TableTrixTM干细胞微载体为干细胞培养提供了理想的微环境,并可以用于软骨缺损的治疗。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软骨,关节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背动脉动脉穿支皮瓣(TAP)在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TAP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 58 (41.5±3.0)岁。手背软组织缺损大小为7.0 cm×5.0 cm~ 15.0 cm×12.0 cm,创面污染严重。在急诊下行清创探查加VSD处理,骨折予以克氏针固定,术后7~ 14 d创面条件允许时,予以游离TAP修复,皮瓣大小为7.5 cm×5.5 cm~ 15.5 cm× 12.5 cm。皮瓣血管蒂9例为胸背动脉外侧支,3例为胸背动脉内侧支。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解除危象后皮瓣成活。3例皮瓣稍臃肿,在术后3个月二期修薄。随访3~ 18个月,皮瓣颜色与受区相似,外形美观,质地可,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TAP血供可靠,血管管径较粗,皮瓣供区隐蔽,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手背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