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制备细菌纤维素,观察纳米细菌纤维素的超微结构特点。用红茶菌做菌种,通过茶水发酵培养制备纳米细菌纤维素,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新鲜制备的细菌纤维素膜为无色透明胶冻状膜,表面光滑;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菌纤维素膜呈疏松的网状结构,纤维素微纤丝从菌体胞壁小孔中分泌出来;透射电镜下,经负染后,在深色的背景中间可见浅色细丝状。说明细菌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纳米纤维网络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纳米材料 细菌纤维素 超微结构 组织工程 电子显微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纳米炭在甲状腺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为纳米碳、纳米炭、甲状腺癌、甲状腺恶性肿瘤,英文关键词为nano carbon、nano-carbon、carbon nanoparticles、nano-carbon parathyroid negative imaging technique、thyroids neoplasms、thyroidc ancer、thyroid carcinoma。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到2020年3月10日。手动检索文章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筛选、整理数据,并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价及发表偏倚评估。使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研究26篇,共2291例患者,其中实验组1149例,对照组1142例。结果发现,应用纳米炭的试验组比空白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包括甲状旁腺误切率(OR=0.24,95%CI:0.16~0.34,P<0.001)、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病率(OR=0.38,95%CI:0.28~0.52,P<0.001)、术后低钙血症发病率(OR=0.40,95%CI:0.30~0.54,P<0.001)及喉返神经损伤率(OR=0.50,95%CI:0.31~0.81,P<0.001)。结论术中使用纳米炭示踪技术能够减少甲状腺癌切除术产生的并发症,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纳米炭
  • 简介: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纳米技术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TMZ-BSA-NPs),并考察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均质法制备TMZ-BSA-NPs。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观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透析法结合HPLC法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并采用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电镜结果显示TMZ-BSA-NPs呈类球型,平均粒径为117.6nm,纳米粒载药量为5.33%,包封率达52.16%,24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89%。结论本法制备TMZ-BSA-NPs工艺简单且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TMZ-BSA-NPs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 标签: 替莫唑胺 白蛋白 纳米粒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患者22例纳入研究,根据再次手术中是否应用纳米碳示踪分为研究组(应用纳米碳示踪)和对比组(不应用纳米碳示踪),每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误切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个数。结果:研究组未出现甲状旁腺误切切口,对比组甲状旁腺误切发生率为36.4%,研究组低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大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示踪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降低甲状旁腺误切发生率,安全性更高,手术效果更好。

  • 标签: 纳米碳示踪 甲状腺 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纳米医学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为许多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及联合治疗中,为很多妇产科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纳米技术运用于妇产科患者产前以及肿瘤相关疾病的诊疗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纳米医学技术 异位妊娠 妇产科
  • 简介:摘 要:天然酶属于高度特意性的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进行选择性的催化相应反应进而可以完成识别以及监测的基本目的。但是,天然酶实际制备的成本比较高,比较容易失去原有活性,进而会限制实际的运用。纳米酶属于一类具备类酶活性的纳米材料,能够通过无机材料实际的催化活性来真正实现模拟酶的放生催化基本功能,实际运用范围比较广泛。

  • 标签: 纳米酶 生物医学 检测领域
  • 简介:摘要:纳米稀土材料因其出色的电、光和磁特性在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工业冶金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环境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也在不断增加。一些研究逐渐发现,环境中的纳米稀土颗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多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体内蓄积造成多器官系统毒性,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神经系统毒性。本文从纳米稀土的体内代谢过程、神经毒性,作用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纳米稀土元素在神经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以期借此揭示纳米稀土元素对机体的潜在危害。

  • 标签:
  • 简介:摘要: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简称PTT)是一种新兴的无创癌症治疗方法,它依赖于使用光热转化物质(Photothermal Agent,PTA)来吸收特定波长的近红外光(NIR)并将之转化为热量以破坏癌细胞。相较于传统的手动外科手术、辐射或化学药物治疗,PTT有更强的针对性及较低的不良副作用。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PTA 也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同时,由于PTA是实现PTT的关键组件,它的水溶性和生物兼容性,以及光热转换率都对其功效有重大影响。另外,PTT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化学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共同对抗癌症。本篇文献主要回顾了PTA的研究成果并对PTT在癌症领域的相关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 标签: 光热疗法 抗肿瘤 纳米医学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带时间与两种封液及方法对PICC导管堵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需置入PICC的30例老年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15例,应用10u/ML肝素钠+0.25万/支尿激酶封每周2次,周四和周六,余下时间应用10u/ML肝素钠封)、对照组(15例,应用10u/L肝素钠封每日一次)。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ICC留置时间、导管堵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69.24±3.78)d]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长,对照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40.19±3.61)d]P<0.05;实验组患者堵发生率(6%)相比对照组(20%)明显更低,P<0.05。结论:应用10u/ML肝素钠+0.25万/支尿激酶封的效果较10u/ML肝素钠更佳,PICC导管堵现象更少。

  • 标签: 带管时间 封管液 PICC导管 堵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复苏时间、凝血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行胸腔镜手术患者121例,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59例作为简单保温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62例作为全程复合保温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术前(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段内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记录其术后拔、复苏时间,分析术后寒战、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程复合保温组术后拔时间及复苏时间均显著短于简单保温组[(8.06±4.60)min比(13.98±7.22)min,(47.19±12.97)min比(56.84±17.49)min](t=5.40、3.47,均P<0.05)。T2、T3时间段内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PT、APPT较简单保温组凝血检测结果明显缩短[(12.55±0.88)s比(13.11±0.97)s,(27.44±2.43)s比(29.03±2.14)s;(11.42±0.73)s比(11.87±0.74)s,(27.44±1.96)s比(28.80±2.22)s](t=3.32、3.81,均P<0.05)。全程复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简单保温组患者[7例比27例,5例比22例](χ2=17.782、14.894、3.33、3.57,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实施全程复合保温策略可缩短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拔、复苏时间,抑制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低体温引起的躁动、寒战等并发症,效果优于简单保温。

  • 标签: 胸腔镜检查 围手术期医护 体温变化 手术后并发症 苏醒室 寒战
  • 简介:拔T后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是胆道术后少见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除外胆漏并发症之外,还有T困难的情况发生。本次研究将此二种胆道术后并发症称为T意外。20年间T意外发生率为3.80%。本次研究对其发生原因、处理及预防作一分析讨论。

  • 标签: 胆道术后并发症 T管拔管 临床分析 拔T管后胆漏 少见并发症 胆汁性腹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气囊导尿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将41例留置气囊尿后拔困难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回顾性分析。结果留置气囊尿困难的原因是尿质量问题至气囊液无法抽出,尿牵拉变形尿结形成,尿与尿道粘膜粘连等因素。结论对拔困难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强留置气囊尿的护理,避免和减少留置气囊尿困难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留置气囊导尿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不需外固定,不易脱出外阴部易清洁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气囊导尿管有着特殊的结构,如果对其性能和结构了解不清,插管长度不合适或拔时违反操作规程可出现拔困难而造成尿道损伤,现将留置气囊尿出现拔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报告如下。

  • 标签: 气囊尿管 拔管困难 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时发生置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的研究现状,为护理人员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指导,对PICC置时减轻患者疼痛和情绪紧张,提高PICC穿刺成功率的新辅助方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送管困难 穴位按摩
  • 简介:目的:探讨根充填质量与根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已行根治疗至少一年的牙,运用X线的长焦距平行投照技术摄根尖片,检查根充填情况及根尖周组织健康状况。结果:调查239例患者的351颗根治疗牙,成功率为81.2%。结论:根充填质量对根治疗疗效有显著性影响。

  • 标签: 根充位置 根充致密性 疗效
  • 简介:摘要:传统的 PICC穿刺指用比较粗的套管穿刺针( 16G或 18G),在患者肘部可视的贵要静脉、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穿刺置入 PICC导管的方法。它具有穿刺点表浅、直观、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还能减轻长期输液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病人的外周静脉,保障了输液安全,提高了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因静脉营养和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纠纷。但是在送入导管过程中经常会有阻力,出现送困难现象,使导管无法达到所需长度或异位而导致操作失败。自 2017年 6月—— 2018年 12月 为100例肿瘤患者置入 PICC导管进行静脉营养治疗或化疗,其中置管过程中出现导管送入困难 16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现总结如下。

  • 标签: PICC置管送管困难 护理研究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