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浊'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基本概念之一,与'清'相对。浊邪内涵丰富,涉及病种多样,浊邪概念、成因、致病特点入手,结合历代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分类论述脂浊、痰浊、湿浊、瘀浊、浊、秽浊、溺浊、精浊的形成、性质、致病特点,探讨现代中医对浊邪致病的规律,以期更好地为相关慢性疾患的辨证施提供理论依据,为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全面阐述浊邪病理生理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浊邪 中医基础理论 分类 治疗
  • 简介:摘要:“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可见历史能给人带来启发。钱穆是我国造诣高深的史学家,他的史思想在历史研究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有必要对钱穆的史思想开展研究。

  • 标签: 钱穆 治史思想 民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毕生精力治理蜀国.厉行政治革新,实行以法治国,打击豪强势力;注重发展生产;官营盐铁,广辟财源,施行和抚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为北伐解除后顾之忧;教兵讲武,严肃军纪,建立一支精兵劲旅.

  • 标签: 诸葛亮 治蜀 心战 屯田
  • 简介:慢性咳嗽湿热郁肺证,可谓之为湿热咳嗽,是慢性咳嗽常见证型之一。其病机在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脾胃受损、内生湿热,或素体湿热内伏、复因外邪引动,湿热之邪上干于肺,湿热郁肺,阻遏气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为咳。湿热之邪黏腻难化,久而不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为久咳。其临床表现除咳嗽、咽痒、咯痰不利外,兼见脘痞腹胀,但欲饮水不欲咽,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蕴中表现;若湿热阻滞气机则可兼见背冷症。其病位主要在肺,兼及中焦脾胃,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当宣肺止咳、清热化湿。

  • 标签: 慢性咳嗽 湿热咳嗽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梳理中医对急性眩晕的认识和辨证的方式方法。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具体分析,结合西医治疗,讨论了在现代急救技术下,治疗急性眩晕时中医治疗的参与度。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性眩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和实用,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眩晕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结论:中医对急性眩晕辨证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急性眩晕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咳嗽为临床常见疾病,为呼吸道的急慢性症状,常见于感染病情。患者在咳嗽上表现不一。在通读中医古文、研究现代咳嗽中医治疗的基础上,本文“风”的角度,病因机制、症候分型并结合病案举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感染 咳嗽 中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动悸的辨证的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心动悸的临床表现、诊断,对心动悸的治疗进行临床实践。结论归脾汤加减、天王补心丹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味等中药对于心动悸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心动悸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辩证眩晕中风患者。方法结合临床进行中医。结论眩晕对人体危害极大,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大部分的中风患者起初都是有眩晕发展而来的。

  • 标签: 眩晕中风 中医论治
  • 简介:摘要总结中医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对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采用内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调节整体,疏通经络,促进人体代谢的整体疗法和循经疏导,促进局部代谢的局部减肥方法,使患者真正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 标签: 辨证论治 肥胖症
  • 简介:摘要: 肺系疾病在临床中的表现复杂多变,而中医对肺脏结构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笔者 通过中医对肺脏的结构分层及其相关性研究,将其划分为:肺卫、肺窍、肺脏、肺络、他脏,以对肺病进行更加清晰的辨证。

  • 标签: [ ] 中医 肺脏结构 论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讨论中医辩证分型臌胀。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分型辩证。臌胀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以避免损伤正气。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胃或滋养肝肾等法补其本,并益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 标签: 中医辩证 分型 论治 臌胀
  • 简介:摘要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根据病因病机不同,临床将胃痛分为寒邪犯胃、食滞伤胃、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脾胃虚寒、中气亏虚、脾胃阴虚、脾虚胃热、脾胃湿热、氮浊阻胃十型。临床分型正确,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胃痛 临床分型 治疗
  • 作者: 程星 赵玲艳 樊小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301636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300381 天津,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00381 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300381 天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量效关系实验室(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