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相关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HSCT后CMVR患者14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8只眼,女性9例13只眼;平均年龄(35.12±12.24 )岁。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例10只眼;房水炎性细胞因子检测3例3只眼。所有患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伴有CMV全身感染病史者,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治疗。将患眼视网膜病灶完全消退或房水CMV-DNA阴性者视为CMVR治愈。观察患眼CMVR治愈前后的葡萄膜炎症状、体征、FFA表现及房水炎性因子检测结果。CMVR治愈后随访时间3~ 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8±13.12)个月。结果所有患眼确诊CMVR时均伴有角膜后尘状和(或)星状沉积物、前房闪辉和细胞以及不同程度玻璃体絮状混浊;视网膜可见出血和黄白色坏死灶混杂而成的典型"番茄炒鸡蛋"样表现。CMVR治愈后,存在角膜后沉着物以及前房闪辉、细胞和玻璃体混浊10例16只眼(71.4%,10/14)。FFA检查发现,CMVR活动期视网膜渗漏以坏死灶及其周围组织为主;CMVR治愈后视网膜渗漏以未坏死区域视网膜及血管为主。房水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MVR活动期白细胞介素(IL)-6、IL-8、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明显增高;CMVR治愈3个月后,炎症因子无明显增高。结论HSCT后CMVR相关性葡萄膜炎表现为慢性全葡萄膜炎,眼部无明显充血,可见角膜后沉着物以及前房闪辉、细胞和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渗漏长时间(>3个月)存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全葡萄膜炎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41例CS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程分为急性CSC组(A组,29例29眼)和慢性CSC组(B组,12例1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下液厚度(SRF)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学特征。结果A组BCVA、SRF、SFCT均高于B组(P<0.05)。A组的FFA显示:墨渍弥散型渗漏或炊烟型荧光素渗漏。B组的FFA显示:黄斑区荧光素单灶或多灶渗漏,伴或不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萎缩。A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表现为高血流信号外环绕低血流信号,或粗颗粒状高信号表现,未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B组的OCTA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表现与A组基本相似,但B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2眼(2/12)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有形态较明显的CNV。结论急性与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特征具有差异。OCTA在随访、发现CNV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眼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