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构建的犬2型腺病毒E3区缺失质粒pBE3L分别构建了含有和不含外源性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g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BE3LGFP、pBE3LCGFP、pBE3LRgp和pBE3LCRgp,并分别对DK细胞进行了转染实验,以检测其表达,结果显示,pBE3LCGFP质粒在转染DK细胞后,于36h即可观察到荧光,72~96h无明显差别,传3代后仍可见表达荧光的细胞,pBE3LC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于48~96h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糖蛋白的表达,而pBE3LGFP和pBE3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经检测均无表达,表明构建的E3区缺失性载体不能利用E3区自身的启动子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但利用外源性启动子可使外源基因获得良好表达.

  • 标签: 犬2型腺病毒 E3区 表达载体
  • 简介:泛素蛋白酶体水解途径是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机制,它通过选择性地降解蛋白质控制着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一些重要的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病毒的生命周期。同时,病毒的某些蛋白也会影响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以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 标签: 泛素 蛋白酶体 干扰素 NF-κB
  • 简介:丙型肝炎病毒(HCV)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然而缺乏有效的HCV感染模型,严重阻碍了对HCV致病机制的认识。最近几年以JFH1株和Huh-7细胞系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病毒株基因组的重组和细胞系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其感染能力,在HCV感染系统的建立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简要综述近几年在HCV感染细胞模型方面取得的进展。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细胞模型
  • 简介:目的:探索联合免疫策略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治疗疫苗L2E7E6和rAdE7E6的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L2E7E6融合蛋白和重组腺病毒rAd5E7E6以不同的联合免疫程序分别免疫C57BL/6小鼠,通过检测其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以及观察其在HPV16小鼠治疗模型中的抑瘤效果,比较分析联合免疫对小鼠免疫反应及治疗肿瘤效果的影响。结果:异源性联合免疫组均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该2组针对E6、E7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与同源性联合免疫2组相比明显提高,并在小鼠肿瘤治疗模型中能抑制肿瘤生长.结论:异源性联合免疫策略可明显提高HPVl6L2E7E6及rAd5E7E6疫苗的T细胞免疫反应,且有效治疗HPV16相关肿瘤.为HPVl6L2E7E6及rAd5E7E6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免疫治疗 联合免疫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感染HBV的慢性患者可引起肝硬化、肝细胞癌及肝功丧失等病症。开发有效的抗HBV药物,对于其感染的治疗非常关键。HBV具有非常窄的宿主范围,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评价用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常用的模型动物有鸭、土拔鼠、黑猩猩及近年研究的转基因小鼠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抗乙肝病毒药物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构建蜱传脑炎病毒(TBEV)结构蛋白E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重组蛋白。方法:PCR扩增E蛋白全长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并转化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镍柱纯化、复性。结果:E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表达量达60mg/L;重组E蛋白能与人抗TBEV多克隆抗体产生特异反应;用重组E抗原免疫家兔后,能检测到较高的抗体水平。结论:原核表达的E抗原蛋白具有抗体结合活性,可用于制备ELISA诊断试剂。

  • 标签: 蜱传脑炎病毒 E蛋白 原核表达
  •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地区Merkel细胞多瘤病毒(MCPyV)在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采集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抽吸物样本200份,并收集相应的患儿临床资料,采用Taq.Manreal—timePCR方法检测MCPyVLTAg基因,并经测序确认;MCPyV阳性样本同时检测常见的人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情况。结果:200份标本中共检出MCPyV阳性6例,检出率3%;感染儿童年龄从6月到5岁,其中年龄≤3岁的占83.3%(5/6)。诊断包括支气管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喘息。6例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A型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最常见,6例阳性样本MCPyV载量均低于10拷贝/μL。结论:real—timePCR方法检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MCPyV的感染率为3%,6例MCPyV阳性样本均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且MCPyV载量较低,不能认为MCPy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 标签: 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分段表达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酸性蛋白(PA蛋白),探索PA基因中可能影响表达的区域。方法:构建分段缺失的PA蛋白突变体,用IPTG在大肠杆菌RosettaGamiB(DE3)中诱导表达,比较各突变体的表达效率。结果:N端缺失长度在143~408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的9个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突变体PA/K(Δ1-40aa)、PA/M(Δ1-56aa)、PA/N(Δ41-56aa)和PA/P(Δ57-75aa)的表达水平很低;全长PA蛋白和缺失N端20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PA/L则检测不到表达。结论:PA基因的61~225bp和325~426bp可能是影响PA蛋白表达的2个重要区域,为下一步表达全长PA蛋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聚合酶酸性蛋白 表达 大肠杆菌
  • 简介:将甘蔗花叶病毒的CP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2b(+),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约占总蛋白的15%.用此蛋白制备了效价高专化性强的抗体.此方法可以解决制备马铃薯Y病毒病毒的血清时遇到的病毒提纯产量低和寄主蛋白影响等问题.

  • 标签: 甘蔗花叶病毒 CP基因 表达 抗血清 表达载体
  • 简介:将壳聚糖纳米粒包裹的报告基因pEGFP-N1质粒转染至HEK293细胞,并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荧光蛋白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本室自行构建的PNP基因的真核高效表达载体质粒pcDNA3-PNP转染至HEK293细胞.转染72h后,对转染的HEK293细胞给予前体药6-MPDR至终浓度40μg/ml,一天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值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壳聚糖纳米粒转染试剂转染并给予前体药6-MPDR的实验组活细胞数,与用壳聚糖转染但不给前体药6-MPDR的对照组活细胞数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新筛选出的壳聚糖纳米粒转染试剂可以将PNP自杀基因递送至靶细胞中,并在细胞中进行表达,从而使PNP/6-MPDR自杀基因系统发挥杀伤细胞的作用.分别采用相同工作浓度的脂质体与壳聚糖纳米粒转染试剂转染相同浓度的基因质粒,壳聚糖纳米粒对靶细胞生长数量影响很小,说明的壳聚糖纳米粒细胞毒性大大低于阳离子脂质体的细胞毒性.

  • 标签: 新型纳米转染试剂 PNP自杀基因 体外杀伤实验 基因转染 绿色荧光蛋白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自杀基因
  • 简介:目的:以角鲨烯、山梨醇、吐温为组分,在琥珀酸缓冲液中混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蛋白制备复合佐剂Nano-fla,评价该佐剂对人二倍体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人二倍体细胞制备的狂犬灭活疫苗为抗原,BALB/c小鼠设置PBS对照组、全剂量疫苗组、半剂量疫苗组、低剂量佐剂组(含半剂量抗原+5μg鞭毛蛋白)、中等剂量佐剂组(含半剂量抗原+10μg鞭毛蛋白),免疫程序为在0、3、7d肌肉注射,并在首针免疫后的第7、14d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通过快速免疫荧光灶抑制实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首针免疫后第7d,中等剂量佐剂组的中和抗体达保护效力水平,显著高于全剂量疫苗组和低剂量佐剂组;第14d时中等剂量佐剂组的IgG抗体浓度显著高于全剂量疫苗对照组;第14d中等剂量佐剂组与全剂量疫苗组相比,分泌IFN-γ和IL-4的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结论:复合佐剂Nano-fla应用到狂犬疫苗中,能有效刺激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更早地产生中和抗体,且能有效降低抗原用量,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鞭毛蛋白 狂犬病疫苗 佐剂
  • 简介:东部马脑脊髓炎病毒属虫媒病毒,能引起人和马发生急性脑炎.东马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分为南美型和北美型,包括两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结构蛋白(E1,E2,E2,C,6K)和非结构蛋白(nspl,nsp2,nsp3,nsp4).其中E1/E2包膜糖蛋白以异二聚体的形式构成病毒颗粒外刺突.非结构蛋白主要参与负链RNA的合成.近来,随着研究深入,病毒受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东部马脑脊髓炎病毒结构、进化、复制、组装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标签: 东部马脑脊髓炎病毒 分子生物学 结构 进化 复制 组装
  • 简介: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鉴定出新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可人-人传播,已蔓延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遏制不断重组或重配的流感病毒,各国学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制周期及实验室诊断做了细致的研究,以研发相应的药物或疫苗,这些成就为世界各国防控今年新鉴定的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鉴定、基因组结构特征做一综述。

  • 标签: 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 基因组 重配
  • 简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婴幼儿和幼年动物病毒性腹泻的最主要病原.A组RV的NSP4蛋白被认为是病毒的肠毒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个非结构蛋白NSP4在RV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多功能肠毒素NSP4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轮状病毒 非结构蛋白 肠毒素 NSP4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基于qRT—PCR的微量细胞中和实验改良法,快速、定量检测汉滩病毒感染中的中和抗体活性。方法:将本室前期制备的抗汉滩病毒高中和活性鼠源性单抗3G1、鼠/人嵌合单抗1D9和感染剂量为100TCIDso的病毒混合液于37℃孵育1h后感染Vero—E6细胞,提取细胞总RNA。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汉滩病毒76—118株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上述实验基础上以细胞总RNA为检测样品,建立qRT—PCR快速、定量检测汉滩病毒感染中中和抗体活性的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qRT—PCR的微量细胞中和实验改良法,可定量测定汉滩病毒感染中的中和抗体活性,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 标签: 汉滩病毒 QRT-PCR 中和抗体 微量中和实验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简介:目的:研究板蓝根中性、酸性、碱性以及两性的提取物抗病毒感染能力以及对人体免疫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小鼠16只,将其随机分为四组,4只/组,采用鸡胚培养法观察板蓝根提取物对于流感病毒的抑制效果,观察四种提取物对模型小鼠脾指率、B淋巴细胞、T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通过鸡胚实验,板蓝根的酸性提取物具有显著阻滞病毒感染鸡胚功效,而且经过酸性提取物治疗小鼠其死亡率明显降低,鼠脾T细胞和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增高,其他的三种提取物均没有上述效果.结论:经过小鼠实验得出,板蓝根酸性提取物具有非常强的抑制流感病毒作用.

  • 标签: 板蓝根提取物 流感病毒 鸡胚 抗病毒作用
  • 简介:分析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抽取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组,阿奇霉素组和红霉素组,分别给予其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并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阿奇霉素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的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优于红霉素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奇霉素 红霉素 小儿支原体肺炎
  • 简介:目的:探讨尼古丁在诱导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及肺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碘化丙啶(PI)/Hoch.est33258染色法检测尼古丁诱导巨噬细胞MH-S死亡;通过Western印迹和电子透射显微镜检测尼古丁诱导MH-S细胞自噬的发生;采用中性红摄取实验检测尼古丁处理后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通过攻毒实验检测尼古丁诱导的肺炎。结果: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下PI染色的死细胞呈上升趋势;LC3BⅡ蛋白表达具有尼古丁剂量依赖性,并且1μmol/L的尼古丁能够增强LPS预刺激的MH-S细胞自噬发生。电子透射显微镜结果显示在1μmol/L尼古丁的作用下,细胞内自噬体数量增加;MH-S的中性红摄取能力与尼古丁浓度剂量呈负相关性;尼古丁能够诱导小鼠发生肺炎,并降低小鼠体重。结论:尼古丁能够增强肺泡巨噬细胞的自噬水平,并且可以诱导肺炎的发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吸烟与肺炎的关系。

  • 标签: 尼古丁 巨噬细胞 细胞自噬 肺炎模型
  • 简介:骨钙素(osteocalcin,OC)由成熟成骨细胞合成及分泌,是临床常用的骨形成标志物。其合成后大部分以羧化形式沉积在骨基质中参与骨骼矿化,少量未羧化或羧化不全直接分泌入血。未羧基化OC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脂肪细胞而促进胰岛素、脂联素的分泌,对能量代谢具调节作用,这使OC成为一种新型的能量代谢调节激素。

  • 标签: 骨钙素 能量代谢 胰岛素 脂联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