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对于什么样天气称为异常天气,什么样气候称为异常气候,人们在使用上往往比较随便,为了避免词类定义上产生混乱,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气候异常,提出了两个定量判断标准。其一距平值达到标准差(又称均方差)2倍以上(不管近年是否出现过);其二在最近完整30年气象资料中未出现过情况(不一定距平值超过标准差2倍),或称30年以上一遇罕见天气现象。

  • 标签: 天气气候异常 标准差 世界气象组织 异常天气 异常气候 气象资料
  • 简介:使用探空、地面和张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30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沙尘天气对流层低层冷平流作用下,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β、γ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雷暴下击暴流辐散流和密度流引发地面强风和沙尘暴直接因素。高层干、中层相对湿和低层干层结,易产生雷暴大风天气。1h正变压和负变温演变能很好地反映雷暴下击暴流形成雷暴高压和冷池强弱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下击暴流辐散气流和冷池密度流造成地面大风及沙尘天气变化。

  • 标签: 河西走廊 雷暴 下击暴流 沙尘暴
  • 简介: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城市中心均在增加.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气候变化对农村地区主要影响体现在对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影响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和环境退化.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或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而造成碳排放(REDD+)项目等在内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景观变化和稀有资源冲突增多).

  • 标签: 城市 农村 影响 适应 脆弱性
  • 简介:文章介绍了SPD基本功能后,阐述SPD电压保护水平、通流容量、最大持续运行电压三个主要参数重要性、基本概念、术语、相关标准和选择方法.可作为电气、电子设备电源侧电涌保护设计基础.

  • 标签: 防雷保护 通流容量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 简介:开采和冶炼金属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特别是产生二氧化碳带来温室效应。总的说来,在金属对全球变暖造成影响方面,古老元素铁和铝仍然占主要地位。这是经过对63种金属进行了综合环境分析之后得出,分析结果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

  • 标签: 气候变化 冶炼 钢铁 环境分析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 简介:本文首先对中国PM2.5和近地面臭氧浓度观测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和中国地区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DU和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浓度分布和季节变化,其年平均值为0.51×10^-8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对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和温室气体及其前体物排放与辐射强迫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对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物对气候影响还不完全清楚,对短寿命温室气体和黑碳气溶胶减排一种短期(未来50年)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长期战略.短期和长期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

  • 标签: 对流层臭氧 PM2 5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沙尘与水云、冰云、下垫面对红外辐射散射、吸收差异,研究了一种卫星监测沙尘方法。TBD8.5-11(8.5μm减11μm亮温差)、TBD11-12(11μm减12μm亮温差)、T11(11μm亮温)转换成3基色,经伽玛校正合成彩色图,用于沙尘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结果表明:此方法对弱沙尘敏感,能详细反映沙尘强弱、位置高低以及沙地和云等多种信息,明显优于常用方法,对于研究沙尘对云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方法能够发挥卫星日夜不间断探测优点,适合连续跟踪监测。

  • 标签: 沙尘暴 多光谱合成 卫星遥感
  • 简介:长期以来,美国因缺少联邦政府层面的气候行动计划而受到国际社会指责.这一情况在奥巴马总统第二执政期有所改变.2013年6月,奥巴马行政当局发布《总统气候行动计划》,被认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联邦气候变化应对计划.本文通过梳理行动计划主要内容,从美国自身和国际社会角度分析了该行动计划出台各种因素及影响,指出奥巴马行政当局旨在通过启动该气候行动和整合行政资源,修复国家气候战略,提升政治影响,同时此举有助于扭转美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被动地位,并重新确立领导地位.

  • 标签: 气候变化 奥巴马 《总统气候行动计划》
  • 简介:气象影视节目一直具有实用性、服务性电视节目.随着生活丰富,所需信息量增加,节目的形式也随之越来越多变.文章主要分析了几种特殊天气外景拍摄,并探讨了外景拍摄中需注意事项,得出气象影视节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够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竞争力并更好服务社会.

  • 标签: 气象影视 外景拍摄 服务
  • 简介: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提供耦合模式对比计划第五阶段(CMIP5)地球系统模式(ESM)较之以前增加了较为复杂碳循环,即在原有的全球大气耦合海洋环流模式(AOGCMs)中,把大气与陆地和海洋碳循环过程加入,这样较真实地再现碳循环和物理气候系统之间相互作用[1].为了表征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考虑碳循环响应于未来气候变化和CO2变化,经常考虑碳—浓度参数化和碳—气候反馈参数化,这是两个强和相反反馈.碳—浓度参数化度量陆地和海洋碳库对大气中CO2浓度变化响应程度,从大气观点负反馈.碳—气候反馈参数化度量温度和其他气候变量变化响应,从大气观点一般正反馈.碳—浓度响应决定由于CO2增加碳库变化;碳—气候响应决定由气候变化造成碳库变化.

  • 标签: 碳循环 地球系统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海洋环流模式 CO2浓度 全球大气
  • 简介:利用观测气象要素和细颗粒物(即PM2.5)浓度资料,并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Model),对2013年1月北京地区雾霾污染期间天气条件和边界层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模拟与观测对比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地面和高空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对1月10~14日、27~31日两次重雾霾天气分析表明,雾霾形成高浓度大气颗粒物和特殊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结果。小风或静风、稳定大气层结,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造成污染物堆积,偏南气流周边污染物和水汽输送到北京,不仅增加了污染物浓度,而且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消光增强,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雾霾。

  • 标签: 雾霾 数值模拟 气象要素 细颗粒物 成因分析
  • 简介:本文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生计和贫困研究认知.研究者采用生计透镜方法,评估气候变化与多维角度贫困之间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作为“威胁放大器”,对于贫困人口及其生计增加了额外负担.同时强调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新贫困人口类群.通过对气候变化政策响应综述,得出气候变化政策响应通常并不能使贫困人口受益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生计 贫困 生计透镜 不平等性
  • 简介: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根据FY-3气象卫星MERSI数据特征,选用具有普适性单通道法反演地表温度。结果表明:反演得到地表温度较实际观测数据明显偏低,其中夏季偏低幅度较春秋季大。虽然反演结果未能达到理想误差范围,但其变化趋势与观测值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表温度场变化情况。通过对实测温度与反演温度分季节拟合一元线性方程进行误差订正,可将误差控制在2℃左右,订正后结果更接近真实地表温度,可满足一般监测业务定量化应用需要。

  • 标签: MERSI 地表温度 单通道法
  • 简介:利用新疆地区89个台站1961~2005年昼、夜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过程时空演变特征,目的认识这个地区在年降水增加背景下昼夜间降水过程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61~200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夜大于昼,且昼、夜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夜降水量增长趋势大于昼降水量,昼、夜年降水量增长趋势分别占年总降水增长趋势49%、51%,这种变化在南、北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昼、夜降水量都存在由少到多显著突变,但两者发生突变时间不同,昼降水量发生突变时间为1986年,而夜降水量突变点却发生在1991年。(2)昼降水日数小于夜降水日数,且昼、夜降水日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昼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大于夜降水日数。昼、夜降水强度都呈显著增大趋势,夜降水强度及其增长趋势均大于昼降水强度。降水量增加主要原因由于降水日数增多,降水强度对降水量影响较小。(3)昼、夜毛毛雨日数都呈显著减少趋势,昼毛毛雨日数及其减少趋势均大于夜毛毛雨日数。而强降水日数和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昼、夜强降水量和各自总降水量有很好相关,强降水量对总降水量影响很大。引起这些昼、夜间降水变化特征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疆地区 昼夜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 简介:应用青海省班玛县国家基本气象站2011年6月1日-9月30日降水资料,进行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分析表明,导致误差产生主要原因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人为影响、观测时间不一致、降水强度等其他原因。

  • 标签: 降水量 差值 对比分析
  • 简介:分析了河西走廊1980~2010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一日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空间分布特征与大风日数基本一致,总体上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增多,且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多。全区年大风平均持续时间在7~207min之间,平均为65min。大风一日最长持续时间1390min。酒泉市大部、永昌、民勤和乌鞘岭年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偏长,其余地方偏短。各季大风平均和最长持续时间,春季最长、冬季次长、夏季最短、秋季次短。年一日大风持续时间频率为偏态分布,在0~2h累积频率为0.67。风速偏小站大风持续时间基本为0~12h,风速偏大站大风持续时间在12~24h,这说明风速越大,大风持续时间越长。

  • 标签: 河西走廊 大风日 持续时间 气候特征
  • 简介: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可能。莫高窟所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环境因子 蒸发 影响
  • 简介:利用1961—2011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安年平均气温及采暖期间平均气温变化特点与采暖指标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年平均气温较低,多在14℃以下,1984年最低,为12.7℃,1994年之后温度较高,多在14℃之上,近50a平均温度每10a上升0.44℃;50a间采暖季平均每10a上升0.51℃;各指标的年代际变化并不一致,其中80年代后供暖强度低于平均值,90年代后采暖结束较早,且供暖期度Et数均低于近50a平均值(1734.4℃·d),2000年后,采暖开始较迟,且采暖期较短,低于50a平均值(107d);年平均温度升高1℃,西安1年度日数减小206℃·d,采暖日减少9d。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西安2001—2010年因气候变暖每年平均节能17.8%。

  • 标签: 采暖期 气温 供暖度日数 供暖强度 西安
  • 简介:利用1971-2012年42a榆林市12县区气象台站逐日(20一20时,下同)降水资料,对致灾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榆林平均每年出现致灾暴雨3.5次,在地域上呈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分布;致灾暴雨多出现在7—8月,占致灾暴雨总次数73%;致灾暴雨强度最大时段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东亚季风偏强,亚洲区极涡偏弱时,有利于榆林产生暴雨;榆林东部黄河沿岸暴雨多,与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受地形阻挡作用强迫抬升,并在榆林东部形成辐合有关。

  • 标签: 致灾暴雨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指数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