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强大净化污水功能。植物人工湿地系统核心部分,净化污水过程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介绍为人工湿地选择植物时需要考虑因素基本原则;总结、评述植物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针对目前相关研究存在问题,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植物 污水处理 作用 综述
  • 简介: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养猪场废水为处理对象,选取10种植物,构建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于2014年12月10~16日、2015年1月4~10日1月20~26日、2015年11月3~9日11月20~26日,进行了5周期实验,比较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冷季养猪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深度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配置的人工湿地各污染物去除效果有所差异,2014年12月10~16日,栽种水龙(Ludwigiaadscendens)的人工湿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34.4%、63.7%、13.0%46.8%;栽种黄菖蒲(Irispseudacorus)的人工湿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78.1%、96.3%、42.0%26.3%。2015年1月4~10日,栽种水龙的人工湿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9.1%、94.8%、81.9%19.4%;栽种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53.8%、95.0%、60.4%75.3%。10种供试植物,栽种水龙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各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对较好,可以作为深度处理养猪场废水植物选择。2015年1月20~26日,受温度影响,栽种水龙黄菖蒲的人工湿地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受到明显抑制,但氨氮、总氮总磷仍有去除效果。

  • 标签: 养猪场废水 人工湿地 有机物
  • 简介:以滇西北碧塔海泥炭沼泽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量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研究牦牛(Bosmutus)践踏牦牛粪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N_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牦牛践踏显著抑制土壤N_2O排放;牦牛粪输入促进了土壤N_2O排放,且牦牛粪分解前期N_2O排放高峰期。0~30cm深度土层内,牦牛放牧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牦牛践踏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39.27%12.19%;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粪斑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减小,践踏样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略有增加。牦牛放牧使土壤全氮含量增加,牦牛践踏牦牛粪都促进了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50.56%12.76%;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践踏样方粪斑样方土壤全氮含量都在减小。

  • 标签: 牦牛放牧 N2O排放通量 土壤养分 泥炭沼泽 碧塔海
  • 简介:于2015年6月18日(养殖初期)、8月20日(养殖中期)10月10日(养殖后期),九龙江河口区3陆基对虾(Penaeusvannamei)养虾塘,采集不同深度水样,实验室,水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九龙江河口区养虾塘水体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叶绿素a(chlorophylla)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养虾塘水体可溶性无机氮、磷酸盐叶绿素a质量浓度分别为0.67-1.25mg/L、0.019-0.148mg/L24.71-110.23μg/L,三者都是养殖中期最大,养殖初期最小;不同养殖阶段,养虾塘水体营养盐含量随水深变化略有差异,每个养殖阶段,从水体表层到底层,水体叶绿素a含量都在逐渐减小。养虾塘水体营养盐含量受不同养殖阶段水质参数(水温、pH、溶解氧含量盐度)、饵料投喂强度虾生命代谢活动等因素影响,水体叶绿素a含量主要受到水温、盐度、营养盐含量虾生物量影响

  • 标签: 叶绿素A 水质指标 养虾塘 亚热带河口
  • 简介: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很多湿地景观出现破碎化现象,为了探讨未来湿地景观演化规律,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将成为预测未来湿地景观演化重要手段之分析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因子,将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归纳为基于过程湿地景观模型基于格局湿地景观模型。基于过程湿地景观模型(如PBS、SWEDI、BTELSSWLS模型等),侧重反映湿地景观变化生态学过程,但所需基础数据不易监测,建立模型难度,不易推广;湿地景观格局模型(如CA-Markov、ANN、CLUE-SGM模型等),基于土地利用变化通用模型,将湿地作为种景观类型,侧重考虑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未能充分考虑其生态过程湿地景观模拟模型研究予以展望,认为需要(1)加强湿地景观驱动机制定量化研究;(2)促进湿地景观格局-过程模型耦合;(3)注重湿地景观模拟模型尺度推绎;(4)应该提高湿地景观模拟模型普适,使其能够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区域尺度湿地景观演化规律。

  • 标签: 湿地景观 格局 模拟 模型
  • 简介:采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数、聚块指数聚集强度,研究渤海湾贝壳堤湿地两种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蒙古蒿(Artemisiamongolica)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关联系数χ~2检验方法,分析两者之间关联联接强度,利用Ochiai指数、Dice指数Jaccard指数,检测种(芦苇蒙古蒿)相伴随出现机率。研究结果表明,小尺度上,芦苇种群蒙古蒿种群聚集分布尤为明显;向海侧区域、向陆侧区域采样地芦苇种群聚集分布尺度小于蒙古蒿种群;随着研究尺度增加,蒙古蒿种群与芦苇种群关联程度逐渐增加。χ~2检验表明,研究尺度变化向海侧区域向陆侧区域采样地芦苇种群与蒙古蒿种群种间关联程度影响不大,6.25cm及以下栅格尺度,两者种间联结系数都为-1,达到显著水平(p〈0.05),Ochiai指数、Dice指数Jaccard指数都为0,说明在此尺度以下蒙古蒿种群芦苇种群几乎处于完全独立状态;而在滩脊地带,较小尺度(2.5cm),芦苇种群蒙古蒿种群即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贝壳堤湿地芦苇种群蒙古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尺度转换效应随生境而呈不同趋势,未来需要加深不同生境两种植物种间关系机制研究,从而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植物保护恢复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芦苇 蒙古蒿 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系 贝壳堤
  • 简介: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调节全球中高纬度年际气候变率主要因子。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针对变率、机理及其区域气候影响,然而对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协同变化特征机理仍然认识不清,限制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理解。研究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指数之间差值与它们来讨论二者之间反相与同相变化。结果表明,北极涛动与南极涛动之间反相变化主要受到北极涛动异常影响,南北半球之间气候带移动及其伴随着北极涛动异常可能导致二者出现反相变化主要原因。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之间同相变化对应于两半球中纬度高压区同相变化,这可能半球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两涛动出现同相变化。基于树轮重建北极涛动和南极涛动能较好地恢复低频变化(如年代际变率),但对重建高频变率(如年际变率)方面的效力不足。

  • 标签: 北极涛动 南极涛动 年际变化 树轮 相位
  • 简介:2014年7月、10月2015年1月、4月,会仙湿地鱼类多样进行次调查采样。会仙湿地共鉴定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优势种为鲫(Carassiusauratu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giurinus),2014年7月优势种为高体鳑鲏(Rhodeusocellatus)叉尾斗鱼(Macropodusopercularis),2014年10月优势种为鲫,2015年1月优势种为鲫短须鱊(Acheilognathusbarbatulus);2014年7月与2014年10月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2014年7月,湖泊与河流鱼类物种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差异显著(p〈0.05);鱼类群落相似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鱼类群落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p〈0.05);2014年7月,湖泊鱼类物种数、个体数生物量都比河流少,而2015年1月,这些指标都是河流较大,可以推测,会仙湿地鱼类7月多在河流中生活,1月则多在湖泊中生活。

  • 标签: 鱼类 生物多样性 会仙湿地
  • 简介:针对2014年7月18日12时至2014年7月19日12时"威马逊"台风先后3次中国华南沿海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登陆所带来暴雨过程,以中国气象局提供地面观测站点数据作为参考,使用标准化偏差(NB)、相关系数(CC)、均方根误差(RMSE)、命中率(POD)、误报率(FAR)关键成功率(CSI)等评价指标,基于2种不同国际主流卫星降水反演算法GSMaPIMERG5套高分辨率遥感降水产品进行了小时尺度上精度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遥感降水产品暴雨事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低估,但地面校正算法较好地修正遥感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间整体偏差[GSMaP_GAUGE(-6.8%),IMERG_CAL(-0.5%)];遥感降水产品误差主要来自大于100mm强降水,降水量超过100mm时,5套产品误报率(FAR)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命中率(POD)关键成功率(CSI)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校正算法数据来源低时空分辨率地面观测数据,校正后遥感降水产品定程度上丢失高分辨率捕捉到降水变异特征。

  • 标签: “威马逊”台风 华南沿海地区 暴雨 遥感降水
  • 简介: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结果,人工湿地原有湿地河流人为改造结果。

  • 标签: 湿地 形成 地质条件 成因 图们江下游
  • 简介:2015年1-12月,采用路线调查定点观察相结合方法,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4目40科11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8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0种。鸟类季节型组成,有留鸟37种(占32.7%),夏候鸟23种(占20.4%),冬候鸟29种(占25.7%),旅鸟24种(占21.2%)。鸟类区系组成包括古北界种57种(占50.5%)、东洋界种11种(占9.7%)两界广布种45种(占39.8%)。113种鸟,有水鸟46种,其中有雁鸭类8种。该区鸟类优势种有8种,常见种31种。鸟类数量多样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秋季鸟类种类和数量较多,鸟类多样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树林-灌丛、农田与草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滩涂与鱼塘大面积水域5类生境,树林-灌丛中鸟类物种数个体数最多,多样指数高于其它生境;大面积水域内鸟类物种数个体数最少,多样指数最低。

  • 标签: 鸟类 物种多样性 季节变化 生态分布 石龙湖
  • 简介: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自然状态(对照)、外源铵态氮(NH4Cl)硝态氮(KNO3)3种浓度输入(1g/m^2、2g/m^24g/m^2氮)互花米草入侵,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与自然状态下相比,总体,氨态氮输入促进了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且随着氮输入浓度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而硝态氮输入却抑制短叶茳芏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输入硝态氮浓度越高,甲烷氧化速率越小;氮输入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无显著影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高于短叶茳芏潮滩,互花米草入侵使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增加了22.66%。低、高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促进了潮滩土壤甲烷氧化,而浓度氮输入与互花米草入侵共同作用却抑制潮滩土壤甲烷氧化。潮滩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输入氮类型、浓度、培养时间土壤类型等有关。

  • 标签: 土壤甲烷氧化速率 氮输入 互花米草入侵 潮滩 闽江河口
  • 简介:为了研究南四湖景观格局纵向横向上时空变化规律,提取湖区1985年、2000年2015年研究区景观类型信息,Fragstats4.2软件支持,利用斑块类型面积、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景观分割度指数Shannon’s多样指数,分析湖区总体景观格局特征;采用移动窗口方法,分析沿不同梯度采样带景观格局细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南四湖区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景观形状日趋规则,优势景观由1985年湖泊明水面、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荡荷(Nelumbonucifera)田变成养殖水面、水稻田湖泊明水面。纵向景观梯度上,各湖泊交界处人类活动密集地带景观结构变化最为明显,异质多样,斑块破碎度高,研究区丰富水资源剧烈的人为干扰活动加快了土地开发利用速度;横向景观梯度上,景观过渡带及易受人为干扰湖岸两侧、城镇地区,呈现出斑块分离度多样高、自然连通度优势度低、景观形状复杂格局特点。横、纵采样带各景观指数值随时间变化与总体格局致,即景观分离度增加、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形状趋于简单。

  • 标签: 南四湖 景观格局 梯度 移动窗口
  • 简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以2000年、20052010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河北省滨海湿地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FRAGSTATS软件支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与2000年相比,2010年滨海湿地面积减少了4083.63hm^2,说明部分湿地已经转化为非湿地,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格局改变主要表现在各类型人工湿地之间相互转变。2010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比2000年明显增加,说明湿地破碎化加剧。

  • 标签: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驱动力 河北省
  • 简介:利用2015年7682(167×46)景MODISL3级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全球面积〉25km^22446湖泊(总面积为1.43×10^6km^2),提取湖泊表面温度信息,经纬度、气候带、海拔、土地利用四维度上,开展夏季全球湖泊表面温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夜间,低纬度热带、高温炎热赤道气候带、海拔0m以下、人造地表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3.55℃、23.89℃、21.85℃、21.15℃,高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夏季夜间,高纬度寒带、终年寒冷极地气候带、超高海拔、冰川积雪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8.17℃、7.17℃、8.99℃、6.39℃,低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整体,全球湖泊表面温度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明显纬度异规律,但是局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垫面湖泊水体性质不同,个别湖泊表面温度不同于同纬度其它湖泊。全球4显著差异区内24湖泊分析结果表明,北美洲中南部地区,导致夏季沿海湖泊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湖泊因素依次气候、海拔;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主要因素海拔、气候、垫面湖泊水体自身性质;非洲东北部地区,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影响因素依次气候、海拔、垫面湖泊水体自身性质;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主要因素海拔、气候、垫面湖泊水体自身性质。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夏季气温格局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主导因子(白天:R^2=0.85;夜间:R^2=0.94);非地带规律,海拔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格局主要因素

  • 标签: MODIS 表面温度 湖泊 全球 夏季 遥感
  • 简介:利用2001年2011年相同347块湿地斑块野外调查遥感影像数据,采用3S技术景观动态定量化研究方法,新疆南疆北疆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疆湿地面积大于北疆;北疆湿地分布结构呈较均衡分布;南疆湿地分布结构呈非均衡分布,北疆湿地破碎化程度小于南疆;北疆,在所有湿地类型,季节淡水湖分布面积最大,季节咸水湖分布面积最小;南疆,也是季节淡水湖分布面积最大,森林沼泽分布面积最小。与2001年相比,2011年,北疆,季节淡水湖面积减幅最大,南疆,永久淡水湖面积减幅最大;全新疆湿地面积减少了7.47%,其中,北疆湿地面积增加了2.31%;南疆湿地面积减少了12.40%。

  • 标签: 湿地 景观格局 动态 新疆 南疆 北疆
  • 简介:以1976年8月、1985年11月、1990年10月、2000年10月、2010年10月2015年10月LandsatMSS/TM/E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利用动态度模型、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6时期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速度、转移类型景观格局等特征,结合其它辅助资料,分析滨海湿地变化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1976年相比,2015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了1627km~2,而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163km~2增加到2015年3054km~2,逐时期不断增加;减少天然湿地主要转化为旱地、养殖池盐田;2015年,研究区天然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形状复杂度增加,而人工湿地则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增加;潮水作用、淤积增长速率减慢黄河断流等自然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滩涂面积明显减小;围海养殖、油田开发、农业开垦等人类活动则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滨海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增加主要因素

  • 标签: 滨海湿地 动态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
  • 简介:以1995年、2005年2014年LandsatTM/OLI影像为主数据,采用动态变化模型,通过转移矩阵、质心变化景观指数计算,大庆油田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时期研究区主要湿地类型都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以0.82%动态度由1995年601.30km^2减少至2014年507.10km^2,湖泊湿地面积以1.87%动态度由1995年154.36km^2增加至2014年209.33km^2;湿地类型之间转变主要表现为沼泽湿地与湖泊湿地、盐碱滩之间转变;湿地质心空间变化特征景观指数变化都反映出2005年后大庆油田区湿地景观破碎化得到改善;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研究区湿地保护恢复颇具成效。

  • 标签: 沼泽湿地 湖泊湿地 格局 大庆油田区
  • 简介:构建了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Cannaindica)、添加玉米秸秆、玉米芯木块的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添加不同缓释碳源人工湿地运行性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4人工湿地具有很好脱氮除磷能力,氨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4.3%、90.0%、94.8%87.9%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125.9mg/L时,所有人工湿地都能去除氨氮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87.4%93.1%以上;当总氮含量进步提高,为179.2mg/L时,所有人工湿地硝态氮去除率都减小,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能保持硝化反硝化作用,氨氮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91.6%92.1%以上。当总氮质量浓度为179.2mg/L时,人工湿地硝态氮去除率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小,但添加玉米秸秆的人工湿地硝态氮去除率还能达到81.1%。以玉米秸秆为缓释碳源、以炉渣为基质、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适用于治理以硝态氮为主污染物污水,可以对该类污水进行高效净化。

  • 标签: 人工湿地 缓释碳源 反硝化 温度
  • 简介:选用1984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LandsatTM/ETM+/OLI影像数据,利用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进行长江入海口湿地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5时期研究区湿地格局及变化。研究表明,5时期研究区主要湿地类型都为水田,其次为滩涂,水田面积由1984年4044.86km^2减少至2015年3550.37km^2,滩涂面积从1984年650.03km^2锐减至2015年3.74km^2,滩涂被转变为港口、居民地工业用地,围填海活动导致滩涂萎缩;围填海区域,养殖池面积大幅增加;与1984年相比,2015年,滩涂转变为水库/坑塘、养殖池、盐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14.46%、53.83%24.15%;74.96%盐地碱蓬盐水沼泽转变为养殖池,48.06%水库/坑塘、12.62%盐田转变为养殖池;长江入海口湿地变化主要人为因素围填海活动,主要自然因素泥沙淤积土壤性质改变。

  • 标签: 土地利用 格局 滨海湿地 长江入海口 围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