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药物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研究表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药品中高分子杂质的含量密切相关:高分子杂质的含量越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也就越低:高分子杂质的含量越高,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也就越高.因此,在研制生产β-内酰胺美抗生过程中,必须对其中的高分子杂质进行研究,以指导优化制备工艺、确定适宜的贮藏条件和使用方法,并严格控制其含量,以减少临床过敏反应的发生.

  • 标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高分子杂质 过敏反应 发生率 研制生产 制备工艺
  • 简介: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一种能将糖类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HMF),且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HMF具有成为许多石油衍生物分子替代物的潜力,这一技术将使由农产品衍生出的化学嵌段聚合物能够替代相应的石油基产品.这种新方法在用纤维(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大分子)制备HME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 标签: 5-羟甲基糠醛 纤维素 技术 制备 国家实验室 嵌段聚合物
  • 简介:广东省大日生物化学药业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针对灯盏花注射液灯检合格卒较低的问题进行了技术攻关,并制定了将pH值调到7.5,-10℃冷藏,加入1.0毫升/升药液的吐温的制备方法,使成品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灯盏花 注射液 药业 澄明度 生化 技术攻关
  • 简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所承担的“维生D2光化学生产新工艺”,前不久通过中科院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在听取了成果研究报告并对维生D2光化学中试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维生D2光化学生产新工艺具有创新性。

  • 标签: 维生素D2 光化学生产 新工艺 成果鉴定
  • 简介:大环内酯类抗生是一类毒性低微、口服方便且价格较廉的药,按其大环结构含碳母核的不同,可分为14、15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在治疗学上的重要性仅略次于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和氨基糖甙类。自1952年美国礼来公司推出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产品-红霉素后,该大类药物不断扩充,迅速成为全球抗感染用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新药品 技术 开发 Β-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类
  • 简介: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二家第四代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一头孢喹肟(诺)由河南省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成功。于2007年6月14日农业部正式受理(受理号0705000359),进入国家二类新兽药审评程序,预计2008年初全面上市.该项目拥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号200610048424.0),被列入河南省、洛阳市2006~2007年度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半合成 第四代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技攻关计划 专利申请号
  • 简介:二甘醇即二乙二醇,其作为环氧乙烷水合生产乙二醇的副产品,约占8%-9%.目前我国有乙二醇生产企业12家,全部采用环氧乙烷直接氧化法生产工艺.2006年我国乙二醇产能为169.8万t/a,产量约143.6万t.

  • 标签: 二甘醇 乙烷直接氧化法 二乙二醇 高位 短期 环氧乙烷
  • 简介:我国商务部发布2005年第58号会告.决定对原产于韩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欧盟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辛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但消息公布后,国内市场并未像其他反倾销立案调查化工产品那样有所反应.

  • 标签: 国内市场 反倾销 辛醇 短期 沙特阿拉伯 印度尼西亚
  • 简介: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海关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审议通过《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进出口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并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第25号局今发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 标签: 进出口管理 肽类激素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 制剂 同化 蛋白
  • 简介: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Pisoni医师报告,对其他免疫抑制剂耐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改用霉酚酸酯治疗有效,可降低疾病活动性。Pisoni等对1998~2003年间在该院治疗的86例难治性SLE病人的病历进行复习,评估霉酚酸酯治疗SLE的适应症、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霉酚酸酯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适应症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疾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CAP是位居第五的死亡原因。CAP起始治疗的抗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是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两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抗生素 莫西沙星 氟喹诺酮类药物
  • 简介:山林荒野间的菊科植物黄花蒿,曾被我国科学家提取出青蒿,并自主开发为世界公认的抗疟疾良药。时隔30年,我国科研人员又在青蒿类化合物的抗癌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与分子医学(JCMM)》.

  • 标签: 青蒿素 卵巢癌 治疗 菊科植物 科研人员 分子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