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态度。根据宣扬禅让《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推断也是合理

  • 标签: 帛书《衷》篇 “禅让” 《易传》
  • 简介: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 标签: 陈普 《太极图》 阴阳圈 五行圈 男女圈 小圈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而对汉《易》中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态度。而清代盛行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影响。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 象数学 义理学 《御纂周易述义》 纪昀
  • 简介:庄学家们或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理解为庄子笔下象征最高精神境界逍遥形象,或将其理解为系列有待一个阶梯,这些分歧解决端赖于《逍遥游》各环节结构关系理解和鲲鹏寓言在《逍遥游》中地位界定。本文即由此争议出发,分析了种种分歧背后根源,讨论了这种种理解误区所在。文章进而提出了一种不同以往文献理解方式,将鲲鹏寓言重新定位为《逍遥游》引言,其意义在于兴发出“小大之辨”。在具体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条阅读《庄子》内七篇义法:在注重获得庄子整体理解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持各个不同语义层次文献相对独立性。每一语义系统意义应该首先在其系统内部推敲、寻求;任何来自此系统之外意义要想安放到此系统理解中,都必须和系统语义无矛盾;一旦发生矛盾,首先应该作出调整是来自系统外理解。

  • 标签: 大鹏的象征意义 引言 语义层次 读《庄》义法
  • 简介:在平等作为一种基础理念现代社会,儒家差等之爱看似并不合拍,但仔细分析其逻辑起点和叙事方式,可以发现它至少在两个方面对现代平等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儒家差等逻辑不仅没有破碎平等,并且为平等何以可能提供了一种合乎自然人性基础哲学说明。其次,肯定差等之爱积极意义,可以防范现代社会制度信仰,使社会获得更符合人性、也更加深远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儒家差等之爱对现代平等社会独特意义,还需要区分自然"差等之爱"与宗法"差等序列"。

  • 标签: 儒家 差等 平等
  • 简介:善于逆向思维庄子在大众普遍追求“有用”情况下,发现了“无用之用”。人们熟知“无用之用”这一命题,但很少关注庄子“无用”实际上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无用”——世人“无用”,也即愚昧无知无用;高层次“无用”——神人“无用”,即经过无用——有用——无用这一否定之否定过程之后“无用”。只有达到了高层次“无用”境界,才能够做到“一龙一蛇,与时俱化”,才能够在人世间左右逢源,进退自如。然而在复杂多变现实生活中,要想准确地运用这一原则以确保自身安全,又谈何容易!

  • 标签: 世人无用 神人无用 一龙一蛇
  • 简介:《周易》卦爻辞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 标签: 《易经证释》 圣人之意 由德返道 以人合天
  • 简介:张宽是汉武帝时期巴蜀经学大师,在崇儒更化时代背景下,其学行体现了巴蜀经学新气象:他先后跟随郡守文翁、京师博士研习《公羊春秋》,复任郡学教授、五经博士,累官侍中、刺史,是巴蜀学者通经入仕新代表。其学术活动既推动中原经学在巴蜀传播,又引领巴蜀经学对全国反馈,促生了二之间双向互动学术交流新状态。与此同时,巴蜀经学形成多元并进发展格局,呈现对"中原"持久向心力,并与官办学校紧密结合,展现出不同以往新特质。

  • 标签: 巴蜀经学 汉武崇儒 张宽 《春秋》
  • 简介:《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统意义上将"慎终追远"限定于对父母、族类、祖先祭拜之礼,将"民德归厚"诠释为一种上行下效教化方式。本文通过多维考察,认为"慎终追远"不限于丧葬礼仪,"民德归厚"亦不仅仅是上行下效教化方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分别与"孝"、"忠"有着紧密关涉,"慎终追远"(孝)是"民德归厚"(忠)基础,"民德归厚"是"慎终追远"要求和结果。

  • 标签: 《论语》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