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河图》《洛书》为代表宋代易图,完全突破了象形化物象图画层面。以白黑点为元素展现出完全抽象化图像。从图像来说,其核心内容除了“数”便是“方位”,是种完全以形象表达抽象模式。而在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人看来,这样种图像化经典解释方式无疑是易学发展中重大突破。但作为种经典解释方式,易图学定是对《周易》解释和发展,不能被当成圣人作《易》之由本末颠倒。这种对于易图学不同定位,使得清初学者们在重新构建易图学同时,不仅赋予了“大衍”、“四象”等概念以新诠释,也在重新梳理“象”、“数”关系同时,开出了易学发展新方向。

  • 标签: 图学 图书易学 象数 河洛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中国,把隐逸看作是种典型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家之言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是,高倡“道法自然”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汉学家包弼德直致力于中国宋元明时期浙江婺#1/金华研究。他研究结合思想史与地方史考察视角,既包含有对其前作《斯文:唐宋思想转型》学术理念所作反思、继承与推进工作,又呼应着美国宋史学界地方史、理学史研究潮流,具有相当学术史意义。

  • 标签: 包弼德 婺州/金华 思想史 地方史
  • 简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邓小平同志第明确表明了“中国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思想。这是邓小平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之。这是经典理论...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对邓小平 “左”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新贡献 警惕右
  • 简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在法律上具体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边际效用逐渐降低,需要合理制度供给和相应制度变迁。从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政策推动阶段、政策法律化开启阶段、政策法律化深入阶段和政策法律化完善阶段。通过对各阶段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结构和实施绩效分析,可以发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自下而上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今后制度变迁发展路径应更注重法律合理化、类型化变迁和政府守法等方面的改良。

  • 标签: 制度变迁 产权结构 政策法律化 发展路径
  • 简介:当我们把规范性关联于行动者时,我们就是在探讨有关行动实践理由问题。般来说,有关行动理由规范性说明方面要对行动动机给予说明,另方面要对行动理由普遍客观性给予辩护。如果行动理由在根本上关联于行动主体,那么对行动理由主观动机解释就总是具有相对容易可理解性,而对于关联于主体行动理由如何具有客观性辩护却并不那么直观。

  • 标签: 行动主体 可理解性 主观动机 客观性 行动者 关联
  • 简介:试论齐文化主要来源于嘉芳本文中所讨论文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考古学文化这个角度出发。组成齐文化各要素,在融合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或大或小作用,但是旦形成了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特色文化,它们便有机地化为体,成为文化体系。也就...

  • 标签: 齐文化 商文化 考古学文化 遗址 东夷文化 文化因素
  • 简介:20世纪,在中国社会变革、社会进步进程中,有伴随这进程始终、几乎是引起所有学者关注和融入他们智慧思想运动,这就是对自己历史悠久、处在衰蜕中传统文化反思。作为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应该说是在这场思想运动中立下了第块历史丰碑的人物。

  • 标签: 梁漱溟 中国文化 儒学思想 西方文化 生命观
  • 简介:科技价值观、科技创新观、科技人才观是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研读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书,从话语背景、表达内容和具体方法等层面对上述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确证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不仅是对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新发展,而且作为治国方略部分,其现实意义也是昭然.

  • 标签: 江泽民 治国方略 话语背景 新发展 科技人才观 现实意义
  • 简介:本文认为马浮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主要代表人物,结合其自身经历境遇、理论凭借、兴趣机缘,形成颇具特色文化哲学.他认为西学冲击下中国学术正处于末世,从心性本原疏解中西文化紧张与对立.本文着重分析他在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判教诸层面的致思趋向和理论特点,由此强调中国哲学内在生命精神.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哲学 本原 现代新儒家 心性 自身
  • 简介:<正>先秦时代,以山东半岛为中心,产生以因地制宜、务实、尚变、开放、兼容为特点文化,度使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八百年不衰,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齐国稷下学宫也成为当时学术中心。齐文化,曾对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往日齐国古部,今天已发展成为闻名全国工业城市,其陶瓷业足可与景慕镇相媲

  • 标签: 齐文化 新成果 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 学术中心 齐国
  •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困难:、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困难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不同理解。

  • 标签: 性善 恶的来源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 性无善无恶
  • 简介: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市10乡镇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性渠道与非体制性渠道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 标签: 政策下乡 乡村传播 传播路径
  • 简介:文化、鲁文化是两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地域文化。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这说明这两种地域文化有诸多共同之处。然而细分之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又具有各自特点,“齐文化以务实性、尚变性、开放性、兼容性等鲜明特征著称于世,鲁文化则以其勤俭质朴、注重传统、恪守礼乐、重德尚恩等显著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1]。以往学者研究齐、鲁文化,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个性特征,或关注于齐文化与鲁文化如何由优秀地域文化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从地域文化视阈下研究齐文化与鲁文化则比较少见。邱文山著《地域文化视阈下文化与鲁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这研究角度下新著作。

  • 标签: 齐鲁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 文化视阈 齐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燕山出版社
  • 简介:作为"千年国粹,代儒宗"浮有着自己中西文化观,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崇国学道路,对西方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六艺该摄切学术"为核心中国文化观.马中西文化观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现代新儒家"理论样态.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儒学 “六艺”
  • 简介:以文道统,情理统,人艺统为基本内容美善统,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大特点.这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原义为“崇尚统“大统”概念,逐渐延伸出“高度统含义,充实了“大统”内涵。在追求政治版图统核心内涵不变基础上,秦汉时代“大统”概念还包含了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内容。秦汉“大统”时代精神,反映在人们虚拟历史现象为现寥社会政治文化“大统”张目,各类文化创造活动中对“大统”精神讴歌与弘扬,使中国“大统”理念之源头更加博大精深。

  • 标签: 大一统 秦汉 政治 文化“大一统”的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