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12月5~6日,"中国伦理学会2015年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广东省伦理学会等单位协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世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

  • 标签: 中国伦理学会 北京京西宾馆 王世明 伦理学理论 民间组织管理 井冈山大学
  • 简介:正义诉求是从需要和主体方面对正义的欲求与预期,当其由心理愿望转变为社会事实时,就成为社会结构和体制必须面对的实践性要求。正义诉求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事实,社会运行的矛盾表现都与正义有关。本文要考察:正义诉求的对象——对什么发出诉求;正义诉求的内容——诉求什么;正义诉求的起因——原因分析。

  • 标签: 正义诉求 当代中国 社会事实 社会结构 社会运行 原因分析
  • 简介:作为哲学家,康德并非没有故事或没有历史,其生活的真正精彩之处在于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符合自己道德哲学思想的理想人格,尼采称之为"中国人格"。这种人格的核心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善良意志"。对应康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其"善良意志"并非纯粹理性思辨的结果,而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现实基础。同时,"善良意志"与中国儒家陆王心学中的"良知"概念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二者都是心之本体,是最高善。在认知层面上,最高善对所有经验知识具有统摄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对最高善的遵从形成了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道德准则。

  • 标签: 善良意志 良知 经验知识 理性法则
  • 简介:朱贻庭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究天人之际,明古今通理,察源辨流,举纲张目,勾勒出现代“中国伦理学”轮廓体系。“中国伦理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用特殊的概念、义理逻辑、话语体系所表达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说体系。“中国伦理学”似乎“说”的是中国“事”与“话”,实乃是从“中国”的角度“说”人类大家庭的普遍之“事”与“理”。“中国伦理学”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富有个性的精神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伦理学”繁荣昌盛的光明大道。

  • 标签: 朱贻庭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中国伦理学 再写中国伦理学
  • 简介:一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大众性之铨衡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当前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塑造正逐步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中国民族自信的体现。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现,它往往是一定的民族、国家的独特性的展现,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民族的发展变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 综合国力 民族自信
  • 简介: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建构的伦理学存在着缺乏道德动机、德福矛盾等问题,其理论也因此而缺乏现实性。立足于神经伦理学这一视角,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可以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科学地”解读。

  • 标签: 康德 神经伦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又以系统的技术整体论超越了技术决定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中实现的.在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置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融通了两者的关系.

  • 标签: 科学技术 伦理维度 制度批判 人类实践
  • 简介:“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

  • 标签: 生命科学 扮演上帝 合理性 责任性
  • 简介:奥本海默的名字是和"曼哈顿计划"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但是奥本海默又是个悲剧人物,奥本海默自参与研制原子弹工作到战后的政治活动是科学家从政的悲剧结局.从中可以获得的启示,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良心和社会责任.这就是,科学不仅仅是要追求真理,同时也要为人类造福.

  • 标签: 奥本海默 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 标签: 当代 中国 乡村 家庭伦理 变迁
  • 简介:<正>李奇在《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它自己的特殊价值,这已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来说,对自己的祖国文化传统,不仅应该引以自豪,而且更应该熟悉它、掌握它、积极发掘其科学价值,从而使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标签: 中国伦理 我国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 李奇 思想学说 祖国文化
  • 简介:“和合”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思想,它在强调天地万物差分性、冲突性的基础上,主张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平衡、互补、有序,试图构建出一种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全过程的大美景致和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武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和合”思想的长期浸润之下,要求修炼者形神同修、技德同修、武道同修,不断提升生命精神和塑造崇高人格,以实现内外和谐、身心和谐、天人和谐的“和合”之道与“和合”之德。

  • 标签: 传统武术 和合思想 形神和合 天人和合 技德和合 武道和合
  • 简介:本文从公共行政伦理的界说、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生态环境与逻辑起点、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初步成果、基本内涵(指导思想、规范体系、监督机制、养成机制)与根本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公共行政伦理文化自觉的有关问题.

  • 标签: 行政 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伦理 伦理文化自觉
  • 简介: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丰富外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引领,寻求香港和内地的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为契合点,建构中国香港梦,形成两地人民共同的价值基础和精神动力。通过“中国梦”价值引导,以国家意识形态有效整合香港群体意识,切实推进香港以国家认同、民族依附、价值归属等为核心要素的人心全面回归。

  • 标签: 中国梦 香港梦 香港群体意识
  • 简介: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重力量以磅礴之势,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实体与伦理逻辑,家庭作为“整个的个体”遭遇了最为严峻的伦理挑战,家庭实体性地位的消解将对中国文明的现在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现代中国家庭正在遭遇两股解构力量:外部传统的伦理支持系统趋于崩解,家庭遭遇种种裂变风险;家庭成员在公民认同中潜在的精神蜕变风险:“贫民一贱民一暴民”,则从内部瓦解家庭的精神同一性。恪守权力与公共财富作为伦理普遍物的精神本性,构建新的伦理实体是现代中国家庭发展的伦理精神战略。

  • 标签: 家庭 伦理实体 伦理失依
  • 简介:中国传统道德价值的根本观念是善、孝、礼、勤、新。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人将“善”视为民族道德价值的奠基之本,将“孝”视为民族道德价值构筑的和谐之源,将“礼”视为民族道德价值维系的秩序之枢,将“勤”视为民族道德价值固化的生存与发展之则,将“新”视为民族道德价值实现的超越之道。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融入民族血液中的道德价值理念,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 标签: 传统价值 善孝礼勤新 根本观念
  • 简介: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神方向,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也使中国宗教信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深刻烙印,从而表现出其独有的特点。文章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和分析,同时进一步揭示了文化与宗教之间相互渗透和无法分割的关系。

  • 标签: 儒学 宗教 文化
  • 简介:2010年10月28日-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办,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协办的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德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知名学者和国内相关大学、信息产业界、政府监管部门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先生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伦理学 国际会议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0年 道德建设
  • 简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毋宁是审美与伦理并存的文化存在物。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统一性,传统戏剧在审美怡情的同时,兼具民风教化、善德培育之功用;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矛盾性,传统戏剧的审美只可能是在伦理规定的“可以然”之域的审美,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受传统伦理的影响,传统戏剧在有关价值主题的宣泄上,自觉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作为审美关注的重点,这也导致传统戏剧审美将愚忠愚孝、贞洁观念、皇权思维等封建糟粕掺杂其中。审美与伦理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传统戏剧在对名教经学不断的质疑和反叛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力量,最终接近审美的“自由形式”。

  • 标签: 传统戏剧 审美 伦理 自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