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后,吸收了一批当地华人信徒作布道员。华人布道员在基督教传播以及民教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他们的所作所为及境遇,集中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状况,至今仍有一定的启发性。遗憾的是,有关这一独特群体的研究还不够。本文拟以美国公理会鲁西北教区前期的华人布道者为案例,进行分析,以充实华北近代社会史、基督教在华传播史以及近代教案史的有关内容,并供宗教界及相关人士参考。鲁西北是民教矛盾的焦点区域和义和团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公理会牧师山嘉立从天津来德州第七屯传教,为公理会入鲁之开端。光绪四年(1878年),鲁西北因连年大旱发生大饥荒。

  • 标签: 基督教信仰 鲁西北 基督教传教士 义和团运动 中国内地 公理
  • 简介:一千多年来,欧洲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欧洲音乐史实际上是以基督教为基质发展起来的音乐历史。在这一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从第五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又是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并将其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把大量掠夺来的希腊艺术品占为己有。此后罗马作为希腊音乐文化的继承人,一方面开办音乐学校,传授希腊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定期举行以音乐比赛为重点的"神圣节目"竞技会等等活动,迎来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古罗马音乐。

  • 标签: 基督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音乐学校 早期教会 宗教音乐 圣咏
  • 简介:内容提要: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开始,汉译般若类经典开始系统出现,这是世界现存最早版本的大乘典籍之一,对于研究初期大乘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以往我们对般若思想的理解,比较强调“空”,而忽视了般若是诸佛之母,众生通过般若波罗蜜成佛,诸佛通过般若波罗蜜照明五蕴,普度众生等诸多含义。般若波罗蜜信仰在初期大乘中具有核心地位,是佛法的根本;而普通信众则通过般若信仰来度一切苦厄,乃至赖此成佛。而此时传统上认为般若思想核心概念,中观、缘起、假有,乃至于“空”等观念在早期般若类经典中,并不具有最重要地位。对般若思想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大乘佛教兴起,以及魏晋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根本取向,纠正以往佛学研究的偏差。

  • 标签: 般若道 行经 本无
  • 简介:1895年12月8日,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传教士来会理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该会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通过开展救助时艰、改良世风、改造人心等各种社会事工,积极传播近代文明和基督教福音。本文主要以1917-1935年间《益世报》中有关青年会的报道为中心,通过考察天津青年会救时、救世、救心的社会事工,力图还原这一公共团体与天津地方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探求其对天津城市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青年会广泛团结社会各界救国治世的原因所在。

  • 标签: 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近代天津 社会改良 现代化
  • 简介:一、净土宗教观的来源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自印度和西域。较明确的净土信仰是大乘兴起以后的事。但印度佛教出现大乘思想在公元之初,不过净土思想的萌芽应该是更早就有了的。净土佛教的中心观念是企望与恋慕他方佛国,包含着对不清净的此土此世的批判。其实一切宗教当中都有不乐此世愿望超越现世的冲动与要求。企望和羡慕他方世界的念头,

  • 标签: 净土教 隋唐时期 中国 大乘佛教 论著 早期
  • 简介:《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同时,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 标签: 《太平经 《抱朴子》 道教 美学思想 中国 美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