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大陆中国人形象,应该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中国人,甚至包括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华族华裔,他们的形象是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展示出一个构成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完整画面.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国际形象塑造的困难与挑战,在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我们仍然属于弱势族群.

  • 标签: 中国人形象 形象塑造 国际形象 海外华人社会 港澳台地区 弱势族群
  • 简介: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成立4年来,建立了包括27个国家和地区63所国际知名传媒院校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网络,通过“国际教授工作室”、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等方式,为国际传媒业界和学术界注入了中国元素、赢得了话语权.本文考察了其战略定位与工作布局、根本目标和实现路径、方针原则和预期成果.作为一个由中国发起并具有领导作用的国际组织,“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的经验或许能为中国主导更多国际组织提供借鉴。

  • 标签: 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联盟 高等教育 实践 国际组织 国际传媒业
  • 简介: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背景下,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军队国际舆论形象塑造是军事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军队对外传播工作的重头戏。随着我军军改持续推进,我军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愈加开放、海外行动积极作为,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国际舆论形象日趋丰富多元化。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舆论场仍不绝于耳,对我军国际舆论形象进一步提升造成负面影响。未来,我军亟需通过深入调研国际舆论环境的复

  • 标签: 军改 国际舆论形象 塑造探析
  • 简介:媒体的传播活动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无障碍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成为表达意见、建立认同、塑造行为的工具,并深刻影响了外交的议程和结果.美国的媒体外交经历了从“内向”服务到“外向”攻击的转变.奥巴马政府大力打造国务院的“E外交”、白宫的“Web2.0时代”、五角大楼的“网络司令部”三位一体的媒体外交,在摩尔多瓦和伊朗选举骚乱的“Twitter革命”堪称“硕果累累”.

  • 标签: 媒体外交 美国 TWITTER 实践 WEB2
  • 简介:在当今信息时代,政治不再局限于军事与经济层面,也与赢得人心的“故事”有关.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公共外交”的崛起.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网络 信息时代 经济层面 大众传媒
  • 简介: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的情况下,中国急需确立外交政策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必须要有能够与国际社会沟通的价值体系.中国和西方价值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中国看重经济与社会,西方看重民主与人权.这两者之间既存在竞争又有互补性,也由此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摩擦.如何建立起能够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从而确立外交政策的国际话语权是现阶段中国外交的重任.

  • 标签: 中国外交政策 国际压力 话语权 价值体系 社会沟通 存在差异
  • 简介:欧盟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树立欧盟在国际体系中有效的整体形象,维护和实现欧盟的利益.其公共外交活动主要圈定在全球议题或热点事件、文化、学术与教育交流以及对外援助三个方面,但是由于整体策略缺乏、双重标准、各成员国协调不足等整体性缺陷,导致整体形象受损.以欧盟为镜,中国的公共外交发展需要加强整体性:进行中长期战略决策研究和部署、多渠道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确立对公共外交活动实施影响的评估机制.

  • 标签: 整体形象 国际体系 欧盟 整体性缺陷 公共外交 外交活动
  • 简介:联邦制的美国在外交领域方面,缺乏宪法授权的城市并不会对国家主权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日本地方政府国际化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增进外国对日本政治经济的了解,属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的公共外交范畴。无论从法律上的权限划分,还是实践中的政策导向来看,中国地方政府的外事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为中央的总体外交服务,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 标签: 国际角色 联邦制 城市 单一制 中国地方政府 公共外交
  • 简介:国际话语权本质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但同样具有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中国逐步走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制度和秩序的磨合适应期,并通过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事务,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将得到大幅提升,赢得与自身实力、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本文认为,战术性运用国际主流价值以学、嵌、借为手段,草船借箭,使中国声音走出去,这是向世界进军的一条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综合收益较大的创新道路.

  • 标签: 国际体系 话语权 中国 国家主导 国际事务 自身实力
  • 简介:“和”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弘扬和创新“和”“合”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主义”.“和主义”包含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和谐世界三个层次,具备严谨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并通过中国自身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坚持和推广“和主义”,对于发展中外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主义 精神实质 新中国成立 中华文化
  • 简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活动至今已经走过40周年的历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是我国地方政府外交和城市外交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国际友城活动开展的时间短,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友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内来看,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国际来看,与非洲、拉美、南亚、东南欧国家的友城关系发展缓慢,急需加强政策研究和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工作。

  • 标签: 国际 中国 地区发展不平衡 现状 发达国家 友好城市
  • 简介:孔子学院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种连锁品牌的效应,通过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和支持,使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自发走向自主。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如何保证孔子学院的合作院校、师资和教材等硬件和软件的质量,如何为孔子学院定位,如何降低孔子学院官方色彩,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加强高端学术研究等,都是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标签: 孔子学院 中华文化 国际传播 成就 海外传播 连锁品牌
  • 简介:随着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知名度的上升,吸引了大量国际公众的关注,其公共外交功能受到诸多国家的重视,已被各国政府广泛用来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其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较为典型的个案.作为知名的跨区域政府间国际组织,APEC能够聚集强大的国际传播资源,助力成员国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传统文化.

  • 标签: 政府间国际组织 公共外交 APEC 功能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社会知名度
  • 简介:上海以城市作为公共外交的主体思路已经突破了国际友好城市这一地方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最初形式,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从观念、机制、行动和国际经验比较四个角度出发进行大胆尝试,增强对外开放的系统性,突破开放的“部门化”“碎片化”,彰显上海城市软实力即公共外交影响力.

  • 标签: 公共外交 国际化 大都市建设 上海 国际经验比较 友好城市
  • 简介:2015年11月27-28日,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主办,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中国—东盟关系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印度尼西亚外交部联合国事务政策分析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柬埔寨皇家学院、缅甸仰光大学.

  • 标签: 中国外交部 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研讨会 东盟关系 研讨会综述 复旦大学
  • 简介:国际教育交流是一种思想交流和人员流动相结合的特殊的国际交往活动,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二战后美国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开展频繁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美国开展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不仅具有为外交目标和提升软实力服务的战略意图,而且为扩大美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美国的软实力、改善美国对外关系和传播美国政治价值理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标签: 国际教育交流 政治效应 政治价值 交往活动 对外关系 国家安全教育
  • 简介:在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中,美国政府运用媒体积极介入,这堪称推行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但美国学术界认为媒体的作用被国务院、伊朗国内政治异议分子等过度夸大了,其实际作用并非能够让受众无条件地改变自身的政治取向,并影响其实际行动.虽然媒体对公共外交的真实贡献和推动或许还不明朗,但有助于认识美国政府利用媒体进行“进攻型”公共外交的企图.

  • 标签: 2009年 美国政府 政治动荡 新媒体 伊朗 公共外交
  • 简介:当前中国的崛起已经让美国人惴惴不安,中国人自己把中国的崛起上升为一种模式、一种理论更让很多美国人忧心忡忡.考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十分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诸多变化.

  • 标签: 中国人形象 美国人 人眼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