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2002年8月2日,德国波恩州法院判处了一起故意杀人未遂的案件,案件的事实部分根据被告人的供述以及证人的证言没有太大的争议。案件的主要内容如下:被告人哈逖姆·马斯洛依因从26岁时就开始经常性的吸毒,在与女友相处期间也没有能够改掉这一毛病。后被已经怀孕的女友发现,女友就与其分手,被告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就找到本案被害人之一的雅克·斯旺革卡尔帕请求他在双方之间进行调

  • 标签: 间接故意 故意杀人 直接故意 德国波恩 批判性反思 免除处罚
  • 简介:2012年3月14日修正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加规定了技术侦查措施,这对防范侦查权力滥用和实现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对我国侦查制度的法治化带来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条文表述的过于粗略,因理解歧义和规则不明所带来的司法困惑不容忽视。为推进制度的顺利实施,不仅应从概念解读、适用范围、适用原则等方面结合立法原意寻求理论上的共识,还应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细化。

  • 标签: 技术侦查措施 刑事诉讼法 重罪原则 程序法定
  • 简介:在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主旨的法治国家的实现中,比例原则以其具体性、规范性和目的性在限制刑事权力上有着重要担当:能够弥补刑法的基本原则无法防止立法泛滥及刑法的谦抑性所不具有的硬约束力之缺陷。也因此,刑法学有必要引入比例原则分析范式,并以其三项子原则——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禁止过度原则的建构为突破口,追寻一种理性的罪刑规范,并形成如下学术路向:把比例原则作为罪刑关系配置的基本原则,刑事立法应该考虑刑法上的可罚的违法性,在刑法解释中强化合目的之法律解释方法。

  • 标签: 比例原则 法治国家 刑法的谦抑性 刑事立法 基本原则
  • 简介:我国电信法中的互联互通诉权现存的突出问题是行政诉讼问题与合同问题。本文分析了电信法中互联互通的本质、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国际漫游合同的性质、间接代理以及事实契约等观点和理论,在充分阐述国内运营商与行政主管部门、用户与行政主管部门、用户与本网运营商以及用户与国外运营商之间的具体法律关系后,得出结论;运营商因电信法的互联互通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需分情况界定;用户在国际漫游通话质量出现瑕疵时,可以援引间接代理理论,向国外运营商以及本网运营商行使"选择权",也可以在本网运营商怠为主张债务时,以代位权向国外运营商主张权利。

  • 标签: 电信法 互联互通 间接代理 代位权
  • 简介:审判理论研究是关系人民法院工作全局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海南高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加强审判理论研究,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益,取得了新的成绩。2013年10月17日-18日,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2013年年会、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度审判理论重大课题结项验收会和2013年度审判理论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相继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海南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董治良,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甲天率队参加了上述三个会议。

  • 标签: 审判理论 法治中国 海南 成果转化 课题 年会
  • 简介:传统意义上,基本权利作为对抗国家公权力之“利器”,并不适用于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基本权利之第三者效力理论的出现,将“基本权利的规范效力”扩展至私人与私人之间。然而,第三者效力理论如何得以产生与发展却是一个有待厘清的问题。众所周知,基本权利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其所具备的主观公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之二重性质,从诞生至今就经历着自身内容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第三者效力理论的证立及其适用方式的确立,均与基本权利之二重性质——尤其是客观价值秩序面向——息息相关。

  • 标签: 基本权利 第三者效力 主观公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两种法律责任属聚合责任,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具有同质性,因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不应受纠纷解决模式的影响。厘清上述基础理论问题,是科学设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功能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 侵权损害赔偿 犯罪损害赔偿 纠纷解决模式
  • 简介:德国法中的违法性理论形成系统与完整的脉络。“结果违法说”侧重于违法性判断标准的客观化、确定化,而“行为违法说”在克服保守、僵化趋向的同时却可能引发过错与违法性的混同,“折中说”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违法判断标准的客观化。有关违法性的诸种学说是通过对价值层面评价的探讨来确定规则层面的行为标准。在经济和社会迅速变动的过程中,侵权法规则自身需要在规则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 标签: 违法性 结果违法 行为违法 行为标准
  • 简介:正确评价经济法"地位之争"的先决命题是科学认识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价值与作用。重新回顾经济法"地位之争"这场学术论战,我们发现以往理论研究在修正传统法律部门划分标准的过程中,严重忽略了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范畴本身在部门法划分理论建构上的重要性,进而导致经济法理论解释力的削弱和经济法学研究特质的减损。经济法理论研究需要在学术创新与学术传承之间寻求平衡。解读和拓展经济法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理论的关键在于实现从"调整对象"到"对象调整"、从"责任—地位"到"地位—责任"的范式转换,并以此建立相应的解释方法与规则。

  • 标签: 经济法“地位之争” 范式转型 理论拓展 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
  • 简介:正是国家意志的单一性和公共性,使个人承认国家的意志也是他自己的意志,从而服从国家意志对自己的权力和力量的调用,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性。国家作为一个人造统一体也因此与自然上具有多个意志和多个利益的大众相区别。在《论公民》中,霍布斯沿用了传统的支配权概念来理解主权者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臣民只是主权者的私有财产。这种主权理论不仅无法讲出国家意志的公共性,更无法解决臣民与主权者之间的权利转让困境。《利维坦》中的代表与授权关系提供了理解主权者与臣民关系的新视角:臣民授权并放弃使用自己力量的权利给主权代表者;主权者在关涉所有人的自我保存这一公共利益上,有权利代表臣民使用其权利,并要求臣民服从国家的意志,朝向公共利益。代表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权利转让的困难,也保证了国家意志的单一性和公共性。但是,霍布斯的主权理论始终允许个人可以将国家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还原为个人意志和个人利益,因而无法讲出政治生活的自成一类性。

  • 标签: 公共性 财产权 代表 主权
  • 简介:目次引言一、中国的美浓部理论(一)频繁引用及其价值(二)引用的倾向及其理由(三)小结:以"公法与私法"为契机二、公法私法关系论的现状(一)公法私法关系论的沿革(二)"物权法违宪争论"和"公私法融合论"(三)"公私法融合"和"公法私法的区分"(四)寻求对应现实状况的理论框架(五)小结:"公法学"的问题三、"统一公法学"的课题和可能性(一)"统一公法学"的样态(二)"民主集中制"和"统一公法学"(三)共产党和"公权力"结语——对"美浓部"含义的再思考

  • 标签: 美浓部理论 公法私法区分论 公私法融合论 统一公法学
  • 简介:被允许的危险理论的产生与过失犯罪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地解释某些同时具有危险以及“社会相当性”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被允许的危险理论能够阻却犯罪的成立,所以存在如何将其嵌入犯罪构成要件中的问题。这也导致了被允许的危险理论与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但从被允许的危险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其对限制过失责任范围成立的效果上来说,将其视为阻却过失责任的理论即放入责任这一阶层中应当是恰当的。

  • 标签: 犯罪构成要件 社会相当性说 新过失论 旧过失论
  • 简介:民办学校法律地位是其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将民办学校定位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这是基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对民办学校的定位,它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民办学校法律地位。一些学者从公办与民办学校的不同性质出发,推演出两者法律地位的差异,这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不符。本文以是否实施行政职能作为行政主体的判断依据,认为实施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在实施教育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其与相对人构成行政法律关系。

  • 标签: 法人 行政主体 民办学校法律地位
  • 简介:2013’辽宁政法理论年会组织辽宁省政法部门的理论爱好者围绕“公平正义与幸福辽宁”这一主题对法治中国、政法机关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惩治司法腐败、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微时代政法机关提升社会沟通能力、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了共识,集中反映了我省政法界法学研究的新成果,体现了我省政法系统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新成就.

  • 标签: 公平正义 辽宁政法理论年会 论文综述
  • 简介:在现代法律理论中,规范性既意味着法律对行为的影响,也用以表达有别于事实的另一世界。有关法律规范性的争议可分解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理论难题:制裁与义务是否具有同样的规范作用?是否只有一般性的法律规则才具有规范性?哲学实证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对规范性的理解是否相同?通过思考这些难题可以得出结论:规范问题不同于价值问题,法律实证主义能够在探讨规范问题时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法律的规范性不能化约为唯一一种规范作用,对此有必要进行更加精致的研究。

  • 标签: 制裁 义务 规范 规则 法律实证主义
  • 简介:在《司法要论》一书中,刘练军博士从理论与实践两条主线出发,对当下我国颇受热议的司法理论进行了探讨,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在理论探讨部分,作者在分析具体理论制度的同时,直接或者间接地论证了本书的核心思想——在我国建立宪政意义上的司法的理论依据,并在对存在于我国的各种司法现象进行分析时,表明建立宪政意义上的司法的重要性。本书围绕该中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展开,对于提升相关理论研究水平、促进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司法制度 司法独立 宪政
  • 简介:司法权威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瓶颈,也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关键。司法权威是一种正当权威,它是权力与正当性的结合,是事实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司法权的排他性与道德性、知识优越性的结晶。基于司法权威的这种性质,司法权威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司法权力之保障所需条件,知识优越性所需条件,以及司法道德性所需条件。

  • 标签: 司法权威 法律权威 正当权威
  • 简介:被多数学者冠以"帝王条款"之名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青睐。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却缺乏学者的关注。而诚实信用原则的把握,与其予以界定,毋宁探究其适用,而原则的适用是通过权衡的方式,但权衡赋予了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要借鉴Alexy的原则理论从原则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角度依碰撞法则和权衡法则对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权衡予以精确化;从法学方法论的纵深角度,探讨诚实信用原则司法适用的逻辑结构,以其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同时给予实务界予以指引。

  • 标签: 诚实信用原则 司法适用 碰撞法则 权衡法则
  • 简介:针对目前理论界关于我国是确立人格权制度还是人身权制度的争议及“人格权、人身权”法律史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结合当今中国民法和侵权法的立法现实,确认中国采取“人身权立法模式”,反思人格权从人身权制度独立出来后的若干理论问题,并且从“人格权、人身权”的区别和联系关系中,探讨应当重构人身权及人身损害赔偿的权利体系以及对人身关系调整对象的学术价值。

  • 标签: 人格权 人身权 权利体系 学术价值
  • 简介:首先从诉讼管辖基础理论之角度对民事诉讼管辖和海事诉讼管辖的划分标准进行了评述,认为远期运费协议纠纷由海事法院管辖具备理论上的合理性;其次从比较法之角度考察了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法中对远期运费协议纠纷是否属于海事请求的认识,提出明确中国海事法院对远期运费协议等航运金融衍生品纠纷的管辖权具有现实必要性。

  • 标签: 远期运费协议 海事诉讼管辖 关联性 独立性 海事请求 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