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折相关感染是骨科医师和患者恐惧的并发症之一,它比无菌性骨不连更可怕的是在骨折断端存在或深或浅的骨组织感染。骨感染的复发率较高,治疗周期长,甚至有致残、截肢和死亡的风险,等等这些特点给患者带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该病的复杂性对骨科医师的诊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外对骨折相关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折 感染 治疗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结果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距后内侧 骨折线形态 骨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X线透视下矢状位骨折线方向对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小儿骨科就诊并行手术的Gartland Ⅲ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3例患儿资料,根据术前矢状位X线透视下骨折线方向分为顺斜型(骨折线前下后上走形)、水平型(骨折线水平走形)和逆斜型(骨折线前上后下走形)3组,比较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肘前瘀斑、术前神经症状、手术时间、切开比例及末次随访肘关节Flynn评分等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6~15个月[(8.65±2.47)个月]。骨折线为顺斜型60例,水平型64例,逆斜型29例。3组患儿在性别、侧别及致伤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斜型骨折年龄为(4.76±2.51)岁,水平型为(4.71±2.09)岁,逆斜型为(6.32±1.98)岁,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26,P<0.05)。顺斜型骨折患儿术前10例肘关节出现瘀斑,水平型为7例,逆斜型为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5)。3组患儿术前神经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斜型骨折手术时间为(43.28±24.25) min,水平型为(40.95±27.41) min,逆斜型为(58.66±34.08) min,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7,P<0.05)。顺斜型与水平型骨折术中闭合复位失败各1例,行切开手术,逆斜型骨折4例闭合失败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5)。末次随访顺斜型骨折优良率为96.67%(58/60例),水平型为95.31%(61/64例),逆斜型为93.10%(27/29例),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斜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比较少见的骨折,该类型骨折软组织损害较重,肘前瘀斑更明显,传统复位方法较困难,复位时需临床医师先将肱骨远端转到骨折线前方后,再进行固定。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Ⅲ型 骨折线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适度运动疗法及骨折联络服务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诊治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加适度运动疗法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骨折联络服务。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骨密度、疼痛数字评分(NRS)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骨密度、NRS评分分别为(0.90 ± 0.25)g/cm2、(1.0 ± 0.3)分,对照组分别为(0.80 ± 0.18)g/cm2、(1.5 ± 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14、2.547,P<0.05);研究组治疗总依从率、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3.30%(56/60)、95.0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615、4.227,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采取适度运动疗法及骨折联络服务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及治疗总依从率,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 适度运动疗法 骨折联络服务 总依从率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在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利用新鲜猪跖骨制作斜形、螺旋形、横形、纵形劈裂骨折,粉碎性骨折,掌骨头颈部骨折等6种常见掌骨骨折模型,应用自行设计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进行复位和克氏针固定,行X线检查各骨折端复位情况。自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58例掌骨骨折需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患者,术中应用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情况,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各掌骨骨折模型及58例掌骨骨折术后摄X线片示骨折端均复位良好,内固定牢靠。58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10.6个月,各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手功能恢复情况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5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自行设计的骨折复位克氏针导向钳辅助掌骨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掌骨 骨折固定术,内 复位 克氏针导向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适度运动疗法及骨折联络服务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诊治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加适度运动疗法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骨折联络服务。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骨密度、疼痛数字评分(NRS)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骨密度、NRS评分分别为(0.90 ± 0.25)g/cm2、(1.0 ± 0.3)分,对照组分别为(0.80 ± 0.18)g/cm2、(1.5 ± 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14、2.547,P<0.05);研究组治疗总依从率、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3.30%(56/60)、95.0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48/60)、83.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615、4.227,P<0.05)。结论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采取适度运动疗法及骨折联络服务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及治疗总依从率,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 适度运动疗法 骨折联络服务 总依从率 骨密度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2年内是再骨折的高风险时期,更是骨折二级预防的关键窗口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骨折后的时间间隔及骨折部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再骨折发生,因此传统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再骨折风险评估,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已有初步报道。随着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综合管理策略在再骨折管理中行之有效,可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确诊率、治疗率和药物依从性,降低再骨折风险。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不同模式的FLS项目,部分国家及地区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管理缺陷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再骨折风险仍然迫在眉睫。通过系统性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最新现状、影响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开展多学科协助的FLS以及重视早期、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三个方面梳理再骨折的防治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典孟氏骨折的定义是尺骨骨折伴上尺桡关节脱位,如合并桡骨头后脱位,即肱桡关节后脱位时,称为后孟氏骨折。而对于不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者,不应笼统称为后孟氏骨折,可称为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对于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后孟氏骨折,临床相对少见,其冠突骨折通常粉碎,上尺桡关节遭到破坏,环状韧带及骨间膜损伤,治疗时在恢复骨性结构及处理外侧韧带复合体后,还须关注与处理上尺桡关节的稳定,预后疗效不确定。而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临床相对多见,其冠突骨折块通常完整,环状韧带及骨间膜完好,在治疗上以恢复骨性结构为主,同时处理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预后效果好。通过解剖基础、影像学特征、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鉴别和区分后孟氏骨折与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C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形态和测量桡尺远端韧带长度,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OTA/AO 23 C型桡骨远端骨折和15例志愿者共30个腕关节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腕关节经过薄层CT扫描后,导入Mimics医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线通过标准化后导入模板,拟合后得到骨折线形态。通过测量乙状切迹与尺骨茎突基底部和隐窝的距离,得到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结果在桡腕关节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月骨窝周围,骨折线集中为交叉十字;在掌侧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水泻线附近;在背侧面,骨折线集中在Lister结节周围,且骨折线散在分布;在乙状切迹区域,骨折线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在桡骨茎突区域,可见桡骨茎突相对完整,骨折线分布于桡骨茎突下方。桡尺远端韧带的四组韧带即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在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亚型(C1、C2、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骨折线位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值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C型桡骨远端骨折形态,在桡腕关节面上骨折线集中分布于月骨窝周围,在乙状切迹关节区域,骨折线更多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且骨折线分布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有发生桡尺远端韧带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桡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地图 桡尺远端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2例。排除失访、死亡病例,最终入组患者104例,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组,新发骨折组41例,未发骨折63例为对照组。收集纳入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等一般资料,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T值,检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将HOMA-IR≥1.73定义为IR,IR患者又可分为低IR组(<2)、中IR组(2~6)和高IR组(>6)。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骨折组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IR发病率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HOMA-IR预测术后新发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以>1.91的标准预测约登指数最高为0.688,灵敏度为87.80%,特异度为80.95%;各亚组骨密度T值比较:低IR组>中IR组>高IR组(P<0.05),新发骨折发生率、HOMA-IR比较:低IR组<中IR组<高IR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骨密度T值呈明显负相关(r=-0.516,P=0.000),与新发骨折发生率呈正相关(r=0.259,P=0.012),骨密度T值与新发骨折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r=-0.225,P=0.029)。结论IR与骨质疏松程度密切相关,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IR患者术后新发骨折的风险更高,可作为新发骨折的预测因素在临床应用。

  • 标签: 胰岛素抵抗 骨密度 老年 骨质疏松性骨折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骨折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南石医院接受PVP术治疗的122例腰椎骨折患者,设计基线资料统计表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记录患者术后1年再骨折发生情况,纳入全部可能因素,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腰椎骨折患者行PVP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122例腰椎骨折患者行PVP术后1年发生再骨折23例,再骨折发生率为18.85%。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隙渗漏、骨水泥注入量高、骨密度T值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高、椎体内裂隙样变是腰椎骨折患者PVP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行PVP后有较高的再骨折发生风险,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骨水泥注入量多、骨密度T值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高、椎体内裂隙样变有关,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 标签: 腰椎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再骨折 椎体前缘高度 骨密度 椎体内裂隙样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79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51.3岁;所有患者均复位后行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固定。对其年龄、性别、损伤侧别、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时间、术前骨密度、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8个月)随访。共有25例(17.86%)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Garden Ⅲ、Ⅳ型(OR=2.873,95%CI:1.027~8.039,P=0.044)、非解剖复位(OR=4.678,95%CI:1.133~19.310,P=0.033)、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OR=0.230,95%CI:0.072~0.737,P=0.013)、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OR=3.718,95%CI:1.337~10.341,P=0.012)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骨折Garden Ⅲ、Ⅳ型、非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折,不愈合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 作者: 李慧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西 临汾041000
  • 简介:目的:四肢闭合骨折肿胀患者中,探究早期治疗时骨折治疗仪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患者筛选后分为2组,即:对照组、实验组,指导原则为:随机抽签法,统计发现,2组患者样本数为82,临床检查后,全部指征与“四肢闭合骨折肿胀”诊断指南涉及内容符合,在入院时间方面,具体阶段为: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在治疗阶段,将常规药物用于对照组,骨折治疗仪用于实验组,各组纳入41例,对比临床指标、总有效率。结果:(1)实验组抽取研究患者测定后,关于周径(8.65±2.74cm)、斜径(5.09±1.88cm)和对照组患者(10.33±3.18cm、9.35±3.52cm)比较,实验组有更低显示,P<0.05;(2)总有效率中,实验组(95.12%,39/41)VS对照组(78.05%,32/41),数据表现高,P<0.05。结论:早期治疗阶段,在周径、斜径较好改善,减轻疾病症状,提高四肢闭合性骨折肿胀患者总有效率方面,骨折治疗仪效果更佳,可推行、使用。

  • 标签: 四肢闭合骨折肿胀患者;总有效率;骨折治疗仪;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onteggia骨折临床诊断和治疗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34例孟氏骨折患者,初步诊断符合孟氏骨折28例,修正诊断6例;男24例,女10例;儿童12例,成人22例;摔伤28例,坠落伤2例,车外伤4例;陈旧性骨折2例。术前依据X线、CT平扫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学资料,评估骨性结构损伤状况,主要关注尺骨、桡骨小头结构的完整性,根据骨折-脱位分型。术中骨性连接修复后,检查桡骨头是否复位、活动肘关节时桡骨头是否稳定,检查有无关节囊及环状韧带损伤;行应力试验检查,判断是否需要行缝合修复或锚钉修复侧副韧带。术后辅助肘关节功能康复锻炼。通过活动肘关节或透视观察肘关节是否存在肘关节摇摆不稳、桡骨头半脱位等不稳定现象。结果术前评估Bado分型:Ⅰ型13例,Ⅱ型11例(ⅡA型6例;ⅡB型2例;ⅡC型3例),Ⅲ型8例,Ⅳ型2例。术中评估:Ⅰ型2例手法复位,10例钢板内固定(1例行环状韧带修补),1例克氏针固定;Ⅱ型11例钢板内固定;Ⅲ型4例手法复位,4例钢板内固定;Ⅳ型2例钢板内固定。骨性结构修复后桡骨头仍处于脱位状态者2例,进行环状韧带修补;2例仍有肘关节不稳表现,行内/外侧韧带损伤的修复。尺骨鹰嘴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者1例;冠状突骨折螺钉固定者2例;桡骨头骨折钢板固定者1例,螺钉固定者1例。骨性修复与软组织修复后,1例仍有桡骨头半脱位,行石膏辅助固定。本组34例骨折均愈合。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法:优16例,良15例,可3例。结论通过全面细致检查,可以降低Monteggia骨折漏诊率,对骨折脱位按损伤机制分型,能更准确地设计手术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从而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 标签: 骨折 尺骨 肘关节脱位 治疗失误
  • 简介:摘要随着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革新,临床应用机器人辅助骨科的手术越来越多,如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骨肿瘤手术、关节镜检查和骨折固定手术,为实现临床疾病微创、精准、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TiRobot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在脊柱、创伤等骨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TiRobot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远程手术的实施进行综述,介绍TiRobot辅助脊柱颈椎骨折、胸腰椎骨折、骨盆髋臼骨折、髋部骨折以及手足部骨折手术的应用进展。

  • 标签: 骨折 脊柱 创伤 TiRobot 骨科手术机器人
  • 简介:摘要桡骨头骨折是上肢创伤中的常见疾病,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沿前臂的纵向暴力,常合并尺骨冠突骨折、肘关节韧带损伤、前臂骨间膜损伤、下尺桡关节损伤等。治疗桡骨头骨折时应根据具体的骨折类型决定采用何种方法。绝大多数的MasonⅠ型骨折通常可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Mason Ⅱ、Ⅲ型骨折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桡骨头切除、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头置换等。对不合并肘关节或前臂纵向不稳定的单纯粉碎性桡骨头骨折,可采用桡骨头切除的方法治疗,但如果合并肘关节或前臂纵向不稳定,则禁忌采用桡骨头切除术,建议使用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鉴于目前对于桡骨头骨折的治疗逐渐规范化,本文将对桡骨头骨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解剖与生物力学、损伤机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等内容进行综述,为临床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为60周岁以上,低能量损伤或日常活动应力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和机能不全性骨盆骨折。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规范老年脆性骨盆骨折诊断及治疗对临床工作和社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老年脆性骨盆骨折临床诊疗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牵头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遴选出骨科医生最为关注的23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23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旨在提高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认知和诊疗的科学性,最终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包括: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四象限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八"段"分型和十"段"分型、四柱九段分型等。本文综述胫骨平台骨折各种CT分类的方法、优缺点和手术入路选择。胫骨平台骨折的CT分型的精髓更加注重冠状面骨折线,尤其后方的冠状面骨块。将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四象限分类与胫骨平台周缘皮质的四柱分类相结合,再辅以非关节面结构(髁间棘、胫骨结节、腓骨头),有可能对胫骨平台骨折提供更加完整的描述,但也可能因为配对组合太多,太过繁杂,临床使用困难。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分型 CT
  • 简介:摘要髋关节Pilon骨折和踝关节Pilon骨折具有相同的受力机制。髋关节Pilon骨折是指轴向暴力撞击髋臼顶部负重区形成的骨折。该类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内骨折,通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本文对髋关节Pilon的受伤机制、生物力学特点、分型及治疗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髋关节 Pilon骨折 骨折分型 生物力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