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正>提及澳大利短篇小说,我国的读者往往想到丛林传统,特别是想到亨利·劳森,因为劳森是最早介绍到我国的澳大利短篇小说家,他又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澳洲作家之一。他的故事多以乡村为背景,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要人物,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颂扬他们之间的“丛林情谊”。表现手法基本上是写实,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充满

  • 标签: 短篇小说 澳大利亚 表现手法 琐谈 主要人物 字里行间
  • 简介:正本书是关于以赛·伯林1928—1946年间书信的汇编。伯林交游甚广,存世书信达数千封,时间跨度近80年。书信不囿于学术问题,反映出伯林纷呈的视角和多彩的人生。主题广泛:与父母及妻子的关系、庞大的社交圈、八卦闲谈的爱好、与学者和批评家的交流等等。

  • 标签: 书信集 时间跨度 学术问题 社交圈 批评家 汇编
  • 简介:当代的语言形式大多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这种语言追求最大便利的交际化,它毫不留情地排除了和个人最细微的感觉与经验相关的语言方式,排除了个人话语中蕴含的感知力。而诗人的努力就在于借助诗歌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存处境,通过这张“被冰雹打过的嘴”说出事实的真相。德国诗人格林贝恩诗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的意象,并非要赋予疾病本身以社会性和道德性批判,而是“疾病”这一词所蕴含的痛苦、伤害、恐惧、分裂以及忍受,契合了诗人的感受所要求表达的形象,是创作冲动使它以神秘的方式参与诗歌的创造。诗人的语言惟有通过隐喻及象征,才能使诗歌摆脱时代的局限,获得超越于我们当下理解力的意义。诗歌天然地反对意识形态,它决不会以出卖自己的艺术规律为代价来赢得社会批判的胜利。格林贝恩借助“疾病”这一象征,述说时代作用于个人生命的经验和心灵痛苦、意识分裂的感受,从而构建了属于他个人的“微观语义学”和个人的修辞学。

  • 标签: 疾病的隐喻 象征 意识形态 个人修辞学
  • 简介:移民文化在澳大利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代澳大利作家把移民文化作为重要的创作母题,反思和探讨了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作品分析,试图勾勒出澳大利小说创作中移民文化的独特视角及其特征.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创作 移民文化 创作手法 现实主义 民族精神
  • 简介:<正>德国画家阿列克赛·夫伦斯基(AlexejJawlensky1864—1941)出生于俄国。1882年在莫斯科开始军事生涯,不久转入圣彼得堡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06年迁居慕尼黑,在安东·阿兹伯绘画学校继续学习艺术,并在该校与康定斯基相识。1909年成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同“青骑士”画家交往密切,1924年同康定斯基等人创办了“四青骑士社”。

  • 标签: 德国表现主义 几何形体 康定斯基 国画家 马蒂斯 专科学校
  • 简介:杜甫《遣兴二首》曰: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不杂蹄齧间,逍遥有能事。性君

  • 标签: 杜甫 杜诗 生命意识 札记 英雄 逍遥
  • 简介:唐璜传说是西方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母题,400年来一直被常写不衰。然而关于唐璜传说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一般人都相信唐璜的故事最初源于口头传说,但真正成为后世文学源头的,却是西班牙作家蒂尔索的剧本《塞维的荡子》。这个剧本第一次将唐璜这个人物与传说中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第一次塑造出了唐璜这个浪荡子的形象。与此同时,它还为后世以唐璜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建立起了主要人物的主导性格以及戏剧事件发展的总体模式。

  • 标签: 唐璜传说 起源 蒂尔索 《塞维亚的荡子》
  • 简介:西方现代派文学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视野、纷繁林立的文学流派在二十世纪文坛上熠熠生辉。澳大利作家怀特以其反映现代世界的复杂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刻危机而著称于文坛,并使其在澳洲文坛上形成一股颇具声势的文学主流。本文重点论述作家怀特如何运用象征、荒诞和意识流这一现代派文学的三个主要艺术特征,创作出独具澳洲风情的现代派文学作品。

  • 标签: 现代派文学 特征 象征 荒诞 意识流 怀特
  • 简介:澳大利土著女性传记是当代澳大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解构了白人传记的叙事策略和叙事传统,颠覆了殖民地官方历史及霸权话语,而且在凸现澳大利文学的后殖民性、重塑土著文化身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 标签: 澳大利亚 土著女性传记 后殖民 文化身份 叙事策略 当代文学
  • 简介:责任是19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上虽有重责任之风,却也不乏虚伪的责任话语。乔治.艾略特将责任视为挽救社会分裂的力量,成为维多利时代一种极有代表性的思想。对责任观念的思考贯穿在她的小说之中,通常还会卷入小说的中心冲突中,体现在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上她对"邻人"、"家"、"社会"、"情感"等概念的认识也体现了她的责任观她在作品中很少"谈"责任,却通过人物和情节对责任观念进行阐释,与当时流行的责任话语形成了对照,这与她个人的信仰历程以及对作家责任的认识不无关系。

  • 标签: 责任 乔治·艾略特 维多利亚时代 社会维系
  • 简介:澳大利是一个有着深刻丛林传统的国家,丛林神话是澳大利民族身份建构的重要元素。本文从澳大利丛林神话的缘起与发展、丛林神话的城市与丛林之争、丛林现实与劳森神话三方面论述了澳大利丛林传统,并深入剖析了劳森丛林书写对澳大利丛林神话的续写。研究表明劳森对澳大利“丛林神话”的续写和劳森丛林书写的天才创造力共同缔造了澳大利文学史上的“劳森神话”。

  • 标签: 澳大利亚 丛林神话 劳森神话 民族想象
  • 简介:作为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代表人物,爱德华·阿尔比在其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妮·沃尔夫?》中,以批评美国社会作为中心主题。由此表明,阿尔比是一位与欧洲荒诞派作家有着重大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批评家。

  • 标签: 爱德华·阿尔比 《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 社会批评
  • 简介:史诗《伊利特》开篇冠有一段开宗明义的序诗(卷1.1—7),其核心主题“忿怒”、“苦痛”、“分离”、“宙斯的意愿”等其他相关主题共同构建了史诗的内在结构与精神意蕴,对理解整部《伊利特》的旨趣至关重要。本文将该序诗置于史诗正文和早期希腊思想史的语境中予以考察和绎读,旨在呈现“荷马祈求女神歌吟阿喀琉斯之怒”的独特意蕴——颂扬一种英雄伦理与耻感文化下的“荣誉”观,籍此揭示《伊利特》的世界是一个企图恢复“秩序”的世界。

  • 标签: 忿怒 荣誉 阿喀琉斯 宙斯 秩序
  • 简介:什维的《坠落》一书描述了一个名为“坠落”的小岛上的日常生活。小说延续了什维荒诞不经的超现实风格,试图通过一个虚构小岛上居民的处境来表达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在小说中,作家巧妙运用了寓言和反讽两种手法:寓言是叙事赖以实现的主要方式,而反讽则是贯穿全文的基调;寓言能让作家影射现实,反讽则揭开了蒙在现实世界上的面纱,在笑声中表达绝望的情感。如何将反讽的语调引入寓言的建构中?这是作家创作这部末世小说时的关注点,也是本文所要力图阐明的问题。

  • 标签: 什维亚 《坠落》 寓言 反讽 末世书写
  • 简介:本文试图论述澳大利亚当代小说中殖民主义的意义,分别讨论了殖民主义与民族身份的确认、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种族主义暴力,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等,指出殖民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澳大利社会过去的经历;也可以成为一座丰富的历史矿藏,从中提取各种营养和素材,为澳大利多元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当代 殖民主义 民族身份 多元文化主义
  • 简介:<正>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山东泗水县承办的"走进中国乡探寻圣人之源"散文名家走进泗水创作采风活动暨山东散文学会泗水圣源度假村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于2009年4月24日在山东泗水县举行。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四个地市的20名散文家、文学期刊编辑参加此次活动。

  • 标签: 采风活动 泗水县 文学期刊 圣源 文化底蕴 西候
  • 简介:伊丽莎白·乔丽是当代澳大利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作品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她打破个人创作传统,另立文风的一部重要小说.本文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路易丝的边缘人悲剧,认为作者通过路易丝的悲剧达到了用边缘颠覆中心、否定权威、批判理性的目的,再现了重建人类关系多元共生的后现代文化的普遍涵义.

  • 标签: 澳大利亚 小说 《牛奶与蜂蜜》 边缘人物形象 伊丽莎白·乔丽 文学评论
  • 简介:<正>浪迹风尘二十六年的牧羊女季叶塔,蓦然间衣锦荣归回到乡间,荒凉的海滨小镇阿格列斯捷顿时活跃起来,死寂般的生活中突然掀起层层波涛,涌起阵阵涡旋,由于每一涡旋都萦连着主人公的吉凶难卜的命运,而这主人公的形象又极真切可信,于是读者便不由自主地关切和悬念着小说人物的每一行程,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产生一种一气读完的愿望。这部小说何以具有如此强劲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是否可归结为,马多善于通过生动情节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高尔基把情节称作

  • 标签: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艺术魅力 长篇小说 小说人物 故事情节
  • 简介:本文基于《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克的“敞开者”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态。第八首哀歌中的人兽对比,与其说是呼吁回归,毋宁说是意在批判。在里尔克看来,若想拯救《祈祷书》、《马尔特手记》等作品中抨击的现代世界,出路在于以诗的语言营造“世界内在空间”,构建一个扬弃时间线性、消弭包括生死在内的各种界限的大一统空间。

  • 标签: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敞开者” “世界内在空间” 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