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各类高校在摄影专业中开设摄影课程时存在的各种现象,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基本原因,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与对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观点和途径.

  • 标签: 摄影 非摄影专业 摄影课程 摄影教学模式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脱胎于农耕文明时代,是区域化经济的产物,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发展的浪潮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文化创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僵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文化创意 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一、物质文化景观的概念及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改变或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积累。1而景观的概念及研究一直都在经历着发展与加深,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 标签: 文化景观 视觉美学 希伯来文 发展策略研究 梭罗 精神活动
  • 简介:近40年来,历史让中国具备了艺术突破的经济条件,但中国书画却陷入了困境。有人说,20世纪80代后期,陈丹青在纽约时,后现代都已结束,他还在听木心讲1920年代前的文学史,知识明显落后两个时代,至今后殖民主义思潮都结束了,美术界仍有大批青年将木心文学讲课笔记当文学教科书看,可见美术界的知识落后状况未有改观,还说85%的美院人不懂先锋文学、音乐、电影。

  • 标签: 木心 先锋文学 后现代 陈丹青 吴昌硕 诗书画印
  • 简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妙于陈馨——于周、陈之佛精品展”于7月25日上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作为北京画院今年重点策划的“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专题之一,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北京画院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于非同、陈之佛两位工笔花鸟画大家的精品力作70幅。展览共分为“与古为徒”“我师造化”“诗情画意”3个专题,力图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写生与师法自然、个人涵养与风格创造等角度揭示中国画内在衍变发展的普遍规律。

  • 标签: 陈之佛 精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 南京博物院 工笔花鸟画 继承与发展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美术史家巴克森德尔的几篇关键论著,尝试探讨其美术史写作当中对于视觉分析及"低层"描述的重视,并希望藉此对于时下流行的叙事性美术史进行反思。

  • 标签: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叙事 视觉扫描 非叙事
  • 简介:时间:2009年1月29日地点:北京·草场地·贾涤工作室【主持人手记】走进贾老师的工作室,就被那悬于天光半空中的枝条吸引,透过它,有几幅待完成的大画安静地立在下面,迷离而斑驳。大年初五,贾老师的画室却鲜有微尘。令我倍感欣喜的是,他对这次访谈完全当作朋友间节日的问候和探望。并说,没必要说什么作品的"想法",因为也确实没有什么好谈的。能在画上面"说明白的想法",才是画家的兴奋、努力和幸运。不如我们随便聊天吧。于是我们轻松地谈话。事实上,贾涤敏于思考。

  • 标签: 绘画 斑马线 葡萄园 作品 每个人 虚拟空间
  • 简介:我爱翻阅先师们的书画册,不但从中学到优秀传统艺术,更亲切的是对画如对先师们,联想起往昔师生间的深厚情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陆抑画集》,是陆先生生前亲自选编审定的,包含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画法的力作,印刷精美,百看不厌.画集中许多原作我见到过,有些还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如第15幅《窈窕独殿春》,把我带回到遥远的从前.

  • 标签: 写生示范 师造化 老师写生
  • 简介: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状态与困惑、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内涵入手,着重阐述了公共艺术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性,即群众性。通过探讨与论证城市公共艺术与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和构建模式,从而得出结论:此研究方向既可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又可作用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此研究成果将被作为共建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出发点与归宿的理论依据而存立。

  • 标签: 公共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动性 发展
  • 简介:前贤认为南宋时人只字未提“南宋画院”之原因,主要有“文献遗佚”、“误书”以及南宋本无“画院”。通过详细考察,本文认为:南宋人不谈“南宋画院”之根本原因是忌讳,南宋不是没有“画院”,而是南宋人不敢提及,即南宋赵升所谓“曰阙文,实不敢也”;元人不必忌讳,所记南宋“画院”是可信的。

  • 标签: 南宋画院 忌讳 虚拟画院 实体画院
  • 简介:《北海相景君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143),是现存最早的形制最完整的汉碑,有额有座有穿。碑额为圭形,类似《孙仲隐墓志》。圭形象征着甲骨文中的“祖”字之意。“穿”乃刻碑上半部分安装辘轱下棺用的圆孔,汉碑中有穿者尚有《袁安碑》等。从形制上就能够看出碑刻之间的一些渊源。汉碑分布极其广泛,风格多元,临摹之初必须有一个“相关性”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碑刻存在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基于某种理由仍然可视为是“存在”的。

  • 标签: 临摹 北海 解析 意似 “存在” 汉碑
  • 简介:清代张燕昌创"飞白印",颇有时誉。但是,后无来者,不数年即凋零衰败。从印学史看,入印书体曾经与社会通用文字同步,秦前用大篆,秦印用小篆,汉印用缪篆。唐、宋以后,九叠篆成为官印的标准字体,同时也有隶、楷书官私"朱记"印出现,隶、楷、行、草各书体印都得到过社会应用,但印章主体仍然以篆书为主。"篆书"入印虽不乏尝试,有的形式甚至风靡一时,但终究未能取得成功。晚清赵之谦"印外求印",博取秦诏、汉镜、泉币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何赵成而张败、张微而赵显?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一历史现象,以探究篆刻艺术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启发当今篆刻艺术传承创新。

  • 标签: 张燕昌 篆刻艺术 九叠篆 秦印 泉币 赵之谦
  • 简介:赵壹《草书》中“守令作篇”与卫恒《四体书势》中“匆匆不暇草书”二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本文注意到《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所录“匆匆不暇草书”一语前皆有一“号”字,但后代却被篡改为“每书云:”,或是“常曰:”。但“匆匆不暇草书”根本就不是张芝的自述,而是外人对张芝草书的称呼,张芝的草书在当时被称为“匆匆不暇草书”。这是因为今草书写的速度是快速的,钩锁连环,指腕的动作犹如连锁反应,其书写状态是匆匆而令人目不暇接的。后世将此语理解为“匆匆忙忙,来不及写草书”,纯为臆说。由于草书书写技法的复杂性,故尔张芝很可能传一篇《草诀篇》一类的文字,《草书》中“梁孔达写书以示姜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这个“篇”就是张芝《草诀篇》,同样,“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第以此篇研思锐精”,两句话中的“篇”也是指《草诀篇》。本文还扼要地对《草书》的可靠性作了粗浅的探讨,认为它的成书时间在汉献帝初平以后,赵壹去世之前。今本与张怀瑾所见或有出入,但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决不可能面目全

  • 标签: 《非草书》 赵壹 书法 书体 文学研究 中国
  • 简介:引言“银钩虿尾”是索靖对于自己书法字势的评价,其传世书论《草书势》在《书苑菁华》中虽然名为《索靖叙草书势》,《墨池篇》作《书势》,而在《晋书·索靖传》之中,却名为《草书状》。在其书论中,从逻辑理念观之,“状”的叙述更为明显。这样,就出现了“势”与“状”的不同。

  • 标签: “势” 草书 索靖 魏晋时代 《书苑菁华》
  • 简介:初夏的苏州,山温水软,熏风沉醉。《礼记·乐记》云:“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可见“游”亦为学习的一条途径游苏州,不可不观园林;而观园林,不可不观拙政园。拙政园所在地最初为唐代陆龟蒙的住宅。明正德四年(一五〇九),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文徵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十六年建成,借西晋潘甚《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

  • 标签:
  • 简介:奎章合的建立,是元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讨论奎章阁,就必须讨论到程钜夫和赵孟頫这两个特殊而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特殊性在于他们虽不是奎章阁的成员,且在奎章阁建成之前两人业已先後去世,却对奎章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程钜夫影响到奎章阁的形成,赵孟頫则深刻影响到奎章阁成员的书画审美观念。

  • 标签: 程钜夫 赵孟頫 奎章阁
  • 简介:在我工作单位附近有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嵩江学校。2015年10ff28日.该校俞培儿校长邀我前去给该校学生上节创意美术课程.我欣然前往。原因有二:一是一直在公办学校任教或在偏远山区学校支教.教学对象往往都是本地学生或部分外地学生.从未有教授全部外地学生的经历:二是该校校长曾为我高中时期的同学.

  • 标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山区学校 版画创作 外地学生 推广 儿童
  • 简介:徐冰在一篇访谈中说:“我曾经对当代艺术极有兴趣,并虔诚地接受这个系统的洗礼,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但参与完了才知道这个系统实际相当于一个‘困境’。我开始对这个系统感到太厌烦、无聊了,累了。”陈丹青看了访谈后说:“徐冰的访谈,很清晰。有见地——但不诚实。”因为“他不但属于这个系统,而且在主流之中”又去批评那个系统,“我不知道他何以这样说:要么他真的如此认为,这使我略感诧异”;“要么他心里清楚,但同时又清楚国中有人希望听到如是说。对此我不会诧异”。“讲西方如何了不得、对极了,

  • 标签: 文艺批评 艺术评论 大众化 商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