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医学常用抗生素之一,新型氟喹诺酮药物抗菌谱广,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呼吸道、肾脏、肝脏以及尿道细菌感染。本文以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芦氟沙星为例,总结其合成工艺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合成工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药鹿茸在我国历史悠久,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极具药用开发和利用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鹿茸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提供今后对鹿茸的深入研究的进一步参考价值。

  • 标签: 鹿茸 氨基酸 脂肪酸 鹿茸多糖 药理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化学发光法原理,初步建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在安图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依据 CLSI EP 文件对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线性、干扰进行评估并与朗道免疫比浊法试剂进行方法学比对。 结果: 该方法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 5% ;在 1.87ng/ml ~ 146.47ng/ml 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方程为 y=0.9751x-0.4516, R 2 =0.9993 ;临床样本平均回收率为 95.2% ; 500mg/dL 血红蛋白、 500mg/dL 甘油三酯、 30mg/dL 胆红素对于 H-FABP 检测无干扰;与朗道免疫比浊法试剂进行方法学比较,回归方程为: y=1.0018x-0.0863 , R 2 = 0.9881 ,两者相关性较好。 结论 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结果准确,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与进口朗道试剂相关性好,能够满足临床使用需求。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化学发光法 方法学评价
  • 简介:摘要: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调查显示:从2013年末到2018年末艾滋病人数由3430万人增加到3790万人,携带者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我国的艾滋病例从2013年的80.9万人增至2018年末的125万人,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报告存活的感染者有95.89万人。针对目前艾滋病的传播进行研究,主要表现为性传播,其他传播的途径已经基本阻断或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何早期诊断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化学发光法 免疫印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临床价值 。 方法 :将我院 76 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 70 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提供相同的化学检验操作,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 结果 :在检查中,患者糖链抗原、癌胚抗原与甲胎蛋白检出率均较高,而且观察组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结论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查所得结果对患者恶性肿瘤病症确诊与治疗均有积极影响 。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恶性肿瘤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的制备工艺进行探究,寻找质量控制措施,并完善现有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方法:将甘露醇与山梨醇分别作为主药与辅药,应用活性炭吸附法来制备复议甘露醇注射液,在 105℃的环境下进行 30分钟的灭菌,即得。结果:依照本方法所制备的复议甘露注射液药品,主药成分损失量低,同时药液颜色外观符合于具体质量要求,同时包括热原在内的一系列其他项目也符合于我国药典在注射药剂方面的规定与需要;结论:该药剂的制备方式在工艺上存在着明显优势,工艺简便可靠,有良好的稳定性,所应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复方甘露醇 注射液 质量控制 制备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PR、ER阳性患者和PR、ER阴性患者各52例,分别记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比较两组C-erbB-2水平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阳性组C-erbB-2阳性率为26.92%,阴性率为73.08%,与阴性组的80.77%、19.23%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阳性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34.62%、未转移率为65.38%,与阴性组的69.23%、30.77%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R、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优于阴性患者。阳性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方法辅助乳腺癌病理诊断,能提供更加充分的临床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化学发光免疫法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液干化学分析和显微镜常规尿检验结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2月收治的 94例住院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析对照组(方法:显微镜常规尿检验)和研究组(方法:尿液干化学分析),每组 47例。对比两组患者检验的结果。结果:研究组漏诊率、误诊率和错误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定量红细胞和定量白细胞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定量红细胞和定量白细胞的阴性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可以提升定量红细胞与定量白细胞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尿液干化学 显微镜 常规尿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尿常规化学检验法与尿分析仪检测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查的患者 100人在患者晨起空腹时采集尿液标本对照组组采用尿常规化学检测对尿标本进行检测 ,实验组采用尿分析仪检测措施对尿标本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测结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检验结果中尿液红细胞阳性率为 70%、白细胞阳性率为 60%、尿蛋白阳性率阳性率为 45%,对照组检查结果中尿液红细胞阳性率为 72%、白细胞阳性率为 50%、尿蛋白阳性率阳性率为 62%,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p>0.05);实验组检测结果中尿红细胞准确率为 96%、白细胞准确率为 98%、尿蛋白准确率为 94.00%,对照组检测结果中尿红细胞准确率为 98%、白细胞准确率为 95%、尿蛋白准确率为准确率 98.0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 p>0.05)。结论 :尿常规化学检验法与尿分析仪检测法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没有明显区别 ,均较显著。为提高患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应将两种检测手段联合应用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尿常规 常规化学法 尿分析仪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尿液检查患者进行研究,共80例,均实施尿干化学检验与尿沉渣检验法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对于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水平检出情况,尿干化学检验法与尿沉渣检验法比较,差异P>0.05。对于白细胞阳性、红细胞阳性、尿蛋白阳性率,尿干化学检验法与尿沉渣检验法比较,差异P>0.05。联合诊断白细胞阳性、红细胞阳性、尿蛋白阳性率明显单一诊断,差异P

  • 标签: 尿干化学检验,尿沉渣检验,尿液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临床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乙肝患者共 84例,依托于数据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 42例患者。期间,参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实验组则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进而对两种检验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考量比对。结果 其中,实验组的检验准确率为 92.86%,参照组的准确率为 71.43%,实验组患者的检验准确率显著优于参照组,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乙肝患者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检测,可以显著提升乙肝检测的准确率,从而助力乙肝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可见,该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上有着很大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临床检验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采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的 检验 效果 。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患有乙肝患者 1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80 例。 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乙肝病毒检验。观察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乙肝病毒检验。对比两种方法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比两种方法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 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观察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知观察组在不同浓度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对比,它的检验效果更佳,准确度更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检验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