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生葱热敷膀胱区联合穴位按摩对解除腹腔镜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效果。方法将行腹腔镜手术后未留置尿管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诱导排尿法,观察组采用生葱热敷膀胱区联合穴位按摩方法。比较2组患者排尿困难症状缓解情况和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困难症状缓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χ2=12.354,P〈0.001),排尿成功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3.053,P〈0.001)。结论生葱热敷膀胱区联合穴位按摩法用于腹腔镜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患者效果明显,可降低患者留置尿管的概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腹腔镜 尿潴留 生葱热敷 穴位按摩
  •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治疗仪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产后治疗仪联合乳房穴位按摩,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泌乳开始时间、乳汁分泌量、母乳喂养成功率、子宫复旧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后泌乳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其产后第2,3天的乳汁分泌量、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宫底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产后护理过程中加以产后治疗仪联合乳房穴位按摩进行产后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的乳汁分泌、子宫复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母婴预后.

  • 标签: 产科 乳汁分泌 母乳喂养 子宫复旧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对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心脏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各9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及辨证施膳护理。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中医疗效。结果治疗6d后,观察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膳护理能一定程度改善心脏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胃肠功能紊乱 穴位按摩 辨证施膳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在手外伤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0例手外伤行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采取ERAS护理模式,责任护士与主治医生、麻醉师、康复理疗师和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优化传统围术期护理,加速患者康复。结果:100例手外伤行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皮瓣均成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多学科合作的ERAS护理模式应用于手外伤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皮瓣转移修复术 快速康复外科 手外伤 围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床上布带圈操用于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采用随机表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医院行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等成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床上布带圈操的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单一常规的护理方法。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腹胀症状的情况、肛门排气时间及不同时间点进食量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腹胀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进食量水平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早期床上布带圈操应用于腹部术后患者的护理对其胃肠功能状况的作用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水平,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行。

  • 标签: 早期布带圈操 腹部手术 胃肠功能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皮肤消毒方法对带肠造口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带肠造口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0例。实验组分两次消毒,首先在造口周围消毒后用纱粒及手术薄膜将其密封贴好,再根据常规消毒方法及范围消毒腹部。对照组用常规方法及范围消毒腹部,在肠造口处改用碘伏消毒,纱布覆盖造口,缝合并固定纱布于皮肤。实验组的铺巾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对2组手术切皮前及手术结束后缝合皮肤前的切口周围皮肤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比较2组在一般资料、手术类型、细菌培养结果、手术时间、抗生素应用天数、术后切口感染率之间的差异。结果2组在一般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抗生素应用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培养结果切皮前2组均为0,缝皮前实验组阳性例数5例,对照组22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感染率2.14%,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分次消毒方法能有效降低带造口腹部切口感染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消毒方法 造口 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