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校正QT离散(QTcd)变化。方法分别描记56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心电图,测定QTcd。结果PCI术前及术后第1、3、7天QTcd分别为(88.6±10.5)ms、(63.4±8.9)ms、(62.1±10、1)ms、(62.6±9.7)ms,PCI术后各组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后第1、3、7天各组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功的PCI能显著缩短冠心痛患者的QTcd,从而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冠心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校正QT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P波离散(Pd)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者(A组)及26例健康者(B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结果A组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均较B组增大(P〈0.01),P波最大时间〉11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9%、86%、76%,特异性分别为80%、85%、89%。结论Pd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 标签: 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 P波离散度 临床价值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主因“间断胸闷10年,加重伴胸痛1.5小时”入院。患者10年前经常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持续数秒钟后可恢复,未重视。1.5h前,患者于睡眠中突发心前区疼痛,伴有胸闷、大汗,出现2次短暂意识丧失,数秒钟后恢复,经120急救中心抢救,急查心电图(见图1):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0.3mV,三房室传导阻滞,给以“阿司匹林300mg口服,硝酸甘油0.5mg含化”后胸痛症状缓解,立即送我院急诊。

  • 标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痉挛 120急救中心 短暂意识丧失 心前区疼痛 AVF导联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QTcd)变化规律及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预测意义。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连续检测溶栓前,后不同时间各导联最长与最短TQ间期,并经心率纠正后,计算出Tcd。同时,心电图监护检测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有效组在溶栓后2h,72h,1W时,其QTcd与溶栓无效组及未溶栓组有显著差异,有效溶栓可显著减少MVA发生(P<0.01),QTcd≥90ms较QTcd<90ms其MVA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有效溶栓可明显缩短心梗急性期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QTcd≥90ms可作为MVA发生的依据。

  • 标签: 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溶栓 AMI QT离散度
  • 简介:房室传导阻滞(三AVB)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当三AVB发生时,心脏会保护性启动缓慢稳定的逸搏心律来保护心脏,以避免发生心脏停搏。逸搏心律无论来自交界区或是心室,患者一般不会发生晕厥。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患者是以晕厥为首要症状来就诊的,因晕厥跌倒发生骨折就诊于骨科,或晕厥跌倒发生脑出血就诊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或者误诊为癫痫发作,而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只有其中的少数。

  • 标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 晕厥 患者 三度AVB 心脏停搏
  • 简介:患者女性,52岁。因心悸3天就诊。既往有“心动过速”史。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界不大,心率62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哕音。查心电图(图1)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规则出现,P—P间距不等,夹有QRS波的P—P间距短于不夹有QRS波的P—P间距。下传的P—R间期主要有2种,即上行和下行的P3-R、P5-R间期为0.12—0.16s,以及上行和下行的P1-R、P6-R、P7-R、P8-R间期为0.48s。P2、P4波后QRS波脱落。心电图诊断:①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②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二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心电图诊断 QRS波 窦性心律不齐 病理性杂音
  • 简介: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P波离散(Pd)关系。探讨Pd对PM的预测价值及季节分布状况。方法观察分析52例PAf者最大P波间期(Pmax)、最小P波间期(Pmin)、Pd,并与无PAf的患者比较。结果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在性别、年龄、心率、病因构成上相似。但Pmax、PdA组明显高于B组(P〈0.001),而Pmax无显著差异。秋季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结论Pmax、Pd可作为预测PAf的参考指标。

  • 标签: P波离散度 阵发性心颤动 季节性
  • 简介:临床研究中常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点重复测量某一指标,对于重复测量数据,合理的进行时间点和数据采集的管理能够提高此类研究的效率。基于网络的电子数据采集系统REDCap在实现此类数据的录入时可进行特定的设置以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本研究主要介绍REDCap实现重复测量数据录入的操作方法。

  • 标签: REDCap 数据管理 重复测量 纵向研究
  • 简介:临床上常常将二(含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伴干扰(即混合性房室脱节),误诊为三AVB。多数学者认为,诊断三AVB必须同时具备:①心房(含窦性P波或异位房性P波,交接性P波,下同)频率不能太快,不应超过文氏阻滞点(135~150次/min)数值;②心室率要足够的慢(符合房室交接性起源为40~60次/min,心室起源为25-40次/min)。有人形象地表述为:在两个QRS波之间有3个P波时,三AVB的诊断方为可靠。

  • 标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P波 三度AVB 文氏阻滞点 房室脱节 异位房性
  • 简介:目的:了解心衰并低血钾时校正QT离散(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健康对照组,单纯心衰组、心衰并低血钾组及其血钾纠正后的QTcd,并进行比较.同时对各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衰并低血钾组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血钾纠正后及单纯心衰组的(P<0.05~0.01).结论:QTcd可作为监测心衰并低血钾时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指标.

  • 标签: 低钾血症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慢性心力衰竭 CHF
  • 简介:近年发现P波离散是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房颤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年来QT离散的研究及报道较多,而P波离散的研究较少。本文对近年我院的50例AMIP波离散进行测量分析,其中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探讨P波离散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 标签: 急性 心肌梗塞 P波离散度 冠脉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QRS离散(QRSd)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心脏病患者(分室速组40例;无室速组80例)及80例正常人(对照组)接受体表标准12导同步心电图的QRSd检测。结果:与无室速患者及正常人相比,室速患者的QRSd,QRSmax显著延长(P<0.05),将QRSd>45ms作为室速的预测指标,获得了95%的敏感性和93%的特异性,结论:QRS离散离(QRSd)可用于识别可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紊乱的高危患者群。

  • 标签: QRS离散离 心电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者T波峰-末(1协)间期及Tpe离散(Tpe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预测价值。方法对149例DCM者按是否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而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别测量其入院后24h内首次心电图的R—R间距,Q—T间期,Qrp(Q为自QRS波群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的T波最低点的距离),并测算出T波顶.最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d(即:最长Wpe与最短Tpe之差)。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A组Tpe较B组明显延长(140.938±22.196ms〉93.833±25.91ms)。A组Tped也较B组明显延长(60.313±9.327ms〉34.083±12.866ms)。结论在DCM者中A组Tpe及Tped均较B组明显延长,表明A组跨壁复极离散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具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跨壁复极离散度 T波峰-末间期 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
  • 简介:目的:比较氯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试验,87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被分为氯沙坦组(54例),依那普利组(45例),治疗8周。结果:两组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P<0.01),但有效率、降压幅度值无显著差异;氯沙坦组的降压谷峰比值较依那普利组的高;氯沙坦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依那普利组2例发生咳嗽,因而退出试验。结论: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病,氯沙坦是一种有效、安全、易耐受的降压药,每日50~100mg能维持24小时的降压效应。

  • 标签: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T-Ⅱ受体拮抗剂 氯沙坦 依那普利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电图QT离散(QTd)的影响.方法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B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A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速避凝,疗程为1W.治疗前后测QTd、24hDCG,并追踪其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和有无心脏病事件.结果A组治疗后QTd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明显优于B组);其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速避凝,可显著降低QTd、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 QT离散度 心电图
  • 简介:左室肥厚(LVH)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伴LVH的高血压(EH)患者,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现对68例EH伴LVH者的QTd变化特点、彩色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心脏的检查及舒张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同步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电图 QT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 诊断
  • 简介:冠脉内支架植入是以应用支架来改善狭窄动脉远段心肌缺血手段.QT间期离散(QTdispersion,QTd)是无创性评价心室肌复极化非同步的一个重要指标,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增加[1,2].成功的冠脉内支架植入可改善心肌缺血情况[3].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内支架植术前后的QTd变化,以探讨机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对QTd的影响.

  • 标签: 冠脉内支架植入 冠心病 QT间期离散度 冠状动脉狭窄 CHD
  • 简介: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观察能否通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提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将1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高、中、低3个危险组,比较3组间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程度.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比较.采用Gensini积分方法,对各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对其危险分层赋予分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值),低危险组1分,中危险组2分,高危险组3分,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对照组赋予0分,测定该分值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及3支病变的关系.结果低、中、高3个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30.43、39.10和68.05分.高危险组积分显著高于低、中危险组(P=0.000),而低、中危险组之间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2=0.134,P=0.000).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值显著相关(OR分别为2.148和1.881,P值分别为0.000和0.00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和3支病变的预测因素.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UA SA 心肌梗死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