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心室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迅速、准确地处理,可使患者转危为安,也为进一步救治赢得关键性时间。2003年2月我科收治1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突发室颤实施直流电复律抢救成功,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室颤 电复律术 突发 护理体会 患者 抢救成功
  • 简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是应用介入放射学技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创伤小,分流效果好,尤其适用于肝功能不良难以耐受手术的门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因而倍受临床医师的重视。一、TIPS的研究概况

  • 标签: 高压症 门静脉穿刺 TIPS术 肝硬变门脉高压 上消化道大出血 TIPSS
  • 简介:本文介绍了胆、胰、十二指肠内镜支架治疗技术及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胰腺癌 内镜支架 治疗技术
  • 简介:一般资料本组共46例,年龄28~50岁,平均39岁。临床症状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等。粘膜下子宫肌瘤全部为O型(带蒂粘膜下肌瘤)及Ⅰ型(向肌层生长<50%),肌瘤最大径≤6cm。术前均经彩超筛选。仪器使用美国产SonoSite180便携式彩超仪,探头频率为3.5MHz。日本产蛇牌官腔电切镜。

  • 标签: 宫腔镜 电切手术 粘膜下子宫肌瘤 超声监测 妇科手术 宫腔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严重狭窄支架植入支架上移位的产生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选择近6年食管严重狭窄(吞咽困难2、3级)行食管支架植入患者共81例,前期38例采用常规植入方法,作为对照组,后期43例,采用改进的"边放边退"方法释放支架,作为实验组;每组每例术后均评价定位效果,有否上移位。所有患者均在胃肠机透视下进行植入支架。结果对照组38例多数出现支架释放后输送器难以退出状况,其中15例出现支架向上移位;实验组4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定位良好,支架释放时未出现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患者术后明显改善了吞咽困难的症状。结论对于食管严重狭窄患者植入支架时,采用"边放边退"方法植入支架,能避免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

  • 标签: 食管癌 狭窄 食管支架 移位
  • 简介:1.1一般资料我们2003—05/2004—05收治择期腹股沟疝25例,均为男性,其中斜疝22例(1例为双侧疝),直疝3例。在25例手术中,Ⅰ组行无张力疝修补14例,Ⅱ组行其它传统方式11例(Bassini8例、Ferguson3例)。无张力组年龄为59.5±12.5岁(32~80岁),传统手术组年龄为52.5±22.0岁(18~76岁)。两组之间显著性差异(P=0.296)。

  • 标签: 传统手术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年龄 双侧 择期
  • 简介:1996-01/2001-11我们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设计出尿流改道最好的替代方法。即把两侧输尿管移植于乙状结肠短袢时作逆流整形,这是第一膀胱乙状结肠膀胱。再于乙状结肠与即直肠交界处缩窄成漏斗状活瓣,最终尿液贮存于直肠内为第二膀胱直肠膀胱。

  • 标签: 手术配合 膀胱术 可控性 乙状结肠膀胱 输尿管移植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治疗的肝癌患者212例,术后发生感染31例。应用多变量Locale回归分析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1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基线年龄〉60岁和血清白蛋白〈35g/L者比例显著高于181例术后未感染患者(p〈O.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与未感染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e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60岁、白蛋白水平〈35g/L、手术时间长、中出血量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为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肝部分切除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以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结肠癌致梗阻不同于其它原因所致的结肠梗阻,手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梗阻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治肿瘤。对肿瘤进行一期切除吻合最为理想,易被患者接受。我科从1994年以来,对20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结肠癌 一期切除吻合术 肿瘤 结肠梗阻 患者 体会
  • 简介:目的研究24h食管阻抗-pH监测中,熟练配合及护理对检查成功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637例患者行24h食管阻抗-pH监测,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637例患者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的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均取得监测成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的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直接关系到监测的成功与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食管阻抗-pH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对39例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3天服用瑞素进行营养支持和肠道准备,术前晚及晨给予洗肠。术后扩肛,口服“肠功能恢复汤”,并服用瑞能进行营养支持。恢复期指导恢复控便功能。结果本组术后保肛成功率100%,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癌 围手术期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
  • 简介:内镜切除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正日益被接受并开展应用,包括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EMR)和近年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ESD)。EMR对于15mm以上的病灶较难做到一次切除,而整块切除标本对病理学评估至关重要,ESD正是应这一要求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SD并不受其大小的限制,对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其可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但ESD需要相当高的内镜操作技术,术前需要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全面的评估,包括范围、浸润深度等,中、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EMR。ESD的指征、操作技巧、病理评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由于ESD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这一技术。

  • 标签: 胃肠道 肿瘤 治疗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漏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52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发生率为5.77%,全部经非手术治疗于3周内痊愈。结论吻合口漏重在预防,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吻合口漏发生的关键,早期发现、及时合理的治疗对吻合口漏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 简介:目的总结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在难插性ERCP操作中应用的经验体会,分析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常规插管不能完成采用针状刀乳头括约肌切开41例临床资料。结果41例行针状刀乳头切开,成功37例,成功率为90.2%,使ERCP成功率由86%提升到96.9%,中出现乳头部出血10例,2例出血自行停止,8例给予局部喷洒1:10000肾上腺素、氩气烧灼或钛夹止血,出血停止。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3例,胆管炎2例,穿孔1例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在ERCP操作中由于各种生理及病理原因造成的常规插管困难使用针状刀进行乳头切开,可提高ERCP操作成功率,在严格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仔细耐心操作,便可最大限度的控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状刀 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困难ERCP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套扎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并发症、出血复发率。方法69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橡胶圈套扎组23例,注气橡胶圈套扎组21例和尼龙线圈套扎组25例。结果三组静脉曲张消除分别为78%(18/23)、80.9%(17/21)和76%(19/2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26%(6/23)、23.8%(5/21)和28%(7/2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并发症均较少。注气套扎组每次治疗时间较短,平均10min。结论三组疗效均较好,价廉,可多次应用,并发症少,常规套扎操作复杂,视野受限,抽吸冲洗困难,尼龙线圈套扎无需放置外套管。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注气套扎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价格低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应成为首选方法。

  • 标签: 套扎术 并发症 治疗 疗效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 简介:胆总管结石、胆总管梗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引起右上腹痛、黄疸、畏寒发热等胆道感染的症状,其治疗方法既往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自从开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是由ERCP的临床应用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治疗胆道疾病,乳头肌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我院近一年来开展了EST治疗胆总管梗阻,胆管结石,乳头狭窄的病人共23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胆道疾病 内镜下 乳头肌 切开术 胆总管梗阻
  • 简介:背景: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气囊扩张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探讨食管压力测定在评估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中的作用。方法:予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内镜下气囊扩张,治疗前后行食管压力检测,分析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体部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扩张后,21例患者的吞咽困难和反流症状消失。与扩张前相比,扩张后LES长度无显著差异,LES静息压和LES残余压显著降低(P〈0.01),LES松弛率显著升高(P〈0.05)。扩张后食管体部同步收缩波和吞咽蠕动波消失的发生率较扩张前无显著差异,继发性收缩波和食管体部静息压高于胃内静息压的发生率较扩张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气囊扩张能显著提高LES松弛率,降低LES静息压、LES残余压、食管体部静息压和继发性蠕动波的发生率,迅速缓解患者症状。食管压力测定对评估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贲门失弛缓症 气囊扩张术 测压法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在长期昏迷鼻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长期昏迷患者行PEG并密切随访,对患者造瘘前后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造瘘后上消化道出血率、误吸率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造瘘前(P<0.05)。结论对于长期昏迷的患者,PEG能够减少因为长期置鼻胃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 标签: 内镜 胃造瘘术 昏迷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