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正常颅压脑积水(NPH)患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在成人中发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痴呆,在诊断为痴呆的患者中约占5%[1]。NPH是由Akim和Adams在1965年首次描述,脑室增大但是没有颅内压增高的特殊综合征,并且出现典型的三联征:步态不稳、尿失禁和痴呆,脑脊液分流术能够改善症状[2-3]。NPH的特征是脑脊液动力学障碍,

  • 标签: 正常颅压脑积水 脑脊液分流术 标记物 脑脊液动力学 Adams 颅内压增高
  • 简介: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死亡率高达36.8%-68.3%。近年来随着对颅脑损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在损伤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和EPO-R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骨保护素(OPG)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以及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0例)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00例)。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抽血检查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和P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MGBl、OPG和MIF水平。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亚组中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MGBl,OPG和MIF含量均明显低于AS组,且各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A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清HMGBl、OPG和MIF均参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因子,PAS三联疗法可有效降低其血清浓度,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 标签: 脑梗死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骨保护素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 标签: 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白细胞介素-18 基质金属蛋白酶-7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