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对尿液中淋病双球菌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在STD门诊就诊的276例尿道/宫颈炎患者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尿液淋球菌LCR检测,对两项结果不符合的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确定细菌培养、LCR法检测尿液中淋球菌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276例患者中24例LCR检测阳性(8.7%),21例培养阳性(7.6%)。5例两项结果不符合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表明L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3%,100%。结论LCR分析法检测尿液中的淋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标签: 淋病双球菌 连接酶链反应 尿液
  • 简介:报告1例苯巴比妥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女,26岁,孕期使用苯巴比妥10日后躯干出现皮疹,伴发热及肝功能异常,多次用药后原有皮疹加重,伴肝脏、心脏、肺功能异常。皮肤科检查:颜面、躯干、四肢见密集的针尖至甲盖大小的红斑、斑丘疹,压之褪色,间有正常皮肤,未见明显脱屑、水疱及大疱。结合病理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给予系统应用激素、护肝、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患者痊愈。

  • 标签: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苯巴比妥
  • 简介: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伴Ⅰ型麻风反应"。

  • 标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随着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的情况日益加重,各种空气污染物如烟尘、悬浮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PM)、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PM2.5,因其容易沉积于细支气管和肺泡,并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导致疾病.近年来大多数研究关注PM2.5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针对PM2.5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该文对PM2.5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关系以及新认识进行综述.

  • 标签: PM2.5 变态反应 特应性皮炎 PM2.5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消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敏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消敏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 标签: 消敏颗粒 Ⅰ型超敏反应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视觉性刺激诱发男女生理、心理和认知性唤起反应的性别差异。方法: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观看外显性刺激时男女在生理、心理性唤起及大脑神经机制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和大脑的认知功能等因素决定着男女性唤起的差异,特别是心理和认知因素对女性性唤起的影响更大。因此,对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应重点放在心理和认知方面,而不是单纯地应用药物。

  • 标签: 视觉性刺激 性唤起 性别差异
  • 简介: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的焦虑状态、社会交往的情感反应及其相关性,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AvoidanceandDistressScale,SAD)及一般情况问卷,对本院2007年2月-2007年4月确诊为寻常性银屑病的住院、门诊病人共60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做相关分析。结果银屑病患者的焦虑状态、社交回避行为及苦恼感受均高于一般群体。结论应针对银屑病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鼓励病人参加社交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促进疾病的康复。加强银屑病知识的宣教普及,给予病人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 标签: 银屑病 焦虑 社交
  • 简介:急性光毒反应性皮肤病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皮肤引起的常见光损伤性疾病,中西医对该病见解不同:西医主张避光、抗氧化、应用激素、氯喹、抗组胺等治疗;中医强调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文中将中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治疗及相关药物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光毒反应 急性毒性 中药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强脉冲光与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反应。方法:将73例面部雀斑患者随机分为强脉冲光组37例和Q开关Nd∶YAG激光组36例,比较两者在治疗时间、治疗反应(灼热感)消退时间及色素沉着消退时间的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时间、治疗反应(灼热感)消退时间、色素沉着消退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费时少,患者局部反应轻,色素沉着发生率低且消退时间短,安全有效,是治疗面部雀斑的理想方法,良好的护理对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强脉冲光 Q开关ND:YAG激光 面部雀斑 临床反应及护理
  • 简介:目的:筛选出对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方法以50株纯培养的孢子丝菌及标准株为样本,以毛霉、烟曲霉、念珠菌各1株为阴性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PCR-ELISA)对已报道的5个孢子丝菌特异性探针(U26852、U26866、U26866′、M85053及AF117945)进行筛选。记录各探针与合成DNA片段杂交底物显色与否及酶免疫测定指数(EI)值。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5个探针均位于产物序列上;在相同的ELISA条件下,探针U26852显色最强,EI值最高。结论针对28SrRNA的探针U26852是目前与孢子丝菌结合效率相对较高的探针。

  • 标签: 孢子丝菌 探针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法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CTHHG)对小鼠光变态反应的药效学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有一组为模型对照组,五组为用药组,另设正常动物为空白对照组。以氯丙嗪为光敏剂,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光变态反应模型。灌胃采用0.2mL/10g,1次/d,直至光激发当天,共13d。并于激发后48h,通过测定小鼠耳部的肿胀厚度差、重量差、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数来判断各组药物抗光变态反应的效果。结果CTHHG对于激发前后的左耳厚度差、激发后左右耳厚度差及重量差、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几个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的作用更为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CTHHG对激发前后左耳厚度差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激发后左右耳厚度差及重量差的影响,高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激发后小鼠耳真皮内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影响,高、中、低剂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高剂量组P〈0.01,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CTHHG对光变态反应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 标签: 复方昆明山海棠颗粒剂 光变态反应 药效学
  • 简介:慢性创伤患者常患治疗相关的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对1999-2004年间德国Essen医科大学皮肤科治疗过的慢性创伤患者的皮肤斑贴试验结果进行研究。总计105例慢性创伤患者接受斑贴试验。检测到其中68例对至少1种物质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接触性变应原有秘鲁香脂、布洛芬L-101、芳香混合物、羊毛蜡醇和松香。还有4例患者对创口敷料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慢性创伤患者发生接触性过敏反应的致敏谱,也提示了一旦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征象,注意伤口敷料成分及进行斑贴试验的重要性。

  • 标签: 接触性过敏反应 创伤患者 慢性 变态反应 皮肤斑贴试验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