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1980和1981夏季及其前期冬春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均未出现显著异常。然而,这两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却呈现显著异常,且截然不同,具体表征为:198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第一次北跳异常偏早,第二次北跳异常偏晚,而1981则相反,第一次北跳接近气候态,第二次北跳却异常偏早。就副高两次北跳过程而言,其直接原因也有显著差异:1980副高两次北跳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的影响,而1981两次北跳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增强后所激发的极向传播的Rossby波列与中高纬度东传的Rossby波的锁相作用造成的。与北跳过程相比,副高北跳前后环流稳定维持的时间长短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1980夏季副高异常程度之所以堪比1983和1998强ElNi?o衰减年,主要是由于不同阶段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相互配合与接力,其中,6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强对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强起到主要贡献,但二者的影响因子不同:6月主要受马斯克林高压(马高)偏强的影响,而8月则与澳大利亚高压(澳高)异常偏强有关。此外,7月和8月副高异常偏南是因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长期维持。与1980相比,1981夏季马高和澳高均异常偏弱,因而南半球环流对副高异常的影响有限。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对该年夏季副高的快速北进和南退起主导作用,特别是8月中高纬度盛行强烈的经向环流,使得副高异常偏东偏弱,从而导致夏季平均副高异常偏东偏弱。本文的个例分析表明,在无显著海温异常强迫的年份需要特别关注南半球环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对副高及与之相关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季节内演变的影响,但是这些环流因子持续性较差,难以用于跨季度预测。

  • 标签: 副高北跳 东亚夏季风 热带对流 中高纬度环流 南半球环流
  • 简介:利用陕西省自动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NCEP/NCAR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7极端高温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177月陕西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极端高温强,为历史同期罕见。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较常年偏强并显著西伸、南亚高压偏东偏北是导致20177月陕西出现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垂直下沉运动较常年异常显著,副高中心强烈的晴空辐射和深厚的下沉增温作用使整层气温持续偏高。水汽通量异常表现为北风通量,不利于水汽输送和降水天气形成,湿度条件较常年差,造成了陕西的高温少雨天气。

  • 标签: 极端高温 大气环流异常 水汽通量异常
  • 简介:据美国政府称,由于油价较低,其国内2018原油产量增幅将比前期预测的增幅减缓。页岩产量的提升促使原油产量迅猛攀升,但是目前随着油价的下滑反而导致上升幅度减缓。据EIA预计,2018的产量提升131万桶/天,将达到1068万桶/天。而7月的预测结果是提升144万桶/天,达到1079万桶/天。据机构预测,2019产量增长值有小幅提升,从先期预测的101万桶/天增至102万桶/天;2019原油产量平均为1170万桶/天,而前期预测有1180万桶/天。

  • 标签: 原油产量 美国政府 预测 EIA 年产量 油价
  • 简介:9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正式公布了2018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共有6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江西省浮梁县朱溪世界最大钨铜矿找矿科技创新与重大突破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我国城市地上地下土地空间权利设定研究等56项成果获二等奖。

  • 标签: 科学技术奖 国土资源 自然资源部 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 土地空间
  • 简介:近10来,我国城市地质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未来10~15我国城市发展将具有明显的“VUCA”特点,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城市病”更加突出。本文从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角度,科学诊断大城市病“病因”,提出了“大城市病”的有效防治方案。指出未来10~15,城市地质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持续创新发展,实施“两快、三高”战略,加大“大城市病”防治力度,有力支撑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标签: 未来10~15年 大城市病 “VUCA” 城市地质安全风险 战略构想
  • 简介:20186月15—25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研究所副所长丁明虎赴瑞士达沃斯,参加了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工作组会议和2018极地开放会议(POLAR2018)。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和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分别是南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中国是这2个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SCAR和IASC每2各自组织全球范围内的科学会议,邀请全球科学家交流和分享在南极和北极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是极地研究领域的重大盛会。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极地 瑞士 科学委员会 国际组织 全球范围
  • 简介:2017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本文就各烈度区特征、宏观震害、建筑物震害、地质灾害和生命线震害等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深,有感范围广,极震区烈度达Ⅸ度,余震频发,余震最大震级4.8级。灾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震中位于2008汶川8.0级地震时的重灾区,建筑物基本经过重建,抗震性能较好;九寨沟城镇和景区内大部分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地区和民族习惯,农村民居基本为抗震性能较好的穿斗木构架房屋,灾区建筑物受损多而倒塌少,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死亡人数低于该区域历史上7级以上地震。这次地震经验表明,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并且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物,具有抗御设防烈度地震的作用,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和整体垮塌,也就不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 标签: 九寨沟7.0级地震 灾害特点 地震灾害
  • 简介:以景观生态学相关指标为基础,定量分析了浙江省1990-2010围填海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浙江省围填海总面积20间达108760ha,其中宁波市最大,嘉兴市最小;(2)各类用地斑块面积、个数、密度以及斑块面积变异系数差异明显,且地域之间差异显著;(3)不同地类用途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台州市和宁波市指数较高,嘉兴市和绍兴市较低;(4)受相关地形条件、发展需要、人类活动等影响,浙江省围填海类型聚集度较高;(5)由于围填海面积、岸线长度、用地类型等存在差异,沿海6个地级市的围填海平均强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

  • 标签: 围填海 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生态学 浙江省
  • 简介:利用1961-2014东北三省83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曲线、9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积温、稳定通过0℃和10℃的起止日期及稳定通过0℃和10℃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4a东北三省热量资源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29℃/10a,稳定通过0℃和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0.10(℃·d)/10a、60.00(℃·d)/10a,稳定通过0℃和10℃持续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3d/10a、1.9d/10a,稳定通过0℃和10℃起始日期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d/10a、-0.8d/10a,稳定通过0℃和10℃终止日期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0d/10a、1.1d/10a,东北三省全区热量资源呈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增加趋势显著的特点;2005前后出现转折性变化,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积温、稳定通过0℃和10℃的持续日数均转为逐渐减少的趋势,稳定通过0℃和10℃的起始日期相对延后,终止日期相对提前,东北三省整体热量资源增加的趋势减缓,变化方向为由南向北发展.

  • 标签: 热量资源 积温 持续日数 气候倾向率
  • 简介:1概况201712月11-15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2017度秋季会议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召开。此次会议是AGU的第48届年会,会议主题是“你将发现什么?”。会议对所有感兴趣的地球和空间科学的人员开放。来自全球地球物理领域的科技人员2万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以往历届会议相同,会议涉及大气科学、海洋、地质、地震等所有地球科学领域,交流方式包括口头报告、墙报。

  • 标签: 地球物理 物理学会 会议简介 美国 秋季 新奥尔良
  • 简介:利用2007—2016烟株大田生长期陇县国家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数据,采用相对热效应(RelativeThermalEffectiveness,RTE)计算分析陇县烟草不同生长期的温度条件及其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十陇县烟草生长的温度条件基本良好,适宜温度条件(RTE值>0.9)可维持大田期的85%以上;不适宜温度条件出现概率极低,对烟草种植业危害不大。不适宜温度条件均由偏低的日平均气温引起,并主要集中在烟株生长的成熟期,对烟草产量的不利影响较轻,对烟草品质的不利影响较重。烟草不同生育期内均有遭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其中团棵期、成熟期受灾风险略高于旺长期。高温热害事件总体程度较轻,高温热害事件主要由略高于35E的“弱高温”天气引起,单日高温热害强度指数不高,但长时间持续的“弱高温”天气也能造成重度高温热害事件。

  • 标签: 陇县烟草 温度*目对热效应 高温热害
  • 简介:一、青海省出现历史上最暖冬季201612月至20172月,全省平均气温-6.7℃,较常年偏高2.4℃,为1961以来最暖冬季,全省大部气温偏高2~4.5℃,全省87%的地区气温偏高幅度位列历史前3位,其中民和、门源、甘德等23站达到历史第1位。二、东部农业区春季较早出现第一场透雨4月中旬及5月上旬,青海省先后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 标签: 降水天气过程 青海省 气候事件 平均气温 东部农业区 持续时间
  • 简介:10月13日至15日,省国土资源厅与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召开黑龙江省2018地质勘查项目立项论证会。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李昱岩在讲话时指出,要正确理解全省地勘专项工作新形势,重塑新格局。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关地质勘查的行业法规:政策将有新的调整和修改,地质工作结构也将会发生新的调整,绿色勘查将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新要求。

  • 标签: 地质勘查工作 项目立项 论证会 国土资源厅 黑龙江省 总工程师
  • 简介:2018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程裕淇先生诞辰106周。程裕祺先生不仅是我国变质岩石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的一宗师,也是我国地质科技事业卓越的管理者及社会活动家。他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总工程师,也曾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首任副所长。他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积极推动我国《矿产资源法》的立法和实施;程先生1955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地学部副主任及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更应强调的是程裕淇先生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1978成立之初的首届副理事长,并连任多届。为纪念程先生对我国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重大贡献,本刊特约请著名地质学史专家潘云唐教授撰写此稿,并分四个部分在“科学人生”栏目连载.以飨读者。

  • 标签: 矿床地质学 变质岩石学 前寒武纪 院士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利用江淮梅雨区66个测站1960—2014逐日降水数据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多个极端降水指数,通过趋势分析、EOF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手段,探究该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以上升为主,显著上升区主要位于东部。(2)夏季极端降水指数第一特征向量呈全“+”分布形态,北部地区更强,第二特征向量呈“西北+东南-”分布形态;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呈上升趋势,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变化趋势不明显。(3)在强(弱)夏季极端降水典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东),中纬度地区表现出经(纬)向型环流分布特征,利于(不利于)江淮地区极端降水发生;同时,对流层中、低层上升运动增强(中层气流辐散增强),水汽通量增强、辐合(减弱、辐散),因此,梅雨区极端降水异常增强(减弱)。

  • 标签: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环流异常 水汽通量
  • 简介:本文利用2017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序列数据,结合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地震断层面,研究了地震断层的破裂尺度。基于余震序列在断层面上的投影,分析直接余震和间接余震以及不同起始震级条件下余震区的长度和震源深度分布,估算了地震断层破裂面的破裂长度和破裂深度,并探讨了地震断层破裂对地震烈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九寨沟7.0级地震断层的破裂长度约33-35km,破裂深度约23-26km;地震断层破裂对Ⅷ度区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震断层破裂长度接近Ⅷ度区的长度。

  • 标签: 九寨沟地震 地震断层 破裂尺度 余震序列
  • 简介:利用2015-2016西安市逐日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评价了2016气象条件较2015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2016西安空气质量较2015偏差,优良日数减少,各污染级别日数较2015均有增加;全年降水日数、有效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有所减少,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作用减弱;秋冬季平均风速较2015同期明显偏小,比2016全年平均风速也显著偏小,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秋冬季冷空气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活动次数偏少,造成静稳天气增多,污染物累积效应持续增强;春夏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颗粒物减少,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第一次出现的日期相比2015提前较多,污染日数也有所增加.臭氧已经成为除颗粒物之外的第二大污染源,春末至秋初期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降水 大气扩散 臭氧
  • 简介:利用国家基本站、区域站资料,分析了2006—2016池州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建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总结了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相关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池州市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5—8月),其中7月最活跃,其次分别是6、8月。强度≥20mm/h和≥30mm/h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强度≥50mm/h的短时强降水则呈现单峰型特征。东至县中南部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区域,其次是贵池南部山区和九华山东、西两侧区域。池州市短时强降水天气类型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北气流型和台风型,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天气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不同天气类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但相关物理量差异不明显。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台风型强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多表现低质心结构特征,西北气流型呈现高质心结构特征。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天气概念模型 中尺度系统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对20177-8月榆林市相继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7月26日暴雨过程,简称“7·26暴雨”;8月22日暴雨过程,简称“8·22暴雨”)的热力、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关系密切,当高低空急流加强,出现强动力抬升时出现强降水,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水汽辐合区.“7·26暴雨”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更强,大暴雨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强上升区.两次降水过程热力机制有所不同,“7·26暴雨”过程中层有冷空气卷入,中低层存在强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8·22暴雨”过程大气整层饱和,锋面作用显著,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大尺度稳定降水系统伴随中小尺度对流发展,降水加强.对流层低层VMP1(湿正压项)负高值中心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 标签: 榆林市 区域性暴雨 高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位涡 对比分析
  • 简介:利用2017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和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的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