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1950年代的皖西北地区为中心,在梳理新中国复员军人各项优待政策基础上,展示了这一独特群体的乡村生活境遇。文章指出,革命政权的历史背景,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级政府对复员军人安置问题都相当重视,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并由此造就了乡村复员军人异于常人的优越生活状态。但新政权对复员军人政治优越性的强化,却给不少乡村干部带来了危机感,并影响了其执行优待政策的积极性,最终使乡村复员军人的生活又烦恼不断。

  • 标签: 复员军人 乡村干部 社会生活
  • 简介:上世纪末至今,乡村人民法庭自身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无论是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还是日常管理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与此同时,乡村法官的办案方式亦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法官们越来越习惯于坐堂问案,而非携卷下乡。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现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支撑,乡村人民法庭的种种积极转变,并未导致乡村司法的法治化,而是陷入"内卷化"的困境,即一方面乡村人民法庭经过多年的发展渐趋现代化、正规化,其运作方式亦趋于形式化;另一方面乡村司法的结果却是一种"两不是的草率判决",乡村人民法庭本身亦发展为一种机会主义的运作单位。欲走出此种困境,须转变传统追求实质正义的司法理念,重新重视程序的保障作用。

  • 标签: 乡村司法 人民法庭 转型 内卷化
  • 简介:以往相关研究中偏好纠纷解决机制以及民间法与国家法关系的特点,导致针对纠纷本身和以纠纷来研究乡村社会的研究都较少呈现。对杨村纠纷变迁的考察使得我们发现,纠纷的主体、性质、表现形式、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观念和解决途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纠纷变迁的背后是村庄社会交往规则的变化,更是乡村社会性质的变化。自己人纠纷的减少和外人纠纷的增加表明,乡村社会中个体的行动逻辑开始转向现代化、理性化和利益化,乡村社会整合面临巨大挑战,乡村社会出现了解体的危险,而法律若是无法及时回应和建构乡村社会所需要的规则体系,则乡村社会的失范是潜在的。

  • 标签: 纠纷变迁 乡村社会性质 自己人纠纷 外人纠纷 变迁趋势
  • 简介: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漱溟与毛泽东有过一场关于中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论。今天需要重新回顾这场辩论背后的历史逻辑,即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政权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在近代历史中展开的。其中梁漱溟对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在阶级、国家、执政党、人民与人心问题上的看法与转变,折射出中国之路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今天的中国需要呼唤新的政治觉醒、文化觉醒以及新的理论创造,并以之为中国未来的道路开辟方向。

  • 标签: 国家政权 乡村建设 中国道路 人民主权 特殊性与普遍性
  • 简介:城乡环境卫生是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搞好城乡环境卫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广西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实施了城乡清洁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 标签: 城乡清洁工程 党的十六大 环境治理 广西 乡村 群众生产生活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精神需求。因此原生态的乡村自然风光受到了青睐,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被各地提升议事日程。通过梳理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有针对地对宁德蕉城区进行调研,具体分析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可能性及其带动经济发展必然性,为福建省地处多山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路径。

  • 标签: 农村经济 生态旅游业 蕉城
  • 简介:同志们:5月2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迅速动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开展“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活动,并在全市迅速掀起活动热潮。

  • 标签: 南宁市 乡村 培训会 办公室 单位 领导
  • 简介: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研判乡村社会发展,可以将乡村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国家与乡村社会断裂情境中乡村社会自在自为的存在状态;国家统制乡村社会后乡村社会被国家全面消解甚至走向衰败;国家管理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走向自觉和自治。当然,现实存在远比这种简化的纵向概括更混杂,熟人社会或者正在蜕变的熟人社会依然是目前中国乡村社会的一般形态。然而,市场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冲击正浸染着本色的乡土社会。为此,基于“陌生人”基础上的现代公共关系的塑造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保障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主要议题。

  • 标签: 市场化 社会化 公共治理 国家与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