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通鉴纪事本末》传世版本复杂,文字讹脱衍倒现象常见,本文简述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版本源流情况;并通过宋宝祜刻明修补本为底本,善本宋宝祜本为对校本,校勘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卷七和卷十三,列出两个校对表。参考文献2,表2。

  • 标签: 《通鉴纪事本末》 版本 校勘
  • 简介:通鉴》与新、旧《唐书》修成的时间各不相同,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而言,《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了不少史料写成的,这种增删又未必全好,所以它们各有优缺点。《通鉴》则是对两《唐书》的材料“择善而从”,又旁证博引,使材料更确切可靠,这就注定了《通鉴·唐纪》在研究唐史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通鉴》 新、旧《唐书》 重要地位
  • 简介:邴原是谁?邴原是与管宁齐名的人物。管宁总听说过吧!钱宾四先生就常说:三国人物,管宁第一。有点意外吧!常人目中,三国人物排名第一的,应该是诸葛亮,或者是曹操、刘备诸辈,怎会是名气不大的管宁呢?其实,对管宁的推崇,钱宾四之前即已有之。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表示,天下不可一日废的是道,君子不可一日无的是学;从这个观点来说,汉末三国的天下,不是刘备、孙权、曹操所能维持,也不是诸葛亮、荀或所能维持,这个天下是靠管宁来维持的。我们可以说,

  • 标签: 读《通鉴》 邴原 《三国志》
  • 简介:谈到曹丕,就会想到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这位哥哥,对于同母的弟弟曹植,一点手足之。隋都不顾,弟弟只有借着吟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慨了。我们不管这首诗是不是文本上的原件,也不论兄弟阋墙的背后是否反映激烈的政治斗争,我们只想问问:为什么这首诗流传得如此广泛,只要谈到曹丕,就会想到它?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要知道曹丕是怎样一个人,他当政之时,表现如何?

  • 标签: 《通鉴》 魏文帝 阅读
  • 简介:通鉴释文》是宋代四川眉山人史炤所作的音义专书。该书音切中有一些属于中古不同声母之间的混注,亦不合于宋代通语,属于特例,共14条,分为5类:鼻音与塞音声母混注;舌头与舌上声母混注;娘母与日母混注;邪母与船母混注;疑母与匣母混注。这些混注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声母的特点。

  • 标签: 通鉴释文 宋代 四川方音 声母
  • 简介:后晋是石敬瑭依靠契丹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但是后晋却在历史洪流中迅速灭亡。在《通鉴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契丹灭晋》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进攻固然是其灭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从中更能看出,后晋灭亡是众多因素促成的,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为“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 后晋 灭亡 原因
  • 简介:南宋李焘所著之《六朝通鉴博议》,原有宋毕万裔宅富学堂刻本和文渊阁本,近年南京出版社 以宋本为底本重新进行点校并收入《南京稀见文 献丛刊》。该版本虽参校了《资治通鉴》和相关正 史[1](导读P,16),但仍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本 文仅就其中一处所涉人名进行辨疑。 

  • 标签: 人名辨 六朝通鉴 博议人名
  • 简介:讲起“五胡十六国”,想到什么呢?首先,大概是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五个“胡族”;然后,可能是有哪十六个国家,什么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前凉、后凉等等;再是,每一国的开国者是何人、属于何族、定都于何处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想一想,记得这些就等于认识“五胡十六国”了吗?如果说,这些是认识那个时代的“基础知识”,我们还是要问,记得这些,有什么意义可说呢?

  • 标签: 《通鉴》 五胡十六国 小人物 外交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