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比“把NP+V下”与“把NP+v下来”两句式,以讨论其中“来”的有无与动词的不同对“把”字句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影响。本文以北大CCL语料库为封闭语料库,选择典型动词“脱、买、丢、留、答应”等,对它们进入两句式的例句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的差异,并运用“有界一无界”理论中的界限特征和信息量原则等进行分析解释。本文发现凸显终止点的“来”或凸显着眼点的“来”的有无、动词持续和非持续的差别.制约、影响着两句式使用频率与合格度。

  • 标签: “来” 界限特征 信息量 使用频率 合格度
  • 简介:<正>1.1现代汉语中,一个形容词(A)、一个动词(V)、一个否定词(不)三者的组合,掉换形容词和否定词的位置,会出现以下结果:(1)a.经常不戴→a.A不Vb.不经常戴b.不AV(2)a.一般不唱→a.A不Vb.不一般唱b.不AV(3)a.系统不复习→a.A不Vb.不系统复习b.不AV例(1)“A不V”,与“不AV”两式皆成立,例(2)“A不V”成立,“不AV”不成立;例(3)“A不V”不成立,“不AV”成立。形容词“经常”和否定词在以上组合中可以掉换位置,而形容词“一般”、“系统”与否定词不能掉换位置,“一般”只能在否定词前,“系统”只能在否定词后。1.2笔者找出三种类型的形容词,即“经常”类、“一般”类和“系统”类。具体作法是把《外国人实用汉语词表》中的1,002个动词和426个形容词作了“A不V”与“不AV”两式搭配比较,形容词与否定词能掉换位置的为“经常”类,形容词只能放在否定词前边的为“一般”类,形容词只能放在否定词后边的为“系统”类。三类形容词分别列表如下:“经常”类:绝对勉强明确普遍自动彻底

  • 标签: 性质形容词 否定词 语法特征 “不” 动词搭配 形容词修饰名词
  • 简介:文章根据语言的系统性原则,通过三组相近句式的对比分析,认为“莫之或V”的“或”应该是复指代词,否定了“无定代词”和“句中语气词”的观点。

  • 标签: 无定代词 语气词 复指代词
  • 简介:由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充任分句的并列复句“一边p(v/vp),一边q(v/vp)”有不同的语义类型,这些语义类型的差异与该复句前后两个分句中的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的小类有关,与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实际施事者有关,与动词所激活的语义场景有关。把“一边p(v/vp),一边q(v/vp)”所表示的不同语义类型和结构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可以更好地解释“一边p(v/vp),一边q(v/vp)”成立的条件以及该结构所表示的不同语义类型的理据性。

  • 标签: 语义功能语法 一边p 一边q 语义类型 动词小类
  • 简介:<正>“V在了N”格式指“动词+在+了+表处所的名词性词语”的格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早就指出了“V在了N”的现象。所举的例子是:吃完饭,他躺在了炕上。(老舍)她本人可是埋在了城外。(老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所举的例子,V是单音节动词。翻看这两年的作品,“V(单音)在了N”的现象越来越多,不胜枚举。略举几例:[A组]①她倒在了司机的怀里。(郑万隆《等》,《花城》1981年5期146页。)②他跑到一家机床厂去做了学徒工,就住在了工厂的宿舍里(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2期27页)③姜守本站起身,将苕帚往司机座后面的角落里一扔,稳稳实实坐在了上面。(郭建华《姜守本进城》,《小说月报》1983年3期56页。)[B组]④划了几根火柴也没划出火来,火全闷在了他的心头。(张廷竹《五十四号墙门》,《芙蓉》1983年2期25页。)⑤弹弓,尖石块和几个灌满了臭柏油的瓶子都藏在了他们

  • 标签: 双音节动词 单音节动词 郑万隆 《芙蓉》 现代汉语语法 B组
  • 简介:现在针对构式语法的研究有很多,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文也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研究。因为观点很多,本文采用大家普遍比较认同的观点来对“V他个X”构式语法进行定义。在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构式语法不断发展,它的中心立足点就是一个句式,即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并且带有本身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句

  • 标签: 结构分析 视角结构 认知视角
  • 简介:“为R之所V”式的特征,前辈时贤已多有论述。笔者以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为底本,调查了东汉三十四部佛经山,在十九部佛经(附录中加+者)中找到150例被动式,结合已有的成果分析,认为关于“为R之所V”式被动句的一些论断,仍有可以补充的地方。姑将自己的观察罗列于兹,敬请方家指正。东汉佛经的被动式共计十一种,具体资料见表格(一)。和中土文献不完全相同。与唐钰明(1987)提供的《东汉被动式频率表》㈢相比,佛经被动旬式有下面几个特点:“为R所v”、“为R之所v”式比中土文献运用频繁(“为R所V”式东汉时在中土文献亦广泛运用,但在佛经中更为频繁);与中土文献相比,“见V”式运用得很少;中土文献的“见V于R”、“V于R式”、“为R见v”、“被”字式佛经未见用例;“为”式与中土文献大致持平;“所V”式、“为R所V1所v2”式在中十文献中未见运用。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为R之所V”式。广泛运用的时代吴金华(1985)、唐钰明(1987)、柳士镇(1992)均指出,这一句式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如:《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但何时广泛应用,说法纷纭。吴金华(...

  • 标签: 东汉佛经 被动式 为R之所V
  • 简介:本文将动结式晚出派的判断标准概括为“V2自动词化标准”,指出这条标准过于严格,在判断动结式时难以贯彻到底,操作性不强。文章结合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八部文献,对“破、断、坏、灭”等4个动词的使动用法和用于动结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据此分析了这条标准存在局限性的根源。

  • 标签: 动结式 V2 自动词化标准 献疑
  • 简介:动趋式“V+开”基于驱动一路径图式,最初用于空间域中,关注在施动者力的作用下受动者发生的路径变化,具体呈现为扩散向、脱离向和水平离开向位移特征,凸显内在源点和外在源点,分别对应变形位移与刚性位移。根据路径的“形量”、“距量”、“向量”、“标量”与“参量”等五维量度,以及驱动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返身与外向、垂直向/水平向/其他向等方向性特征,分析了“开”从空间到时间、状态域的放射性隐喻扩展中产生的诸多语义类别。并结合共时与历时语料,探讨了“V+开/开剩开去”在语义类别、使用频次、出现先后顺序等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

  • 标签: 驱动一路径图式 “开”组趋向补语 认知域 泛化 虚化 隐喻
  • 简介:<正>在古代汉语中,“见V”这种结构形式大抵可以表示两种语义:“见”相当介词“被”,“见V”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见”与“被”同义对举,“见疑”:被怀疑,表示被动。这种“见V”结构的后面可以用“于”引出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庄周《庄子·秋水》)“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用“于”引出主动者“大方之家”,“见笑”的被动语义更明显。其次,“见”具有称代作用。在文言文中,具有称代作用的“见”与动词组成“见V”结构,经常在人物的对话和来往的书信中运用。“见”主要指代第一人称,偶尔也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见V”的语义含蓄,感情丰富,体现一定的修辞风格。

  • 标签: 修辞色彩 “大方之家” 古汉语 称代作用 《搜神后记》 吴王
  • 简介:“S+V起来+AP/VP”构式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式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式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式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 标签: “S+V起来+AP/VP”构式 中动句 扩展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第一,“S+T+没(有)+V+(O)+了”句式中时量成分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动词之前?第二,这种句式为什么没有相应的肯定句?第三,为什么在这种句式中“没(有)”和“了”可以共现?文章认为,否定有两种:一种是对量的否定,一种是对质的否定。时问词语前置,主要是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否定。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句子的语序变成了有标记的、句子的否定也变成了有标记的否定,因此没有相应的肯定形式;也正因为时量词语的前置,使得“没(有)”与“了”变成了非直接成分,因此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共现。

  • 标签: 时量词语 量的否定 质的否定 主观长时量
  • 简介: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V+起来”这一语法项目的高频复现不得不引起教学重视,韩国课堂上的相关语料和教学方式也都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V+起来”的语法特点和偏误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用于指导课堂教学。

  • 标签: V+起来 韩国学生 教学分析 教学方法
  • 简介:现代汉语动趋式“V起来”可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种基本语义类型,这些类型的重合又可以产生若干歧义结构。“V起来”的语义类型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若干次类,利用这些次类可以使“V起来”得到分化。位移义、结果义“V起来”与体貌义“V起来”在句法表现上存在着一系列对立,最为突出的是V的受事要求与位移义或结果义的“V起来”同现,而强烈排斥体貌义的“V起来”。这一现象可以概括为“受事同现准则”。

  • 标签: 动趋式“V起来” 语义特征 句法分布 受事同现准则
  • 简介:藏语中亲眼见到的与不是亲眼见到的事情表示法不同,汉语中有类似现象,这都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感知有关,由此可以解释趋向动词“来/去”和含“来/去”的复合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可以根据在“来/去”或者“X来/去”前动词的分布情况找出动词的小类,发现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凡是动作造成可见结果的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反之,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如果既可能见到结果,又可能见不到结果,那么在可能见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来”或者“X来”,在可能见不到结果的时候动词后面出现“去”或者“X去”。说话人主观上觉得是否可以看到或者感觉到决定了对“来”、“去”的选择,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这个范畴表示动作与说话人的关系和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说明汉语的理据性。

  • 标签: 趋向动词 汉语动词 说话人 “来” “去” 语言学
  • 简介:"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安徽岳西话中存在着一种体范畴和情态范畴相结合共同表时范畴的特定结构“等着要(V)”。与普通话相比,岳西话的“等着要(V)”已发展成为一种形义兼备的固定结构,有其特定的语法功能:表最近将来时。因此,宜将其处理为一种构式。该构式的构式义不是表体而在于表时,同时兼具情态功能,表示客观义务或说话人对最近将来事态的预测或推断。岳西话“等着要(V)”构式的语法化路径及动因与英语中的表将来时结构begoingto相类似,都是语法结构的语法化。这种借助动词及其体标记等手段表将来时的现象不仅在汉语中少有,就是放在世界语言范围内也不多见,无疑具有类型学价值。

  • 标签: 岳西话 等着 最近将来时 构式
  • 简介:表祈使的“V着点儿”是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即用持续体表示祈使。这一格式是“点儿”替代近代汉语表祈使的“V着些”中“些”的结果。“V着点儿”中的“着点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语法化为一个整体,“着”也基本上由表示状态持续的助词语法化为一个词内成分,这一语法化过程在近代汉语里已经开始并基本完成。

  • 标签: 着点儿 来源 语法化
  • 简介:时间从句「V‐ない前に」从意义上看,与「V‐る前に」相近,常被看作冗余否定。但是,「V‐ない前に」强调的已不再限于时间,也包括状态和条件,其中隐含着说话者的主观性评价。按照说话者对事件的主观倾向性,「V‐ない前に」在构句方面的功能可分为事实说明、积极建议、消极评价三类。对于已发生的事件多表现为事实说明的功能,对于未发生的事件说话者则从正面或反面进行积极建议或消极评价。

  • 标签: V‐ない前に 功能用法 构式特点 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