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不管是在古希腊的宗教、神话还是文献中,波塞冬都是一位重要的角色。他的宗教职能、神话地位和文学形象,很大程度是由荷马史诗所奠定。波塞冬在荷马史诗中频繁出现,是其中重要角色之一。然而荷马史诗并未清晰介绍和归纳波塞冬的基本形象。本文指出,荷马史诗中的波塞冬既表现出神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人性的一面,这暗示波塞冬的原型是一位世俗君主。

  • 标签: 荷马史诗 波塞冬 形象 原型 影响
  • 简介:一、引论蒙古学者策·达木丁苏伦在《格斯尔的故事的三个特征》中指出:人民性是《格斯尔》的重要特征,而笔者在对蒙古史诗《江格尔》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江格尔》具有狂欢特征,继而发现狂欢性是蒙古史诗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人民性与狂欢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在以后文章中给以关注。)

  • 标签: 《江格尔》 蒙古史诗 狂欢性 《格斯尔》 民性 发现
  • 简介:中国人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能否跳出"马尔萨斯"的陷阱?●肯尼迪制造的危言耸听,使美国人的自我感觉还会那样好吗?●第一世界科技爆炸与第三世界人口爆炸是否是今日全球最大的错配?

  • 标签: 肯尼迪 创世纪 民族国家 马尔萨斯 下个世纪 第三世界
  • 简介:孙金振先生出生于镇江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世家,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成年后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广学博采,对地方史、古代文学、古汉语、诗词、方言、书法以至英语、中药材等的研究都有颇深造诣,是难得的通才。1985年,镇江市志办成立之初,孙先生应聘参加修志工作。由于孙先生对地方史的深入研究,为《镇江市志》提供考证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被称为市志办的“活资料库”。孙先生参与了建置、人物、方言等卷的撰写及审稿,所负责的志稿资料翔实,质量上乘,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孙先生博览古籍,却不是一个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人,对地方志编修,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常有独到的见解。他曾就论史与论文、列举与例举、因事与因人、肯定与存疑、宜粗不宜细等提出颇具哲理的观点,至今读来,仍令人有所启发。孙先生工作勤恳踏实,一丝不苟,虽为临时聘用人员,领取微薄报酬,却不懈怠工作。1991年冬季,孙先生突感不适,将文稿资料整理一一交代,方才告假治病,一个月之后,孙先生就因肝癌晚期不治而逝。办公室同志在孙先生家参加告别仪式,看着那简朴的住房和桌上、橱子里乃至床头堆满的书籍,无不感慨万分,对孙先生的才学源自何处,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陈辽先生拜读了孙先生的遗稿后,对其才学文采赞叹不已,只恨在孙先生有生之年未能面晤交谈,动情之际,提笔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现介绍给各位读者,愿修志界的同仁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 标签: 《孙金振遗稿》 镇江市 地方史 中国
  • 简介:今文献中鮌禹洪水传说的源头乃是夏人创世神话,鮌在原初夏人创世神话中是原始水神,禹是地神。“伯禹腹鮌”的生殖关系深层原型意象乃是原始大水中创生了最初的大地。舷与共工在原初本是同一个神,是出于宗法伦理的需要从鮌身上分化出来的一个神。夏人创世神话是宇宙水起源论,这和楚国帛书创世神话、郭店竹简《太一生水》的宇宙起源论都是一样的,这种相同性意味着楚文化与夏文化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承传的渊源关系。

  • 标签: 创世神话 楚帛书 太一生水 宇宙水起源论
  • 简介:<正>柯尔克孜人民中史诗《玛纳斯》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满负盛誉的一部宏伟的史诗。《玛纳斯》学者们一致认为:“《玛纳斯》是用纯洁精美的歌演唱的一部长篇历史叙事诗,是柯尔克孜人民的一部百科大全书”。它反映了柯尔克孜的历史、语言、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理想和愿望、欢乐和忧愁。是一部语词丰伟、有权威性的英雄故事(史诗)。《玛纳斯》史诗产生于何时,对此,史诗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 标签: 《玛纳斯》 史诗 柯尔克孜 契丹 公元 卫拉特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对民众生活世界的逐步渗透,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代际传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虽然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有强韧的生命力,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活形态史诗演述出现了复杂的发展走向。本文以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关注从传承人群体数量的骤减到年轻一代习艺从师的动机选择,从“玛纳斯奇”的非职业化到老龄化,从口头叙事资源的萎缩到印刷文本的背诵,从演述技艺的退化到史诗韵体叙事的故事化等方面的内容,尝试对当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存续力量及其显见的式微趋势加以探讨。

  • 标签: 柯尔克孜族 史诗传统 《玛纳斯》 口头演述 传承方式
  • 简介:《江格尔》研究中的文化观与史诗观格日勒扎布在我国,关于《江格尔》的产生和形成年代问题,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言而喻,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提出多少种观点,但13世纪毕竟是一个分水岭。因为,13世纪是蒙古社会正式跨入封建社会的标志。也就是说,《江格尔...

  • 标签: 《江格尔》 文化观 蒙古史诗 英雄史诗 蒙古文化 民间文学
  • 简介:《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 标签: 《格萨尔》 集体记忆 语境 文本形态 结构形态
  • 简介:小拘泥于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和过去保持着亲密又恰切的距离。在今天的蓝天下享受灿烂、浪漫,这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而对于我们,一个曾稍稍走进这异乡生活的人来说,不管是幻想中的,还是现实里的,这意大利都是真实的,古老、神秘,历经沧桑而豪情不改,光彩夺目,活色生香。

  • 标签: 美好生活 意大利人 史诗 罗马
  • 简介:传记电影《戏梦人生》(侯孝贤,1993年)讲述了台湾布袋戏表演艺术家李天禄的前半生(1910-1945)经历,记录了李天禄及其家庭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不仅反映了台湾'日据时代'普通民众的境遇和心理,也通过个人历史经验折射出台湾殖民地时期的历史风貌与社会变迁。影片采用了传记人物口述与戏剧性演绎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虚实相间,实现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的对望。散文式长镜头的影像特点,诗意的镜头呈现,延续了侯孝贤一贯的纪实风格。

  • 标签: 传记电影 虚实结合 散文式长镜头 日据时代
  • 简介:青藏铁路从建设施工到运营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益尝试。以生态文化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制度创新保障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主导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特色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之路都是全面实施绿色天路工程,建设世界一流高原生态环保铁路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青藏铁路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大理古叶榆之地,群峰耸翠,河海晶莹,苍山十九峰顶白雪皑皑,如玉管插云,十八溪泉水倾泻而下,涓涓始流.淙铮成韵,可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太和城、羊苴咩城之遗址有迹可寻,《大理行纪》、《南诏野史》等史料尚存人间,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自汉唐以下,当地土著民族诗人及从内地流寓来滇之骚人墨客。

  • 标签: 中国 诗歌 文学评论 历史发展
  • 简介:《格萨尔》史诗学的兴起开始于资料学建设.本文依据我国《格萨尔》史诗资料学建设的特点和时代特色,把这一建设的过程划分为20世纪三个阶段,即:30-40年代;50-60年代;80-90年代.文中尤其对史诗学兴起之初展开的资料调查搜集工作,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 标签: 中国 《格萨尔》 史诗学 资料学建设
  • 简介:<正>众所公认的陈列精品——石破天惊1999年9月27日,这是一个令包头人振奋的日子。这一天,包头博物馆这项20世纪包头最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宣告完成。

  • 标签: 包头博物馆 岩画厅 决策 艺术选题 岩画 设计思想
  • 简介:壮族创世史诗演述一般发生在各类麽教仪式活动之中。本文通过深描一次实地发生的民间“麽咟宿”仪式,探索麽经史诗演述的规律,揭示其深层的文化交流机制。正是创世史诗与仪式演述的密切关联,使史诗叙事往往具备仪式所赋予的“言语行为”特质。

  • 标签: 壮族 麽咟宿 史诗演述 深描 文化交融
  • 简介:<正>一《青史演义》是一部是清末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创作的现实主义巨著。作品描绘了从成吉思汗诞生到窝润台即位为止重要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十二、三世纪蒙古民族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光辉形象。《青史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但是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效果来说,都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它产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当时蒙古民族濒临着危机,为挽救民族的命运,唤醒民族的觉醒,尹湛纳希创作了《青史演义》。

  • 标签: 《青史演义》 成吉思汗 尹湛纳希 蒙古民族 长篇小说 蒙古族
  • 简介:通过对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认为史诗中的人物遮帕麻、遮米麻与中原神话中的大羿、嫦娥,伏羲、女娲有共同来源。遮米麻补天保持了女娲补天的原始形态,具有更为合理的盖天说理论的背景支持。

  • 标签: 遮帕麻 遮米麻 女娲补天 阿昌族史诗
  • 简介:外族女婿是哈尼族迁徙史诗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在不同的异文版本中反复出现,并出现在相似的情节中,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一形象三个层次的程式化特点,试图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心理内涵。

  • 标签: 哈尼族 迁徙史诗 外族女婿 程式
  • 简介: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代人的传统实践,探讨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当前民俗学界提出的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伦理建设须以尊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开辟学者与民众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通道,倾听传承人的声音,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并以“为民谋福利”为终极目的,使民众能够分享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果,进而确保由传承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权益共享。

  • 标签: 口传史诗 搜集与整理 田野伦理 传统实践 文本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