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有一种有趣现象:男人们出差或者因故外宿,自己没有什么感觉。而一旦妻子外出,丈夫常常“心怀鬼胎”,虽然不像女人对付男人那样,电话一个接一个,却也坐立不安。事实上,从心理角度看,这是男人内心潜藏的“不安定感”,生怕妻子背着自己发生什么事情。

  • 标签: 鬼胎 丈夫 心理角度 男人 妻子
  • 简介:中医药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学五大职能。我国中医高等教育目前主要由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完成(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包括中医药院校在内共有65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中医学专业)。中医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较多,涉及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考核评价、学术创新、师资队伍、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等方面,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短时间内说得透谈得清的。

  • 标签: 中医药 高等教育 当务之急 资师队伍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成功后导管至预测长度后予以x线拍片定位,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并将2组的定位准确率、置管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措施干预的定位准确率为90.00%,与对照组96.00%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置管时间为(3.17±1.40)min,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中,其P波的波幅为R波的60~70%的患者有90例,占比90.00%,在胸部x线下显示导管尖端位置于第4~6胸椎。P波形异常者10例,占比10.00%,未出现干扰波或未显示特异性P波,在胸部x片下出现导管异位。结论新生儿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的临床分析价值显著,其方法便捷,可保证一次性定位、穿刺完成,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新生儿 腔内心电图定位 PICC尖端位置 临床分析 P波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DSA联合NVECG引导下进行PICC尖端定位,记录7个标志点的导管插入深度以及NVECG情况,并与常规体表心电图进行对照。结果O点P波呈正向,A点、B点、C1点、C2点、C3点、D点的P波主波方向均为负向,而E点为正向。结论NVECG法引导PICC置管时出现宽大负向P波以及Q波,且呈W波形,将标志着导管尖端已抵达患者体内上腔静脉下段,为PICC导管尖端相对理想的位置。

  • 标签: 新型静脉内心电图 DSA PICC NVECG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方法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整理与分析,并且进行详细记录。结果在心源性猝死病因的构成情况中,冠心病占43.75%,处于首位;其次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占14.58%;心肌病占10.42%。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病例数最多,占最大比例。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最高一般在患者入院后2~3周以内,占研究患者总数的66.67%;晚上发病率明显高于白天,占研究患者总数的62.5%;其中,上午发病率高于下午,晚上12点后发病率高于晚上12点前。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主要与患者的基础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合并症有直接关系,应当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高度重视老年心脏病患者,加强监护尤其是夜间监护,降低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 标签: 心内科 老年 心源性猝死 临床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式以及应用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016年收治的40例普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参与本次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心电图定位技术下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尖端位置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19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1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而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患者导管尖端到位,4例患者导管尖端不到位,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可采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判断中心静脉尖端位置,提升置管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患者治疗期间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心源性脑梗塞具有见效快、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少、患者的满意度高和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势,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心源性脑梗塞 尿激酶溶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PICC尖端定位运用静脉内ECG引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传统方式在PICC置管后利用X线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则是在心电图监护下置管,利用监护心电Ⅱ导联P波的情况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固定导管,利用X线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实施PICC置管时运用ECG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中心静脉腔 导管尖端 心电图 P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