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菌性皮肤感染采用西地酸乳膏治疗的价值。方法:细菌性皮肤感染患者取样76例,收治时间为2019年08月至2021年08月,随机分组,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n=37,参照组)和西地酸乳膏治疗(n=39,实验组),观察药敏试验结果,比较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结果: 实验组细菌清除率87.18%(34/39),比参照组67.57%(25/37)高,总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的治疗中,英利昔单抗和中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收治的100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参照组给予英利昔单抗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安肠愈疡汤)治疗,观察组间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4+/CD8+)变化,同时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参照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和研究组对比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显示研究组明显更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多状态马尔科模型,探讨不同慢性并发症累积数量状态间的转移规律,估计状态间的转移概率和转移强度,并探索影响状态改变的可能因素。方法对33 575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基线情况和随访观察期间累积慢性并发症的数量将状态划分为单纯T2DM、合并1、2、3、≥4类并发症共5个状态,分别用S0、S1、S2、S3和S4表示。采用时间连续、状态离散的多状态不可逆马尔科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3 575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岁,随访时间M=8年,32 653例患者基线无并发症。随访期间,S0→S1、S1→S2、S2→S3和S3→S4的转移概率分别为16.4%、32.4%、45.6%和25.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0.919)、<60岁(HR=0.929)、FPG升高(HR=1.601)、HDL-C降低(HR=1.087)、TC升高(HR=1.090)、每周运动(HR=0.897)、素食为主饮食(HR=0.852)和重口味饮食(HR=1.887)为S0→S1转移的危险因素。女性(HR=0.768)、<60岁(HR=0.859)和HDL-C降低(HR=1.160)是S1→S2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概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高,其中S2→S3的转移强度最大,其次为 S1→S2的转移,故我们需要兼顾患病初期和长期的指标监测和病情防范工作。从患病初期(合并2~3类并发症之前)即重点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工作,适当运动,均衡饮食。尤其要加强对FPG、TC和HDL-C等指标的监测,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多状态马尔科夫模型 慢性并发症 转移概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英利西单抗治疗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2019年2-4月收集就诊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17例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在第0、2、6、14、22、30、38、46周给予5 mg/kg英利西单抗静脉滴注治疗。第2、6、10、14、22、30、38、46、52周评价疗效,疗效指标为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评分,记录不良反应。采用实时PCR检测志愿者对照(8例)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14例)及治疗10周后(5例)皮肤组织PD-1和PD-L1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例志愿者及银屑病患者皮肤组织PD-1和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与对照皮肤样本PD-1、PD-L1的表达,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英利西单抗治疗前后患者皮损PD-1、PD-L1的表达。结果英利西单抗治疗第2、6、10、14、22、30、38、46、52周,斑块状银屑病达到PASI7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17、6/16、9/16、10/16、15/15、14/15、13/14、11/13和10/11。12例患者出现抗核抗体转为阳性,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例出现输液反应,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银屑病患者治疗前皮损处PD-1、PD-L1的表达(1.111 ± 0.391,0.902 ± 0.169)显著高于对照组(0.620 ± 0.225,t=3.116,P=0.007;0.474 ± 0.360,t=3.208,P=0.006);治疗后银屑病好转皮损处PD-1、PD-L1的表达(0.570 ± 0.230,0.150 ± 0.050)较治疗前(1.238 ± 0.414,0.966 ± 0.184)显著降低(t=3.107,P=0.036;t=8.423,P=0.001)。结论英利西单抗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良好,安全性较高,但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非常必要;经英利西单抗治疗后,皮损中异常上调的PD-1、PD-L1表达水平降低,提示PD-1、PD-L1可能参与银屑病炎症调节。

  • 标签: 银屑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生物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抗原,CD274 治疗结果 共抑制分子 英夫利西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高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定或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发现为慢性HBV感染,并在妊娠中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的506例孕妇,回顾性分析其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母儿安全性。根据服用药物分为TDF组和替比定组。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HBV DNA下降程度及转阴率、HBV母婴传播率、肝功能复常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缺陷,以及早产率等。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替比定组为239例,TDF组为267例,两组孕妇治疗前HBV DNA分别为(7.83±0.75) lg IU/mL和(7.82±0.66) lg IU/mL;分娩前两组的HBV DNA分别为2.91(1.20) lg IU/mL和2.83(1.01) lg IU/mL,两组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孕妇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复常率分别为95.00%(38/40)和98.18%(54/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97, U=1.040, χ2=0.767,均P>0.05)。TDF组和替比定组CHB孕妇产后1个月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45%(47/55)和82.50%(33/40),ALT复常率分别为94.55%(52/55)和92.50%(37/4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0.164,P=0.697、0.687)。替比定组和TDF组HBV母婴传播率分别为0.43%(1/231)和0(0/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27,P=0.288)。替比定组产后选择继续服药患者中,2例于产后11个月HBV P区rt204位点出现耐药突变,改为TDF治疗;而TDF组未发现病毒反弹和变异。替比定组无明显肌酸激酶升高,TDF组无明显钙磷代谢异常。TDF组与替比定组之间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7%(21/267)比4.18%(10/239), χ2=2.970, P=0.085]。TDF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204.72±490.50) g,低于替比定组的(3 374.31±467.5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0,P<0.01)。治疗过程中无孕妇因不能耐受药物而终止治疗,无一例新生儿存在药物相关的出生缺陷,母儿安全性良好。结论高HBV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初次应用替比定或TDF均能达到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安全性可,但对于产后选择继续服药或者CHB患者,可优先选择耐药率低的TDF,以减少耐药风险。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妊娠 抗病毒治疗 母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