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及全国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在上海,一批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的孩子也积极投入到这火热的斗争中。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抗日救亡团体——孩子剧团,进行有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孩子剧团于9月3日正式成立,一方面活跃在难民收容所里,给难胞们唱歌、演讲、办壁报、教难胞们唱抗日救亡歌曲;另一方面,以更多的时间联络、组织更多的少年、儿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到街头去演出,到电台去播唱救亡歌曲,成为对敌斗争中一支活跃的力量.在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远动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 标签: 孩子剧团 抗日救亡运动 武汉 宣传活动 救亡歌曲 1937年
  • 简介:藏家彭保友知道笔者撰写书稿,特地提供了他收藏的200余老徽章图片资料,其范围,涉及民国时期安徽各机关、单位、学校及团体.其中一枚"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徽章,石破天惊,不仅让笔者,也让当地许多专门研究地方戏剧的专家感到意外--作为省一级演出团体,安徽皖剧团成立于什么地点?成立于什么时间?演员构成情况如何?而皖剧,究竟又是什么剧种?这一切,都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

  • 标签: 安徽 剧团 黄梅戏 溯源 图片资料 民国时期
  • 简介:我和市淮的交情应当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在伍佑中学任校长。一天,伍佑中学一位校友,也就是当时的剧团书记,后来当过全国人大代表,现在的国家一级编剧、区文化局负责人陈明,带着市淮处于初创阶段的剧目《鸡毛蒜皮》,请母校的师生员工观摩。

  • 标签: 盐城市淮剧团 全国人大代表 《鸡毛蒜皮》 90年代 师生员工 负责人
  • 简介:Mummenschanz出道不久,就有评论说:这个剧团让人想起了包豪斯。那是1970年代的晚些时候,包豪斯戏剧早已烟消云散了几十年。可是,似乎一夜之间,Schlemmer倡导的那些机械面具、拟物服装又回来了,它们重新聚拢在幽暗的舞台灯光下,讲述那些表演背后空空如也的故事。但这只是错觉。只要一走进Mummenschanz的剧场,敏感的观众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包豪斯。

  • 标签: 包豪斯 面具 表演 剧团 观众 纸牌游戏
  • 简介:一粟一世界,舞出稻与人的生命轮回《稻禾》开场,身穿宽松舞衣的舞者一个接一个跑出来,以最大程度张开双臂,伴随猛烈的吸纳向上拉扯来打开身体,继而又以站桩的方式将脚跟重重地顿在地上,整个身体就像一个强壮的肺部,不断地开合吐纳,全力顿足低吼,用身体呼唤大地,偌大的剧场只剩舞者粗重的呼吸声和沉重的脚步声,宛如大地鸣动。舞者对身体的高度掌控,有如超人,这是云

  • 标签: 学生观 剧团 青年 生命轮回 身体 舞者
  • 简介:当年我带部分小组在天津演出,正赶上尚长春、尚长麟在天津南市庆云戏院(后叫共和戏院)演出。

  • 标签: 尚小云 剧团 演出 天津 戏院
  • 简介:广州粤艺发展中心承修的《广州粤剧团团志》,在广州市文化局的关心指导和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的支持帮助下,经过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已于2003年9月编印成书,奉献给读者。《广州粤剧团团志》记述以广州粤剧团为主的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状况,起讫时间为1953年2月至1994年9月。在这41年零7个月间,市属国营粤剧团体,

  • 标签: 粤剧 广州市 艺术表演团体 发展中心 文化局 起讫时间
  • 简介:2014年8月30日,《人工剧团》于元典美术馆开展。张巍用拍摄的数百位籍籍无名的普通人的图像素材片段经过计算机图形处理软件的拼合再造出很多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大众明星和政治人物的巨幅肖像,还尝试着再现出中世纪欧洲经典油画的人物形象。艺术家正是意图在观者看得到的“真实”与背后图像生产的荒诞之间建构一种矛盾的逻辑。

  • 标签: 剧团 人工 造像 比特 图形处理软件 图像素材
  • 简介:艺术中的真善美--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美术展有感幕板缓缓打开,上海美术作品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呈现在我的面前,具有史诗气质的展览激荡出时代的共鸣。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第一幕是中共一大会议召开时的油画,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13位代表,怀揣着救国梦正商讨着振兴中华之未来,而新中国也将从这里诞生。画作的细腻手法展现了代表

  • 标签: 学生观 剧团 青年 中共一大 平均年龄 振兴中华
  • 简介: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以后,浙江官方成立了抗敌后援会。8月26日,在该会宣传工作团之下,又组建了浙江流动剧团。流动剧团到浙江各地演出,宣传抗日,唤起民众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不少进步青年受剧团的影响,纷纷参加了革命工作,掀起了浙江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 标签: 抗日救亡运动 日本侵略者 抗战初期 方成 革命工作 官方
  • 简介:摘要:在今天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中,戏曲已不再是主要的娱乐方式。戏曲观众流失,直接导致戏曲演出减少、戏曲剧团收入减少,而戏曲剧团的生存困难又会制约戏曲的创作和演出水平的提高。低质量的戏曲演出自然无法吸引观众,连喜欢戏曲的人都少了,就更无人愿意从事戏曲事业了,学习戏曲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就严重影响了戏曲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导致后备人才产生严重断层。因此,有必要对戏曲剧团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 标签: 人才培养 戏曲剧团 创新 路径
  • 简介:一个县级剧团,能够选送代表剧目参演首届山西艺术节,与众多大院团的优秀舞台剧同台竞演,将会激荡出怎样的艺术火花?一个县级剧团,敢于移植被全国观众熟知的红色经典传奇剧目,并参评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将会给观众带来怎样惊喜的视听享受?带着诸多不可思议,更怀着满心期待,8月29日晚上,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剧场,我终于观摩到了由稷山县蒲剧团移植演出的现代戏《党的女儿》。然而,先于戏里的感动,戏外的用心和苦心已

  • 标签: 党女儿 剧团观 团现代戏
  • 简介:中国戏曲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传授技艺的形式是“家班”。这种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称作“教坊”。设置的目的,是封建帝王为自己的享乐。明代始有招收贫寒子弟做一种有计划的训练的科班。但当时最为盛行的培养演员的形式,是边教戏边演出的“家班”。至清家班更为盛行,科班出现较早的当为嘉庆间的嵩祝班,以后有三庆班、小荣椿班、金奎班等。晚清,一些王爷、太监为消遣他们寂寞无聊的岁月,多曾办过科班。中国戏曲的演出团体,最早出现的是一种艺人自家组成的班社,在各城镇乡村中巡回演出。宋元时期已十分发达。清代由于地方戏的勃兴,“自集成班”的演出剧团,几乎遍地皆是。至晚清,戏曲的行当、脸谱、服装、道具都已十分完善。演出已注意刻画人物,演员的表演技艺已日趋精湛。观众也随之由茶园里的消遣听戏,而转变为到剧场里欣赏戏曲艺术。

  • 标签: 中国戏曲 家班 科班 演出 剧团
  • 简介:1944年的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第6个年头,当时日寇逼近桂林。田汉先生和很多文艺界作家、剧人日夜逃难、徒步跋涉千里,自桂林、柳州、宜山、独山、来到山城贵阳。

  • 标签: 田汉 贵州省话剧团 抗日战争 文艺界 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