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尔茨海默(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尔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g2576小鼠 核磁共振氢谱 代谢组学
  • 简介:2型糖尿大鼠模型的建立能够为糖尿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实验技术平台。2型糖尿大鼠模型的成模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建立2型糖尿大鼠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STZ的应用、高脂高糖饮食及大鼠的选择与饲养等做一综述。以期对建立2型糖尿大鼠模型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大鼠模型 链脲佐菌素 高脂饮食
  • 简介:目的探讨半夏总生物碱(totalalkaloidsfromPinelliaTernate,TAPT)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脑内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的同时给予半夏总生物碱预防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帕金森大鼠的行为学检测,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脑皮质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帕金森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经半夏总生物碱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帕金森模型组大鼠脑皮质及血清中MDA、H2O2的含量增加,SOD活性及GSH的含量降低(P〈0.01);经半夏总生物碱治疗组,脑皮质MDA、H2O2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皮质GSH、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半夏总生物碱给药组中低浓度组、中浓度组血清MDA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血清MDA含量下降(P〈0.01),各治疗组中血清H2O2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抗大鼠神经系统的退行变有一定的作用,可能通过改变帕金森模型大鼠皮质部分及血清SOD、GSH的含量,而抑制了MDA和H2O2的产生。

  • 标签: 半夏总生物碱 6-羟基多巴胺 MORRIS水迷宫 大鼠 还原型谷胱甘肽
  • 简介:目的测定SPF级C1型尼曼-匹克小鼠(Npc1-/-小鼠)的生长繁殖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开展NPC1病人的研究提供理论的基础资料。方法(1)选取077日龄Npc1-/-、Npc1+/-和Npc1+/+小鼠雌雄各40只,定期称重并绘制生长曲线;(2)Npc1-/-小鼠由Npc1+/-小鼠交配繁殖产生,统计Npc1+/-小鼠连续4代的繁殖数据;(3)检测60日龄Npc1-/-和Npc1+/+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Npc1-/-小鼠的体重在7周前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7周后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直至11周左右死亡。Npc1+/+和Npc1+/-小鼠的体重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别。4周后雄性比雌性体重增加明显比雌性小鼠快;(2)Npc1+/-小鼠不同代内交配分娩间隔、窝产仔数、离乳仔数、离乳仔数中雌雄数量及阳性数量差异无显著(P〉0.05),而第2代的离乳率明显大于第1代(P〈0.05);(3)Npc1-/-和Npc1+/+小鼠血液生理指标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过氧化物酶指数(MPXI)差异有显著(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P〉0.05)。生化指标中尿素(UREA)差异有极显著(P〈0.01),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钾(K)和铜(Cu)等差异有显著(P〈0.05),其余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1)Npc1-/-、Npc1+/-和Npc1+/+小鼠的生长曲线因基因型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Npc1+/-小鼠不同代的繁殖能力差异无显著;(3)Npc1-/-和Npc1+/+小鼠的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有显著

  • 标签: C1型尼曼-匹克病 小鼠 生长曲线 繁殖 血液参数
  •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红斑狼疮(简称狼疮)TC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狼疮TC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然后分别收集dsD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小鼠粪便,利用IlluminaHiSeq2500高通量测序,进行粪便样本16S测序,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ELISA检测抗体结果和小鼠粪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dsDNA阳性组TC小鼠的物种群落多样显著低于dsDNA阴性组;同时,两组TC小鼠肠道微生物分别在门水平Chloroflexi(绿弯菌门);纲水平Bet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和Ktedonobacteria(纤线杆菌纲);目水平Burkholderiales(伯克氏菌目)、Desulfovibrionales(脱硫弧菌目)和Ktedonobacterales(纤线杆菌目);科水平Alcaligenaceae(产碱菌科)和Desulfovibrionaceae(脱硫弧菌科);属水平Parasutterella(副萨特氏菌属)和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上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狼疮TC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抗dsDNA抗体高度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系统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关系提供依据。【关键词】┣┣(中)关键词┫┫

  • 标签: 肠道微生物菌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DSDNA抗体
  • 简介:目的观察马齿苋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2型糖尿大鼠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应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热量饲养的方法建立实验2型糖尿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马齿苋组、马齿苋MH部位组、马齿苋MS部位组及多烯康对照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相应地给与灌胃治疗12周;检测各组糖代谢及脂代谢血生化指标。结果糖代谢方面,马齿苋组能明显改善实验2型糖尿大鼠糖耐量异常,FINS明显低于模型组,相应地ISI显著提高;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实验2型糖尿大鼠糖耐量异常的趋势,FINS水平有所下降,ISI有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接近统计学意义;而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大鼠糖耐量异常影响不大,改善胰岛素作用不明显。脂代谢方面,马齿苋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TG和FFA水平。马齿苋MH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同时降低血清TC和FFA水平,但升高血清HDL-C水平不明显。马齿苋MS部位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清FFA水平,降低血清TG接近统计学意义,但对血清TC和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马齿苋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大鼠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马齿苋MH部位具有改善糖代谢的趋势,而马齿苋MS部位对糖代谢的影响不明显。马齿苋及其马齿苋MH部位、马齿苋MS部位对2型糖尿大鼠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可能与其作用环节和机制不同有关。

  • 标签: 马齿苋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 代谢
  • 简介:目的:建立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手术(duodenal-jejunalbypasssurgery,DJB)动物模型,观察术后GK大鼠胰岛素抵抗情况的变化,研究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的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为空白对照组;雄性GK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DJB手术组。分别于手术后3、6和9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动物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钳夹实验结束后1周,检测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情况以及骨骼肌细胞膜GLUT4含量变化。结果术后3周和6周,DJB手术组动物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P>0.05),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P>0.05);术后9周,DJB手术组动物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肝脏GcK表达量DJB手术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G6P以及PEPCK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DJB手术后3、6和9周,DJB手术组骨骼肌细胞膜GLUT4的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DJB手术改善血糖的水平是通过改善体内肝脏组织的胰岛素抵抗,通过调节糖代谢酶的表达,进而提高肝脏葡萄糖摄取并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在实验周期内,DJB手术对于骨骼肌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未发现有明显改善,提示DJB手术治疗2型糖尿的效果与时间有一定关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GK大鼠 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reticulumstress,ERS)及相关炎症反应在糖尿大鼠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建立糖尿肾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糖尿组(DM组)、缬沙坦组(DM+V组)。缬沙坦组每日灌胃给予缬沙坦(10mg/kg)共6周。应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ERS相关蛋白P-IRE1α、P-JNK及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及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IRE1α、JNK及MCP-1mRNA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各组大鼠尿蛋白、BUN、Sc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肾脏病理炎细胞浸润加重,P-IRE1α、IRE1α、P-JNK、MCP-1蛋白表达上调,IRE1αmRNA、MCP-1mRNA表达水平上调;与DM组相比,DM+V组肾脏病理炎症细胞浸润减轻,P-IRE1α、IRE1α、P-JNK、MCP-1蛋白表达下调,IRE1αmRNA、MCP-1mRNA表达水平下调。3组间JNKmRNA及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大鼠肾脏中存在内质网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激活,缬沙坦可能部分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中的IRE1/JNK/MCP-1通路,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 标签: 内质网应激 炎症反应 糖尿病肾病 缬沙坦
  • 简介:目的探讨蜂胶的乙醇提取物(EEP)的安全。方法用0.5%的EEP对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以及对豚鼠的过敏试验。结果EEP低剂量、高剂量皮肤破损组和对照组皮肤破损组各有’只家免,在24h观察到皮肤破损处微红,48h消失,其余各实验兔的皮肤、毛发、眼、粘膜、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均无任何中毒表现;按照皮肤刺激反应强度,评价标准,完整皮肤组平均分为0,判为无刺激:破损皮肤组平均分值为033<0.50,亦判为尢刺激;A组空白对照组和B组EEP组动物均无红斑和水肿反应,判为无致敏。结论蜂胶提取物EEP在对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净化中安全、无毒、无刺激。

  • 标签: 皮肤 刺激性 EEP 蜂胶提取物 高剂量 对照组
  • 简介:目的研究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VYS)向多胚层组织分化的潜能和在逆转录病毒感染下的肿瘤转化特征。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移植位点的条件下,观察VYS体内外分化的改变;另外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12d卵黄囊细胞,对GFP标记的转化细胞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均对体外培养的或体内移植的大鼠卵黄囊向三个胚层分化的进程无特异的导向性。将荧光蛋白标记卵黄囊克隆细胞接种在裸鼠皮下长出了未分化的间质细胞肉瘤。结论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具有向三胚层分化的潜能;逆转录病毒感染导致卵黄囊间质细胞发生肿瘤转化。

  • 标签: 卵黄囊 逆转录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细胞转化 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 标签: 脑缺血 大鼠 模型制备
  • 简介:目的研究链脲菌素(STZ)处理新生期大鼠后诱发成年发病糖尿的量效关系及其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STZ分别以20、40、60及100mg/kg,ip,给予Wistar新生期大鼠,于注射STZ后第3天、第7天、第17天、第42天观察体重、血糖、血浆胰岛素及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100mg/kg剂量组可于第42天形成慢性糖尿模型,血糖值(16.8±4.6)mmol/Lvs(5.8±1.6)mmol/L,P<0.001;血浆胰岛素水平(5.2±1.2)mIU/Lvs(8.4±1.6)mIU/L,P<0.01),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呈现升高、受抑制再恢复的变化过程.其他各剂量组,特别是40mg/kg虽无明显高血糖形成,但可使胸腺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结论STZ(100mg/kg,ip)处理新生期大鼠诱发糖尿的最适剂量为100mg/kg,诱发时间为42d.诱发过程中伴有胸腺增殖活性的变化.

  • 标签: 链脲菌素 大鼠 糖尿病 实验性 胸腺 淋巴细胞增多
  • 简介:长爪沙鼠是具有糖尿潜质的实验动物,但普通群体中糖尿发病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求。我们在前期进行长爪沙鼠近交系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其中一个分支具有高血糖的特性,因此对其进行了定向培育。经过20代全同胞近亲繁殖,获得一个自发性Ⅱ型糖尿模型近交系,该品系动物具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多器官病变和多个糖尿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糖尿典型特征,其糖尿特征模型比率达到60%左右。我们利用该模型进一步开展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肥胖型糖尿和非肥胖型糖尿具有脂肪组织分布和细胞大小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证明糖尿长爪沙鼠近交系是理想的Ⅱ型糖尿模型,将为糖尿发生机制、脂肪组织在糖尿发生中的作用、糖尿敏感药物筛选等诸多糖尿相关的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思路。

  • 标签: 长爪沙鼠 Ⅱ型糖尿病 肥胖 瘦素 脂联素
  • 简介:目的检测HighFive昆虫细胞系对BALB/c裸鼠致瘤性情况,以确保其作为疫苗生产细胞株的安全。方法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HighFive基础细胞库细胞试验组、HighFive最高限制代次细胞试验组、HEp-2细胞阳性对照组、CEF细胞阴性对照组和不作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用细胞悬液背部皮下接种裸鼠。3周和12周后对裸鼠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是否有肿瘤形成。结果阳性对照HEp-2细胞组裸鼠接种后3周注射部位形成结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鳞状细胞癌;阴性对照CEF细胞组和HighFive细胞组均无结节形成,接种后12周经解剖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无肿瘤形成。结论基础代次和最高限制代次HighFive细胞均不具有致瘤,可安全地应用于疫苗生产。

  • 标签: 致瘤性 裸鼠 HIGH Five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和胎鼠发育的影响,确定其是否存在生殖毒性和致畸.方法①雄鼠分别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连续10d,末次给药24h后与母鼠合笼,在妊娠第三天取胚胎,记录各剂量组胚胎发育率.②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高、中、低剂量[36、72和360mg/(kg.bw)]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3d,在妊娠第三天收集胚胎,记录胚胎发育率.③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10d,在妊娠第16天取出胎鼠,记录胎鼠体重、胎盘重、活胎数、胎鼠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等指标.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雄鼠服用高剂量组360mg/(kg.bw)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而中等剂量和低剂量组对着床前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显著(P>0.05).雌鼠服用不同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氧氟沙星对受孕鼠的活胎数和吸收胎数均无明显影响,给药组的活鼠体重、胎盘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也不存在剂量和效应关系.结论孕鼠服用不同剂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和胎鼠发育无明显的影响,表明氧氟沙星对雌性鼠不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但雄鼠服用高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

  • 标签: 氧氟沙星 生殖毒性 致畸性 发育影响 小鼠胚胎 着床前
  • 简介:目的探讨变应接触性皮炎小鼠模型的评价指标。方法首先用DNFB致敏小鼠,分别于激发后24、48、72h及96h检测激发后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之差、组织切片中浸润细胞种类及数量、双侧耳引流淋巴结细胞数目及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观察各指标与激发后耳肿度之间的一致。结果与激发后耳肿度一样,其他各指标均显示出一致的随时间变化趋势,即:24h及48h时炎症程度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至96h时已减弱至一半左右。结论除激发后耳肿度之外,激发后双侧耳重量之差、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耳双面距离、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局部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等亦可反映炎症的程度,且更客观,从而丰富了该模型的评价指标,便于我们从多方面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干预作用。

  • 标签: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建立系膜增殖肾炎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葡萄球菌内毒素(SEB)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口服及免疫佐剂皮下注射组;在第二组基础上加作肝左叶切除组,14周后分别作尿蛋白,IGA免疫荧光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的时间早于非肝切除组,但两组在14周后蛋白尿定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尿蛋白定性始终均为阴性,光镜检测轻至中度系膜扩张,伴系膜细胞少量增生,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叶切除组IgA免疫荧光强于非肝切除组。结论葡萄球菌肠内毒辣纱静脉注射,BSA隔日口服,免疫增强剂或在上述基础上加肝左叶切除的方法都能诱发SD大鼠系膜增殖肾炎模型。肝左叶切除组蛋白尿出现时间早;但于14周后尿蛋白量无显著差异。

  • 标签: 系膜增殖性肾炎 大鼠模型 比较 IGA肾病 蛋白尿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和扫描视觉诱发电位(SVEP)视力,研究各组的视觉电生理表现,探讨单眼睑缝合1周是否可以建立形觉剥夺弱视模型。方法分析三组PVEP的波形变化、潜时及完成一次诱发反应的时间;比较各组由SVEP得出的客观视力。结果①正常组PVEP由2个波峰组成“M型”(正向波向上),模型组及对照组出现波的分离一波形由多个波组成,而且完成一次反应的时间延长。②缝合侧的N75延迟,SVEP视力较正常组差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③对照组未缝合侧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而缝合侧视力仍差且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短期形觉剥夺的视觉电生理变化是弱视猫的一种表现,单眼睑缝合1周即可建立形觉剥夺弱视猫的模型。

  • 标签: 弱视 形觉剥夺 视觉电生理
  • 简介:目的研制一种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表现出强选择作用的选择培养基,用于该菌的常规检测。方法药敏试验及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研制了嗜肺巴氏杆菌选择培养基(PPSM培养基)及嗜肺巴斯德杆菌增菌液(PP肉汤)。嗜肺巴斯德杆菌在PPSM培养基上,37℃48h培养,形成1mm左右,凸起、湿润、灰黑色并有金属光泽的特殊菌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氏菌的抑制率为100%,对变形杆菌的抑制率为76%,并能抑制其迁徙生长;通过PP肉汤增菌培养,PPSM培养基使SPF小鼠粪便中嗜肺巴斯德杆菌检出率从0增至67.2%;用小鼠咽拭子接种该培养基,其初代培养物几乎为纯培养物。结论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具有较强的选择作用,使用该培养基对嗜肺巴氏杆菌进行检测可以简化检测程序、防止漏检、在不处死动物的情况下对嗜肺巴斯德杆菌进行常规监测。

  • 标签: 嗜肺巴氏杆菌 小鼠 巴斯德 肉汤 咽拭子 表皮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