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潮汐观测网分为广域网与局域网,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潮汐观测站、数据汇集站、数据处理中心。信息传输方式为有线式和无线式。网络化验技术改变了以往单点独立测量的潮汐观测模式,用途广泛。

  • 标签: 潮汐观测 潮汐观测网 验潮网 潮汐预报
  • 简介:目前,DGPS验是GPS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它的成功应用可极大地提高海道测量的作业效率和精度.本文就DGPS验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探讨,给出不同情况下的验数学模型,以及实例数据.

  • 标签: 海洋测量 潮汐观测
  • 简介:剖析了TGR-2050自动验仪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误差因素,指出该仪器设计上的缺陷,并给出实例,介绍了进行大气压改正的方法,得出了有益结论。

  • 标签: 自动验潮仪 海水密度 大气压 误差
  • 简介:GPS验采用GPSRTK计算潮位,是目前GPS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一个方向,对验方法的革新和GPS的进一步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水面上,波浪引起载体的空间位置改变,给验带来很大的误差.为了得到厘米级精度的潮位,必须消除波浪的影响.详细分析了GPS测姿方法和姿态补偿,最后采用小波去噪提取出了潮汐信号.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证明GPS验可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满足常规水深测量的精度要求.

  • 标签: GPS验潮 姿态改正 滤波 小波去噪 水深测量 误差分析
  • 简介:就压力式验仪观测数据的预处理、仪器改正、海水密度改正、滤波光滑处理等方法进行了探讨。对由于仪器原因或因缺电造成的缺损数据的修复,首次提出了利用调和相关差分的方法进行数据的恢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海底自容压力式验仪的沉降检测和改正。经过分析比对,此次渤海航路测量水位改正的均方差优于10cm,证明这些潮汐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合理可靠。

  • 标签: 潮汐 滤波 调和相关差分 数据恢复
  • 简介:使用嵊泗站所布设的地波雷达观测获取的径向流数据,以及嵊泗、芦潮港、岱山3个潮汐观测站水位资料,采用两点近似投影方法反演流场全矢量流速,并用T_tide程序计算调和常数,分别计算O1、K1、M2、S2各分潮流速场及迟角场,并计算各点上的能通量及能耗散,得到嵊泗岛以西杭州湾口区域能耗散同地形存在良好对应关系,充分证明了采用地波雷达观测数据进行能耗散计算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供相关工作者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标签: 地波雷达 特征值 潮汐类型 潮能通量 潮能耗散
  • 简介:本文根据1970~1996年某验站(1)和1964~1995年某验站(2)水位自记曲线资料,分析了这两个港湾假(振幅大于20cm)的基本特征,给出了假出现的频数、周期、延时和峰值出现的时刻,还讨论了假的类型及成因。

  • 标签: 大振幅假潮 基本特征 类型
  • 简介:GPS技术可以确定验站水准点的地壳垂直形变,结合验数据获得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可以确定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采用我国3个沿海验站两期GPS观测数据,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地壳垂直运动速率.提出要监测验站的地壳垂直运动,最好采用多年连续GPS观测数据.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验潮站 海平面 地壳垂直运动
  • 简介:在临时验站深度基准面的传递推估中加入时间性的要求,再将潮差比法确定的深度基准面经同步改正,有效地提高了深度基准面的传递精度,并给出了评定其精度的可行方法。

  • 标签: 深度基准面 时间一致性 潮差比 同步改正 传递精度
  • 简介:根据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91-2010年,20年的潮汐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得到天津平均每年发生近10年的100cm以上的增水过程,天津沿海夏秋两季的最高潮位和平均潮位最高,且最大增水值多出现在夏秋两季,超过100cm的增水天数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并从天文因素、气象因素、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以及地理因素等,总结了天津沿海风暴灾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风暴灾害防范措施。

  • 标签: 天津 风暴潮 增水 统计分析 成因分析
  • 简介:对1998年6月南海北部20天的海流和温度定点连续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该海域内的特征及其能量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内的主要成分为O1,K1,M2与S2分量,其中全日内(O1与K1)的能量占主要部分。在观测期间,此四个分量的海流失量均为顺时针旋转,其潮流椭圆半长轴的最大值超过14cm/s。海水温度的变化显示出内存在准日周期振动,平均垂向振幅达到50m。观测到的内携带高能量且其活动存在不连续性,在观测范围内,全日内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2kJ/m^2及3.5kJ/m^2,半日内的动能及势能密度的最大值分别达到1kJ/m^2及1.5kJ/m^2。

  • 标签: 内潮 定点观测 南海北部 能量
  • 简介:为了研究随机事件集实际应用于计算南通如东岸段风暴增水的合理性问题,基于ADCIRC模型模拟影响南通如东岸段基于随机事件集的风暴增水,然后利用P-Ⅲ型曲线对年增水极值进行拟合,得到各典型重现期下的增水值,并与由28年历史资料拟合得到的各重现期下增水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历史资料长度所及的28年以及以下重现期,基于随机事件集模拟得到的重现期增水值与基于历史实测资料的比较符合,说明随机事件集的结果在低重现期情况下结果良好.对于高重现期增水值,基于随机事件集的拟合结果显著大于基于历史资料的拟合结果.由于历史资料时间太短,不足以发生非常极端的风暴事件,故对高重现期的拟合结果难以保证可信度,所以不能排除随机事件集拟合结果的合理性.随机事件集在南通如东岸段对低重现期增水估计准确,同时也能较充分地估计高重现期增水,在目前缺乏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实测资料的情况下,不失为-种良好的风暴增水重现期计算工具.在全球变暖情况下,超强台风出现几率大大增加,典型重现期增水值也会相应提高,为了预防风暴灾害的侵袭,需要加深加固海堤、江堤等海岸工程.

  • 标签: 随机事件集 重现期 合理性
  • 简介:通过对TOGA—COARE期间的一组锚系仪器阵列资料的分析得出:在赤道西太平洋1°45’S,156°E。海域存在显著的半日频内波,它的水平波数(波长)、垂向波数、水平传播速度和垂向传播速度分别约为:3.3×10^-2km^-1(210km),-1.6×10^-3m^-1,2.0m/s,-3.8cm/s。波形向斜下方传播,亦即波能向斜上方传输。它在观测点西南方生成后,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观测海区。流速矢量旋转谱水平随深度的变化呈马鞍形,低谷及深处的峰所在深度分别与南赤道流及赤道潜流的南边界所在深度大体一致。旋转椭圆主轴方位角随深度变化,在浅层(40m处)为北偏东30°,到深处(324m)转为东偏南14°。总体上呈东北方向,表明波来自西南方向。

  • 标签: 内波 内潮 赤道西太平洋 TOGA—COARE
  • 简介:水位控制是海底地形测量资料处理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潮汐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则是提高水位改正精度的关键.针对当前自容式压力验仪使用中经常会遇到的潮汐观测数据缺失、波浪扰动影响等技术难题以及海水密度精密改正、基准面传递确定等技术需求,开展了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并开发了较实用的潮汐数据处理模块.结果表明,经多个环节的精密处理后潮汐观测数据精度提高明显,适用于海底地形测量水位改正及其他海洋工程应用。

  • 标签: 海底地形测量 水位控制 最小二乘拟合法 低通滤波 平均海面 深度基准面
  • 简介:本文采用ECOMSED模式模拟了影响东中国海的3次台风过程,经与实测资料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敏感性试验以考察海平面上升对风暴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对风暴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不是一致的,且因具体台风过程而异。整体而言,海平面上升对风暴造成的影响有限。海平面上升0.5m,大部分站位风暴增水极值基本不变,即使海平面上升5m大部分站位的风暴增水极值相对改变量都小于10%。

  • 标签: 风暴潮数值模拟 平均海平面上升 ECOMSED模型 东中国海
  • 简介:对湛江东海岛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间带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区沉积物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μmol/g-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μmol/g-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 标签: AVS SEM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
  • 简介:对湛江东海岛间带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东海岛间带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夏季平均为0.449μmol/g,冬季为1.816μmol/g,大多数站位AVS含量冬季高于夏季;AVS平均含量总体呈南、北区较高,东、西区较低的区域分布规律。区沉积物可提取重金属SEM总量夏季在0.56μmol/g~4.60μmol/g之间,冬季处于0.65μmol/g~2.21μmol/g之间;各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为Zn>Cr>Pb>Cu>Cd,其中Cd含量占SEM总量不到1%,Zn含量则在70%以上,SEMZn是控制着SEM分布的主要模式。联合利用(∑SEM/AVS)与(∑SEM-AVS)法和生物毒性阈值法综合评估重金属对沉积环境的影响,东海岛间带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中(∑SEM-AVS)处于0~5之间,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较强的区域为通明海区(7号站和8号站所在),具有较强潜在生物毒性的重金属为夏季通明海区的Zn。

  • 标签: AVS SEM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东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