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文章从以上2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亟须发展理论和技术。

  • 标签: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面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 简介:雅开气田为低孔、低渗,受构造-岩性控制复合型砂岩气藏,具有气-水倒置、地层压力异常等特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认为,该类气藏气-水关系因受到构造、砂体尖灭以及储层物性变化影响,形成了流体系统较为复杂特殊类型气藏。分析认为该气藏存在2种异常气-水关系,通过研究这2种气-水关系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认为在该气藏西北部区域存在有利地层-岩性圈闭。在雅开气田西北部区域所部署2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同时确定了该气田下一步滚动扩边方向。

  • 标签: 气-水关系 低孔、低渗 岩性-构造气藏 滚动扩边 雅开气田
  • 简介: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曲线等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1^1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了有利勘探目标区。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长61^1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微裂缝等,砂岩储层铸体薄片面孔率为0.98%~1.37%,平均孔喉半径较小,为典型中—低孔、低渗储层;影响储层物性因素主要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

  • 标签: 岩石学特征 孔隙结构 物性特征 长611储层 王窑地区
  • 简介:应用地质平衡剖面技术推演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动态演化过程,首次厘定了该地区各种潜山形成时间及成因,并以此为依据,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潜山,即早期古地貌潜山、长期继承性发育受断裂控制同生潜山及中期变形形成后成潜山,各类潜山演化过程各异。在对平衡地质剖面进行动态分析基础上,解释了各种潜山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并标定了各种潜山分布范围,指出后成潜山和同生潜山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 标签: 潜山演化 潜山分类 平衡剖面技术 布达特群 贝尔凹陷
  • 简介: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 标签: 全数字地震勘探 叠前 有效储层 高密度 低降速带 苏里格地区
  • 简介:针对东营凹陷太古界基岩储层特征、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问题,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常规孔、渗资料,对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物性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太古界储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闪长岩类及脉岩类;太古界潜山内幕储集空间以各类裂缝为主,淋漓孔与溶蚀孔较发育,具有一定储集性能;太古界储层属于裂缝性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都表现出极端非均质性;太古界储层主要集中在距潜山顶面0~30m,30~60m,60~100m等3段范围内潜山风化壳,横向对比难度较大,平面上储层围绕潜山呈条带状展布。

  • 标签: 太古界 储层特征 潜山 东营凹陷
  • 简介: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mg/g,且水驱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25%~33%。室内岩心模拟驱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要求。

  • 标签: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 简介:对辽河坳陷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生气性能和生气强度进行研究后认为,区内已探明天然气主要为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和低温热解气,而高温热解气和裂解气很少,这与辽河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相称;热演化程度高、生烃强度大洼陷带深层应该蕴藏着丰富、成熟度相对较高天然气。在分析了几个重点地区深层构造背景、储集条件基础上,认为这些地区或处于气源灶内或与气源岩直接接触,成藏条件优越,是下一步勘探重要领域。

  • 标签: 深层天然气 天然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条件 辽河坳陷
  • 简介:南美W油田T5B砂岩储层具有横向上岩性变化快、垂向上多套薄砂体叠置等特点,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难度较大。针对W油田7井区W-7KH井水平段钻探效果不理想以及W-7C井和W-7D井2口井油水关系矛盾等问题,提出了"平剖相结合"储层预测技术思路。首先通过半定量地震振幅解释及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T5B砂岩储层厚度与地震均方根振幅关系,并确定了储层与非储层纵波阻抗数值范围,较好地刻画了T5B砂岩储层横向展布范围;然后采用高分辨率拟声波阻抗反演方法,有效识别了T5B砂岩内部薄泥岩隔层,描述了砂体垂向叠置关系,解决了油水界面不统一矛盾。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油田下一步滚动开发、水平井段设计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 标签: T5B砂岩 砂体边界 砂体叠置关系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拟声波阻抗反演 W油田
  •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东河砂岩 黏土矿物 孔喉半径 水淹变化机理 哈得逊油田
  • 简介: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井网环距及采油井井距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有效开发合理井网井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核注翼采井网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网形式注水憋压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井网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核注翼采交错环形井网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环形井网,当环距为200m时,最优采油井井距分别为300m和250m。该研究成果为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 标签: 低渗透岩性油藏 井网井距 环形井网 数值模拟 流线分布
  • 简介: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驱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驱油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驱最佳注入量为0.5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mL/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PV段塞-后续水驱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 标签: 稠油 降黏剂 驱油 实验研究
  • 简介: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受沉积相影响,层序不整合面控制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广泛发育。依据岩心、岩石薄片、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等资料研究,探讨认识了层序不整合面控制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岩石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溶作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层序不整合面控制早期大气水溶蚀作用模式。

  • 标签: 层序不整合面 溶蚀作用 白云岩 寒武系—奥陶系 塔中地区
  • 简介:在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储集层特征、运移动力学特征和运移通道特征等成藏主控因素基础上,总结了延长组低渗储层石油运聚规律。延长组长7段最大湖泛期发育一套暗色泥岩,干酪根类型为腐植-腐泥型,是盆地主要生油岩。储层以低渗透为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属于超低、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孔喉类型以细孔微喉型和微孔微喉型为主。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主要动力,长7段异常压力分布与暗色泥岩厚度有关,在暗色泥岩厚度大区域,异常压力较大。连通砂体是石油运移主要通道,成藏期储层相对高渗透是连通砂体成为有效运移通道基础。微裂缝控制了局部地区延长组油藏分布及其规模。通过对该盆地分析,总结出了2类成藏模式,即"源岩-连通砂体-储层"连续式充注成藏模式和"源岩-微裂缝-储层"幕式充注成藏模式。

  • 标签: 低渗透 运聚 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 简介: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深气田50多口井深层火山岩岩心观察得出,该区岩石类型从基性、中性到酸性岩均有分布,以酸性岩为主.火山熔岩有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等;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通过岩石薄片显微镜下鉴定发现,各种火山岩均见不同程度交代作用,如绿泥石化、碳酸岩、高岭土及硅等.交代作用形成次生矿物如石英、长石、绿泥石、浊沸石、碳酸盐矿物及黏土矿物,多充填在气孔和裂缝中.对以上几种次生矿物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对石英、绿泥石和浊沸石形成进行了热力学模拟.根据石英、绿泥石和浊沸石3种矿物形成反应方程式,并结合地层水资料中K+,Ca+,Na+,H+,(Fe,Mg)2+和(Fe,Al)3+等离子浓度,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形成平衡常数K,再根据热力学公式△G0(T)=-R·T·lnK计算出它们各自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吉布斯自由能变量△G(P.T).通过比较△G(P,T)大小判断出3种矿物沉淀先后顺序为绿泥石→石英→浊沸石,与镜下观察到成岩顺序一致,为研究火山岩储层次生矿物成岩演化提供了热力学依据.

  • 标签: 火山岩储层 次生矿物 热力学 松辽盆地
  • 简介:在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水驱油藏过程中,油井见水是制约其产量一个重要因素.基于Joshi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将水平井三维渗流问题简化为2个二维平面渗流问题,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分别获得了2个二维平面内产量公式,再结合水驱油藏中非活塞式驱替过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终求得了低渗水驱油藏中水平井产油量计算新公式.通过实例计算与对比发现,本文公式与水平井单相经典产能公式计算结果虽然均比实际产油量大,但是本文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产油量相对误差最小,为2.94%,从而证明本文公式准确性较高、实用性较好.此项研究为低渗水驱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低渗储层 水驱开发 水平井 油水两相 油井产能
  • 简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储层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进而引起非均质性强和渗透率低等问题,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等观察分析,认为:该区储集砂体由岩屑长石细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储层以发育粒间孔隙和粒内溶孔为主;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交代作用等;成岩演化阶段已到达中成岩A期;长6储层成岩作用为控制储层物性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进行研究,可为该区油气勘探和合理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成岩作用 长6储层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下刚果盆地A区块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为一套碳酸盐物质混杂陆源砂、泥沉积,具有典型混合沉积特征。依据研究区地质背景、测井地质、地震资料和岩石薄片鉴定等资料,对阿尔布阶混合沉积作用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在剖面结构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物质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物质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交互沉积等4种类型;②提出了适合该区"间断-交叉"型碳酸盐物质夹陆源碎屑混积机理,并建立了该区混积模式;③随着该时期海水进入、海侵扩大,整体上阿尔布阶依次经历了混积缓坡、混积局限台地、混积开阔台地和混积陆棚演化,发育了灰泥丘、砂质浅滩、鲕粒滩、生屑滩、藻屑滩、潮下静水泥、风暴流等众多微相。

  • 标签: 阿尔布阶 混合沉积特征 混合沉积相 下刚果盆地
  • 简介: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是滚动勘探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藏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性。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通道、距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一般;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差异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