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吕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7期撰文认为,政策和策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它都深刻指导着广大党员干部不懈奋斗与实践,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70年前,毛泽东发表的《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书写下重要一笔。

  • 标签: 毛泽东思想 党员干部 当代价值 思想理论教育 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开创的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有助于我们认识调查研究的功能和特点,

  • 标签: 调查研究理论 毛泽东 现实社会 功能 伟大实践
  • 简介:恩格斯未完成的小册子《暴力历史中的作用》已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各版本中的收录编排方案差别较大。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编辑研究成果,参考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藏的有关档案资料,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可以尝试对小册子的创作过程进行重构。本文还介绍了《暴力历史中的作用》尚未译成中文的两篇笔记和一份摘录的内容,分析了小册子各手稿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为小册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中的收录和编排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暴力在历史中的作用》 创作史研究 文本编排
  • 简介:<正>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有无“否定之否定”的地位?国内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似尚无明确的答案,一些研究论著多半采取回避或模棱两可的态度。这也难怪,因为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本身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历来有争议,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或比较一致的意见,论到毛泽东哲学思想时,自然歧议就更大了。众所周知,斯大林把否定之否定定律当作黑格尔的遗迹加以摒弃。毛泽东同志没有纠正这一偏颇,他的文章中也从未提过否定之否定定律。在他的后期有时提到“肯定、否定”,

  • 标签: 否定之否定 毛泽东哲学思想 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 部分质变
  • 简介:存在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存在是否真实,如何证实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感受存在.人类的哲学、宗教、艺术,无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也无不是由这些问题激发出智慧的光芒。古典时代,西方世界从高高在上的神灵或"理式"之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传统中国则在"天人合一"的信仰中找到存在的归宿,或者祖先崇拜、传宗接代的强大集体意识中为个人在历史与未来的时间延续中找到位置。然而,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人类社会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之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从此,理性成为人之存在的依据,人在理性思考和对自身理性

  • 标签: 中存在 全球化时代 存在全球化
  • 简介:马克思《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这三部著作中阐述了生态世界观,这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具有强劲生命力和重要现实意义的一种写照。

  • 标签: 马克思 生态世界观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君如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其中主要的四大预见,即游击战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敌后能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将在抗日战争中宴现民族解放.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 标签: 抗日战争 科学预见 毛泽东 方法论 《党的文献》 中国国情
  • 简介:<正>西方现代主义给世界打上的烙印几乎遍及我们这个星球的每个角落,产生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一现象对人类最终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尚待后人去评说。不管怎么说,鉴于西方技术和自然科学的优势,认为西方的人文科学——至少在其理论创建

  • 标签: 德国美学 刘纲纪 人文科学 中国美学史 西方人 西方现代主义
  • 简介:哲学社会科学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就要通过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发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各级社科院为代表的高端权威智库,要站在历史、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聚焦如何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祖国统一、应对特殊问题,如何加强文化复兴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文明,如何切实增强人民的幸福感等关键问题作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回答,切实增强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路进行系统前瞻谋划及具体路径设计,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标签: 智库 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 简介: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欧洲。作为一种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政治学说,社会主义学说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头20年,日本是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主渠道,中国留日学生是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主体。早期译介作为社会主义学说中国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性环节,不仅输入中国一套社会主义理论术语,而且通过译介和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阐释肇始了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通过译文的文言化表征了语言的时代化。

  • 标签: 社会主义学说 留日学生 译介 传播
  • 简介:越南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革新开放中,越南共产党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探索符合越南国情的政治建设举措,对党的性质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并促成二者的互动。越共的政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面临不少来自党内外、国内外的挑战。

  • 标签: 越南共产党 革新开放 政治建设
  • 简介: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分阶段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始终继承前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根据国情变化和中国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总结,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与新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不仅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全面发展,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目标与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发展的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 简介:2018年6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社科青年论坛”成都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张国春、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罗文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后强教授、党委副书记陈井安研究员、副院长郑泰安研究员出席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副院长姚乐野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20家地方社科院,以及复旦大学等30多家高校、10余家地方党校和实务部门的代表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网、人民网、四川新闻网等10余家媒体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地方社科院 青年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成都 党委副书记
  • 简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论战的焦点之一,尽管这一领域的史料考证与辨析研究纷繁迭出,但使该论题"碎片化"的危险不容小觑。"中流砥柱",作为中共革命文化中的典型政治形象,若缺乏整体史观下的融通阐释,被固化为抗战中的就事论事,则难免会冲淡该命题背后的历史意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理解革命文化,也进一步凸显了将其放置于整体史观下进行考察的现实需求。厘清"中流砥柱"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从历史深处达及"四个自信"。

  • 标签: 中流砥柱 革命文化 整体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推进。首先,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规模拓展提升,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至273个。二是学科体系建立健全,已在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围内形成了所属的七个二级学科。三是引领作用得到凸显,体现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各群体思想的引领上。其次,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研究的立场坚定鲜明,研究立场除了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学科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前者是就学科的主体性而言的,后者则是就学科的合理性而言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改革开放 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研究范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群体
  • 简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基本精神。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精神有下降趋势。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转捩点。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饶、战斗到底的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和团结友邦、相互支持的精神。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充实、提升了基本民族精神,同时又带来了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新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为国为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

  • 标签: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简介: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初次分配不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甚至悬殊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成为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不仅为缓解收入差距过大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于建立健全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初次分配 劳动报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收入分配格局 改革开放
  • 简介:<正>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莎·卢森堡的理论工作和政治生涯中,她最关心的不外乎革命的理论和经验。罗莎·卢森堡自始至终都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者——一位致力于寻求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者。她不仅仅从资本主义当中寻求实现这一解放的途径,而且从阶级社会残余、父权制以及殖民统治等现象中寻求根源。罗莎·卢森堡对于革命的强烈关注,我们从她早年在波兰的激进运动中可见一斑,那时她成为了一

  • 标签: 罗莎·卢森堡 俄国革命 德国社会民主党 政治生涯 布尔什维克党 工人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