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3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我国把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人口城市道路,探索实现现代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快城市发展步伐与如何科学地选择人口城市战略、城市与人口现代问题、当前在城市发展中人口现代的现状问题,

  • 标签: 城市化 中国 人口现代化 城市发展 人口流动 计划生育
  • 简介: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测度了中国农村儿童健康不平等程度,重点计算了收入、医疗保险、母亲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回归基础上的集中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高收入家庭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不平等主要的贡献因素是父母亲收入、母亲教育程度、母亲工作状况、父亲身高等: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最大,但不同的收人类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父母亲的工资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为正,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健康不平等;医疗保险的不平等程度不断扩大,进一步强化了健康不平等。

  • 标签: 儿童 健康不平等 集中系数 健康不平等分解
  • 简介:家庭内部结构会对夫妻双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本文利用CGSS2013数据检验了夫妻相对收入地位和年龄差别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家庭总收入的情况下,妻子收入比重提高会显著降低丈夫幸福感,丈夫本人收入增长会显著提高自身幸福感,但妻子收入对丈夫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夫妻之间相对收入地位对妻子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丈夫收入增长能够显著提高妻子幸福感,妻子本人收入对幸福感也存在显著正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和显著度较低.年龄差别对丈夫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夫妻年龄差距对妻子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传统上认为'男大女小'家庭关系更幸福可能这类家庭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研究认为,妻子相对收入提高对丈夫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取决于主观观念,越认同'男主内、女主外'观念的男性,妻子收入比重提高对其幸福感的负面影响越大.研究采用OLS和有序probit模型,通过增减变量观察回归系数和显著程度变化,发现结果是稳健的.

  • 标签: 幸福感 相对收入 年龄差距 分工观念 资源交换
  • 简介:农村家庭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能否促进女性参与就业成为了一个经验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分析了农地转出行为对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和外出从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将使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增加,但对外出从业时间影响不显著.使用多值分层匹配法(SSM)分析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在总体上对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但在农地转出倾向各层级内部,这一影响却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农地转出行为影响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个体处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外出工作经历、家庭负担系数、家庭人口个数等特征差异是造成个体处理效应异质性的主要根源.

  • 标签: 农地转出 女性就业时间 非农就业 反事实框架
  • 简介:信息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以Internet使用为例,估计了信息技术的工资回报率,并探讨了其在农村和非农村劳动力市场上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教育、民族和婚姻等因素后,Internet的使用仍然能够带来约60%额外收入。其中农村地区约为78%,非农村地区约为38%。如果采用上网变量其他度量方法,或者采取趋势得分法(PSM),仍然得到基本一致的实证发现。这充分表明,信息对于个人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非农村相比,农村的提升效果更强。

  • 标签: INTERNET 劳动力市场 收入 趋势得分模型 信息技术
  • 简介:论文指出,关于1959-1961年人口死亡规模的争议,源于国家统计局1983年公布的历史人口数据的缺陷.论文验证了国家统计局关于数据来源于公安部门的说明,指出1983年公布的数据就是当年的统计数.论文利用公安系统1957年的大规模分年龄人口和分年龄死亡人口的统计,建构了分年龄人口在1953-1964年间的生存率.根据1953年人口普查分年龄人口与生存率,计算了1964年的预期人口,比较了其与1964年人口普查时实际的分年龄人口,证实了当年确实有大量的人口损失存在.

  • 标签: 饥荒 非正常死亡 生存率
  • 简介:城市是工业的结果,也是农村人口伴随工业进程向城镇迁移和集聚的结果。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与集聚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水平。在我国,除工业进程这一基本因素以外,国家政策对人口的迁移、集聚和城市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研究城市问题,必须研究影响人口迁移与集聚的相关政策。

  • 标签: 城市化 人口集聚 中国 人口迁移 城市发展 户籍制度
  • 简介:文章从人口与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人口城市滞后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认为仅仅通过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遏制消费需求的萎缩是难以生效的,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从人口方面着手。

  • 标签: 消费需求 城市化 老龄化 人口问题 中国 财政政策
  • 简介:本文通过构建简单的理论模型和利用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来构建空间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考察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人均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口城镇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对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当人口城镇率低于45.49%时,城镇对人力资本积累速度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反之.边际效应是递增的;第三产业占比、人均GDP、人力资本和第三产业的空间溢出项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城镇与第三产业的交叉项也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正向效应,说明第三产业增加了城镇对人力资本积累速度的边际效应。同样,人力资本积累也对城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第二产业对城镇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第三产业,另外,人均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城镇的溢出效应均推动城镇进程。

  • 标签: 人力资本 城镇化 空间面板联立方程 GMM3SLS 空间溢出效应
  • 简介:平时,常见一些比较瘦弱的少女,因其颈部的喉结比较突出,她们便疑虑重重,认为长喉结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担心长喉结会使自己向男性转化,影响今后的生活。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下喉结是怎样产生的。

  • 标签: 男性化 少女 生理现象
  • 简介:本文利用我国1990—2000年各地区总和生育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执行力度的面板数据,分别对东部特大城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对各地区生育率的降低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东部地区(包括特大城市)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的降低了总和生育率,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种作用不明显。

  • 标签: 总和生育率 地区差异 面板数据
  • 简介:本文介绍了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试点工作一年来,借助信息技术,初步解决了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信息沟通与管理畅通的问题,管理机制、管理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而且信息手段把日常管理与技术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一条龙,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 标签: 信息化 优化服务 机制
  • 简介:2006年8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实施了第六次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三阶段、与规模成正比的概率抽样方法,在全国120个统计监测县(市、区)进行,对全国有较好的代表性。共调查1200个村(居)委会,

  • 标签: 中国 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 人口调查 人口数量
  • 简介:金峰开发区在我区流入人口最多,有近2万多人。金峰开发区计生办切实强化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对外来妇女实行了与本区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三年来还免费为流动人口体检并建卡6980人。调动起流动人口在我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建立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维护了我区的社会稳定。

  • 标签: 流动人口管理 人性化服务 计划生育管理 服务措施 经济建设 和谐氛围
  • 简介:人口迅速老龄将是天津市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现象之一.这将对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机遇.本文依据作者所做的天津市人口预测数据,从劳动力供给、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市场三个方面分析人口老龄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经济发展
  • 简介:21世纪以来,广东城镇进程加速,这对广东农村人口数量、结构与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2000年以来数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探析在城镇背景下广东农村人口在数量、结构、素质、生育状况与人口流向的变化,同时分析城镇带来的诸如农村人口老龄和农业发展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东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

  • 标签: 农村人口 城镇化 广东
  • 简介:新家庭计划活动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以社区为依托,以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少生优生、富裕文明、健康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为目标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活动自1993年开展以来,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拟从新家庭计划活动对人口现代的支持功能这一角度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新家庭计划活动 人口现代化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993年 政府领导 创建活动
  • 简介:近来有学者对“未富先老”提出质疑,可取的一点是。不能用“未富先老”掩饰老龄事业发展滞后,以“未富”遮百丑。然而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20与21世纪之交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率先步人老年型;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老龄则闯进严重阶段;2050年代老龄达到峰值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也仅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距高收入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21世纪,“未富先老”将始终伴随着我们,老龄发展战略和应对老龄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基本态势的制约和影响。

  • 标签: “未富先老” 人口老龄化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口年龄结构 全面小康社会 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