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邓小平同志指出:“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端的重要性。”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和深刻总结国内国际经验教训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根据地情特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西部各省各县极其重要的课题。必须在充分掌握地情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志书是全面、系统、准确的地情资料库,它对科学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本文仅就《纳雍县志》对人口、资源、环境的记述作粗浅的评价,不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标签: 《纳雍县志》 中国 地方志 编纂工作 人口问题 自然资源
  • 简介:太平军占领南京前,南京城原有人口约54万-90万人,到达南京的军人及其家属约13万-15万人。但至太平天国奠都前,战争、政策失误等导致人口减少约14.5万余人,因而奠都前南京城总人口大约在52.5万-90.5万之间。

  • 标签: 太平天国 南京 人口
  • 简介:回鹘文奴隶买卖与人口典押文书五种李经纬在我研究国鹘文社会经济文书过程中,关于奴隶买卖和人口典押方面的材料截止1986年底只见到13件,其中11件经译释先后发表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①,1989年又一并收入拙著《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集注》一书。后来...

  • 标签: 回鹘文 奴隶买卖 马洛夫 社会经济文书 附加成分 证人
  • 简介: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正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论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分析了社区支持在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与心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区支持的策略。

  • 标签: 城市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社区支持
  • 简介:一、韩国生育率的变化朝鲜战争前的1950年,韩国人口为2000万。战争结束后,韩国政府推行奖励生育政策,加之深受"多子多福"的儒教伦理影响,在韩国人特有的"生下来反正饿不死"观念驱使下,韩国出现了婴儿潮,人口暴涨。1960年韩国人口达到2500万人。这10年韩国人口年增加率为3%,每个家庭平均6.3名子女。韩国人口密度比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还高。1961年,朴正熙军政府认为人口暴涨会制约经济增长,采取控制人口政策,提出"不节制生育的后果不免是乞丐"的口号;

  • 标签: 人口政策 中国东部沿海 人口经济 儒教伦理 婴儿潮 经济增长
  • 简介: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社会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意味着人口的城乡流动和空间转移,也意味着城市民族交往的扩展和深化,对现代城市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 标签: 少数民族人口 阶层分化 人口流动 驱动因素 社会效应
  • 简介:本文在建立人口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GCPA模型的运用,对西藏2008—2011年的人口安全水平现状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西藏人口安全现状的总体水平虽然有所上升,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

  • 标签: 西藏 人口安全 评价 GCPA模型
  • 简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实施了专门扶持发展的政策,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防巩固、睦邻友好的大好局面,成为我国民族工作战略性安排的一大亮点。本文在对10年扶持人1:7较少民族政策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践程度进行了总体评价。文章指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还面;临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并对发展和完善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提出了若干思考。

  • 标签: 人口较少民族 扶持政策:实践程度评价 发展与完善
  • 简介:从呼和浩特市回族与蒙古族、满族在人口就业状况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回族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率。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文章所研究地区,而且对全国回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对回族聚居的广大西部地区回族人口就业都具有普遍意义。

  • 标签: 呼和浩特 回族人口就业 现状 族际对比
  • 简介:青海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本文针对贫困人口的成因,重点分析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扶贫管理方面改革的措施。

  • 标签: 青海省 贫困人口 扶贫措施
  • 简介:汉族人口最早迁入青海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末,以后二千多年而不绝。汉族人口迁入青海对在当地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讨论汉族在两汉时期的迁移情况及其相关问题,诸如移民的迁移过程、来源、类型、管理、分布及其特点

  • 标签: 青海汉族 两汉时期 人口迁移
  • 简介: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本文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仍以自然增长为主。在人口结构方面,无论是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人口分布方面,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口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新时期充分认识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发展特点、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将为我们落实好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打下必要的基础。

  • 标签: 新疆人口 主要民族 数量与结构 发展差异
  • 简介:人口流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续志记述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流动人口具有诸多特点,记述流动人口是续志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流动人口内容记述的重点和难点是它的社会效果,注意记述其消极影响.

  • 标签: 人口流动 内容
  • 简介: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以17世纪中叶为界先后形成了生计型迁移和改善型迁移两种模式.17世纪中叶以前,随着人口快速增长而出现乡村人口过剩,许多人为生计所迫,在原住地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生计型迁移模式.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17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增长减速,经济地理布局日趋均衡,城市拉力作用减弱,人口迁移走向地方化和有序化,从而形成了改善型迁移模式.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模式的变化深刻影响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 标签: 转型期 英国 人口迁移模式
  • 简介:通过对《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内相关满文材料的解读,本文就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后清军所获的各项人口,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文章针对中俄历史文献记载互异的,归附中国的俄国人的数量,以及清代官书言之未确的,被收回的原中国人口的身份、数量、处置结果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

  • 标签: 雅克萨之战 清军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