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水平和能力指标体系,给出了单项评价、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计算模型。根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7个市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划分出了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中水平区和低水平区,并简要论述了协调发展对策。

  • 标签: 区域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估模型 分区
  • 简介: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广东东江流域地域文化类型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文化地理特点。指出流域内发育着个性鲜明的三大文化景观,同时,这三大地域文化类型加上与之相邻的潮汕平原文化又聚合且集中体现在中游文化区——惠府文化之中,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最后进一步就文化共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预测。

  • 标签: 文化区 文化共生 东江流域 区域经济
  • 简介:传统的就保护区论保护的规划方法,忽视了保护区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隔离了保护区与地区历史文化脉络格局的联系,阻碍规划本身在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以及保护地区历史文化特色与脉络上所起的作用。区域视角即从更大范围的空间战略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是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和避免文化遗产孤岛化的有效途径和出路。以巍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运用区域分析的视角,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路径与方法,提出巍山空间发展战略框架、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和空间体系,以期为快速城市化时期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 标签: 区域视角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规划 巍山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 简介:近年来国内关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抽象性,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和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理解不同,关于其评价原则及具体标准难以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在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依据VRIO模型,构建了一套新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有效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创新性和稀缺性等评价时的特性;突出了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了众多影响要素的层次关系和作用结构;强化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以试图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 标签: 区域 文化产业 竞争力 评价 综述
  • 简介: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因素构成,并运用配对比较法对碧峰峡、丽江、深圳、大连和开封等5个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区域旅游战略及其结构以及区域竞争是区域旅游竞争力形成的普适性因素。

  • 标签: 区域旅游竞争力 影响因素 案例比较
  • 简介: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 标签: 社区体系 公正配置 可获 双焦点椭 圆模式
  • 简介:本文以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枣庄市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建设成果及问题进行阐述,提出构建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模型。模型以旅游大数据为核心,以实现智慧旅游管理、营销、服务三方面为宗旨,成立一个大数据中心,搭建六个大旅游应用服务平台,并实现不同功能的旅游大数据专题应用子系统设计,且每个专题应用子系统紧密依托大数据各尽其责,完成智慧旅游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文章结尾从管理者角度,对枣庄市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枣庄旅游转型升级,加快实现旅游新旧动能转换。

  • 标签: 智慧旅游 大数据 服务平台 枣庄市
  • 简介:2006年6月10日上午,区域理论发展前沿和河南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开封河南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副处长何健、河南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陈垠亭、中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陈栋生教授、河南大学原校长、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李润田先生、河南财经学院资深教授杨承训先生,校领导赵国祥、宋纯鹏出席了会议。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科学院等二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为期两天。

  • 标签: 区域发展战略 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 学术研讨会 区域理论 黄河文明
  • 简介:本文研究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结构、功能,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认为可用区域发展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和预警

  • 标签: 区域 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预警
  • 简介:本文针对陕西省旅游产品结构中的问题,提出重点区域非平衡带动的调整开发策略,根据其重点区域“西安古都旅游区”周边的景观类型和资源状况,提出了“主题有别,南北呼应;扇形布局,带状造景”的新构想

  • 标签: 陕西旅游 景观布局 产品结构调整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区域的快速崛起,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了多个城市区域概念称谓,从西方学界的大都市带、全球城市区域、巨型城市区域,到国内的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其内涵实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基于全球化背景对近期中国城市区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包括城市区域的相关概念、界定标准、研究方法,以及作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典型城市区域——长三角的系列研究。从中发现,国内学者对西方城市区域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进行积极借鉴,针对中国城市区域开展了广泛探索研究,提出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标准及方法手段,注重全球化、信息化、地方化等要素条件的影响,在城市区域的不同理论方法视角和不同空间尺度层次都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与西方城市区域研究相比,国内学界的理论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中国城市区域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之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

  • 标签: 城市区域 城市群 长三角 全球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本文根据区域政策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变动中的作用,提出应当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实施区域倾斜政策,以实现控制地区相对差距不再扩大的第一步目标和地区绝对差距逐渐缩小的第二步目标.指出这一区域倾斜政策应当是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区域政策,是一个向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倾斜的区域政策,是一个包括经济优惠、社会公平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手段的区域政策.

  • 标签: 区域政策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 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IX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ARD,www.rard.org)成立于2005年。2006年组建中同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副主任龙花楼研究员、陈玉稿副研究员.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20人。

  • 标签: 发展研究中心 地理资源 区域农业 农村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科院
  • 简介:本文在阐述区域形象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形象设计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并对冷水江市进行了实践研究

  • 标签: 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设计 冷水江市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区域发展过程,认为本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发展势头良好;进而探讨了本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目标,并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案及对策.

  • 标签: 黄河两岸地区 大河大路模式 产业结构优化
  • 简介:城市群不能独立发展,城市群彼此间只有建立起紧密联系,才能整合为高效互动的城市体系。根据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情况,我国的城市群可以区分为7个片区:"黑+吉+辽"、"京+津+冀+晋+鲁+豫"、"沪+苏+浙+闽+赣+皖"、"湘+鄂"、"粤+桂"、"川+渝+滇+黔"、"陕+甘+宁"。这些片区内的核心城市间的联系程度不同,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也有较大差别,所以需要对这些片区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构建"子城市链"、"子城市团"等措施,不断完善各个片区内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联系,在各个片区内形成"分层+分片"的发展秩序,使得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片区内都逐渐形成"核心城市-子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地"的多层次的城市发展结构,推动全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 标签: 城市群片区 片区城市群 子城市团 城市链 中心地
  • 简介:在理解转型中国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时,管治的理念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管治的研究与其他关于政府的研究不同,它强调政府与市民社会以及市场的互动关系,探讨政府角色的定位和市民社会的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综述十余年来内地以及港澳人文地理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适当结合国内其他社会学科的有关研究,回顾管治研究的发展,追踪其前沿,以期对我国管治研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首先回顾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管治研究被引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界以来,其兴起和进展两个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以及存在问题。文章接着围绕尺度的概念,对当下各相关学科在管治领域的研究做了横向比较,指出人文地理学在管治研究中从尺度切入的优势。进一步地,文章介绍了管治研究的一个新探索一协作管治。文章指出,无论是城市还是区域尺度,地理学界对于“管治”的研究可以继续有所贡献。

  • 标签: 管治 尺度 协作管治 人文地理学
  • 简介:本文通过完全因素分解法,对陕西省和广东省1997--2006年能源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各产业能源强度过高是陕西能源强度高于广东的主要因素,而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是其次要因素。因此,陕西要达到国家提出的五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战略目标,一方面需要运用价格、税收和财政补贴等综合的调控手段推动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以有效的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另一方面应根据陕西的要素禀赋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

  • 标签: 能源强度 区域差异 完全因素分解
  • 简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海岸线漫长,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旅游的资源、需求、区位和产品四大优势,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入境旅游增长幅度逐年下降,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对外经济体系和服务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也正发生着变化,旅游业面临着转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旅游业是无边界产业,它与其它行韭的广泛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新形态:本文剖析了长三角地区转型时期的旅游产业,分析该区域旅游产业的新形态,并提出了构建海洋特色旅游产品链的设想。

  • 标签: 长三角 海洋旅游 产业转型 特色产品链